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周故事會之晉國137 吳國與楚國交戰

作者:抄小說
東周故事會之晉國137 吳國與楚國交戰

話分兩頭,再說巫臣之子巫狐庸,奉晉悼公指令,帶着禮品去吳國見吳王壽夢,請吳國出兵伐楚。

對于吳國來說,不賄賂我,我也想着去搶點東西去呢!随即答應,派世子諸樊為大将,召集軍将彙聚在江口,準備讨伐楚國。

吳國由來。

商朝時期,周西伯候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曆。

季曆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

姬昌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父親。

自己宗族、國家要永遠昌盛,後繼必須有人,好兒子不如好孫子,周太王想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好孫子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于長子,太王是以郁郁寡歡。

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口為父親采藥,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于梅裡(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吳國。

根據中原地區的理念,身體、皮膚、頭發來自父母,是以不剪頭發,到了江南,入鄉随俗,泰伯、仲雍“斷發紋身”,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并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

科學技術就是生産力,就是實力,這是生存的需要,泰伯、仲雍所在的部落迅速興盛起來,于是,周圍上千小部族,自願歸附于泰伯。

“泰伯奔吳”,無疑是一次中原文化與東南文化的融合與交流,對長江下遊地區的開發有着重大的意義。

泰伯死後沒有兒子,弟弟仲(zhòng)雍繼位;仲雍死後,他兒子季簡繼位。季簡死後,他兒子叔達繼位。

叔達死,他的兒子周章繼位。這時武王正好戰勝殷纣王,尋找泰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經在江南是部落首領了,周武王便把他封為吳國國君,位列諸侯。

周章之後的第十四位君主就是壽夢。

壽夢繼位後,由于地處偏遠的南方,此時的周國逐漸沒落,周王沒有能力統領諸侯,壽夢開始自稱為王。

楚國一直防備着吳國,吳國這邊一聚集軍兵,就有人報給楚共王。

令尹嬰齊上奏說:“吳國常在邊境騷擾,沒有深入過我國境内,如果有一次入境,後面還會來,不如先期提兵讨伐他。”

楚共王同意,派嬰齊大閱水軍,挑選精銳軍士二萬人,一舉攻破吳國的在長江的第一道防線鸠茲,準備順流而下,繼續深入。

楚國骁将鄧廖向嬰齊進言道:“我們順水而下,進攻容易,撤退難,小将願領一軍前行,得勝以後元帥率軍再進,若失利也不至于大敗。請元帥屯兵鸠茲,見機行事,可保萬全。”

  嬰齊同意這個意見,挑選身強力壯,以一當十的軍士四千名,大小舟船共百艘,一聲炮響,望東進發。

  早有哨船探知鸠茲失守,來報世子諸樊。

諸樊吩咐諸将:“鸠茲失守,楚兵必乘勝東下,宜早做準備。”安排公子夷昧帥戰船三十艘,在東西梁山誘敵。公子馀(yú)祭在采石港埋伏。

  鄧廖帶兵離開鸠茲,沿江而下,到達梁山發現有兵船,但是不多,指令軍士奮勇前進。

吳國将軍公子夷昧假裝迎戰,随後敗逃。

鄧廖(liào)追過采石矶,遇到諸樊大軍,兩方接戰。

突然,采石港中炮聲大振,公子馀祭伏兵從後夾攻,楚軍腹背受敵,吳軍前後箭如雨發,鄧廖臉上中了三箭,仍然指揮戰鬥,公子夷昧乘大艦到來,艦上都是精選勇士手持大長槍亂搗亂刺,楚軍吃了大虧,船小人少,有的船被撞翻了,有的軍士在船上迎敵,有的船隻上的軍校因為都聚到一個方向躲避,船偏重自己把自己的船掀翻了,吳國的大長槍太厲害了,隻有吳軍刺傷楚國兵,楚國兵根本夠不着吳人。

戰鬥很快分出輸赢,鄧廖力戰被刺死,逃回去五六百人,其他不是被殺死、淹死,就是被俘虜。

嬰齊害怕楚王怪罪,想掩飾失敗,隻說攻占鸠茲[jiū zī],取得了勝利,誰想到,吳國世子諸樊乘勝反擊,嬰齊大敗而回,鸠茲又被吳軍奪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