天天看點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作者:中華書局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編者按

曆史要怎麼讀?中國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史學傳統,不同史書類型為我們讀史提供了多重次元。雙十一大促正是入手這些大部頭的好時機,我們邀請中華書局曆史編輯室撰寫專文,為廣大史學愛好者奉上盛宴,帶領讀者從時間、空間、故事三重次元讀國史。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三篇,第一篇為《時間裡的中國:通鑒家族 | 國史的三重次元》,第二篇為《空間裡的中國:地理總志 | 國史的三重次元》,期待您的持續關注!

談到曆史書,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枯燥難讀;但要說到“講故事”,男女老少都會拍手歡迎。其實,在史書體裁裡,也有一種以講故事取勝的,那就是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是和編年、紀傳并稱的古代“三大史體”之一,這一文體或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或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能夠将分散的材料集中叙述。今年的聯考國文試卷中,就出現了紀事本末體的閱讀題,可見這一體裁頗受關注。

“講故事”聽起來既容易又有趣,不過紀事本末體成為一種獨立史體的時間卻比較晚。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紀事本末體史書,是南宋袁樞(1131-1205)的《通鑒紀事本末》。聽名字就知道,《通鑒紀事本末》和中國曆史上極具影響的編年體巨著《資治通鑒》有着密切關系。事實上,這部書就是為了解決《通鑒》部頭太大、編年體叙事又較瑣碎,讀起來十分不易的難題而出現的。《通鑒》共有294卷,約300多萬字,記叙的曆史前後跨越1300餘年,内容極為豐富。而《通鑒》以時間為綱的書寫體例,一方面條理清晰,能夠清楚地反映出曆史事件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但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時間跨度較長的史事,卻不友善展現其前後聯系,讀者常常看了後面忘前面,對事件喪失整體的了解。

這種閱讀上的困難,并不隻是當今的讀者的“老大難”,宋人就已經有同樣的苦惱了。司馬光曾無奈地說,《通鑒》寫成後,很多人想讀,可大多數還沒看多少,就已經昏昏欲睡了。這當中固然難免“學渣”們不夠努力的因素,但《通鑒》難讀,不易普及,也是不争的事實。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篇幅龐大,内容豐富,令人有“望而生畏”之感

《通鑒紀事本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作者袁樞曾擔任過嚴州教授等職,對《資治通鑒》十分熟悉。他有感于南宋偏安朝廷政治上的軟弱,希望《通鑒》能夠提供曆史借鑒;同時他也意識到了閱讀這一巨著的難度。于是袁樞想了一個辦法:他将《通鑒》中記載的史事分類編排,總結為239個獨立條目,分别加以标題,以一個個曆史故事的面貌來呈現。為了不失卻《通鑒》的原意,他全部采用了《通鑒》的原文,并将司馬光的史論“臣光曰”也抄錄下來。經過他的一番精心改編,最終形成了一部42卷的“曆史故事會”——《通鑒紀事本末》。

袁樞的這部書确實達到了使《通鑒》更易讀的目的。像大家耳熟能詳的“安史之亂”,前後持續近八個年頭,在《通鑒》中,對于這一時期曆史的記叙也跨越了六卷,其中還記有許多與安史之亂并無直接關系的事件。這些事情與對安史之亂的記叙互相交織,要想一一理清,很可能要前前後後,反複翻查。而袁樞則将與安史之亂有關的記述選出,按照時間順序重新編排,單獨寫成“安史之亂”條,其餘諸事則另立名目。經過這樣的改寫,讀者對于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難怪宋孝宗在看了袁樞的書之後,也贊歎不已,不僅命東宮太子和邊防将領熟讀,還給袁樞升了官。

中華書局出版《通鑒紀事本末》,簡體橫排、繁體豎排兩種形式,供大家自由選擇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通鑒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通鑒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通鑒紀事本末 ¥373.8 購買

《通鑒紀事本末》的成功,立刻引來了“跟風者”。與袁樞同時代的章沖,在袁樞書成之後九年,參照這一體例編撰了《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到了清代,馬骕又作《左傳事緯》。學者高士奇(1645—1704)在章、馬二書的基礎上完成了《左傳紀事本末》53卷。它以春秋時期各國諸侯為中心,按國别劃分,在每個國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不過高士奇并不滿足于僅僅講講《左傳》小故事,他參考《公羊》《穀梁》《國語》《史記》等資料,作了不少的考證工作。在每卷之後,他還學習司馬光,以“臣士奇曰”的形式發表史學見解。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左傳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左傳紀事本末 ¥95.9 購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左傳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左傳紀事本末 ¥97.5 購買

《通鑒紀事本末》的時間下限是五代時期,此後又陸續有人以紀事本末體的形式講述之後的曆史故事。明代陳邦瞻(1557—1628)在前輩學者工作的基礎上,編撰成《宋史紀事本末》。宋代立國320餘年,留下了豐富的資料,元代官修的《宋史》即有496卷,約500萬字,比《通鑒》的篇幅還要龐大。而《宋史紀事本末》隻有109卷,簡練地對宋代的重大曆史事件做了梳理和記錄,對于想簡單快捷了解宋史的讀者來說,可謂不二選擇。

繼《宋史紀事本末》之後,陳邦瞻又編寫了《元史紀事本末》。雖然這部書叙事較為簡略,但除《元史》之外,陳邦瞻還參考了不少其他資料,看故事之餘,讀者們也能擷取一些新鮮資訊。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宋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宋史紀事本末 ¥95.9 購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宋史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元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元史紀事本末 ¥27.6 購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元史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和宋代并立的,先後有西夏、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它們的故事也有人關注和書寫。清代校勘學家張鑒(1768—1850)撰寫了《西夏紀事本末》。這部“故事集”依據宋、遼、金、元朝正史及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書,将西夏曆史總結為36個主題,講述了起自唐僖宗中和年間遠祖拓跋思恭居夏州,迄于宋理宗寶慶三年蒙古滅夏,西夏立國前後近350年間的曆史。

而清代晚期的李有棠(1837—1905)則編撰了《遼史紀事本末》40卷和《金史紀事本末》52卷。這兩部作品都分為正文和考異兩部分,正文均取自官修《遼史》和《金史》,考異則兼采衆書,用小注的形式将諸書異同列于每條之下,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判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遼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遼史紀事本末 ¥63.4 購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遼史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金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金史紀事本末 ¥79.6 購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金史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上述種種“紀事本末”雖各有特點,但大體還沒有脫離對已有作品摘編改寫的架構,而清代谷應泰(1620—1690)的《明史紀事本末》則不同。它并非是對《明史》的改編、考證,而是谷應泰綜合了多種明代史料獨立編纂而成的。《明史紀事本末》共80卷,記事起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終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楊陸榮所撰4卷本《三藩紀事本末》接續其後,作者雜采衆說,并參考王鴻緒《明史稿》中的相關内容,比較系統地記錄了南明史事。這兩部書加在一起,就是一套完整的古代版“明朝那些事兒”。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明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明史紀事本末 ¥120.3 購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明史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三藩紀事本末》(簡體橫排)

三藩紀事本末 ¥17.9 購買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三藩紀事本末》(繁體豎排)

這些上下接續的紀事本末體史書,用講故事的方式為廣大讀者奉獻了一部中國通史。相對較小的篇幅和較強的可讀性,使得更多人可以更輕松地邁進曆史的大門。這就是紀事本末體的魅力,也是它作為一個晚至南宋才正式形成的體裁,最終卻能與編年、紀傳兩巨頭并肩而立的原因。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故事裡的中國:曆代紀事本末 | 國史的三重次元

“紀事本末”大家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