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作者/曉迪

近兩年,《薩利機長》、《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等影片的公映确實讓我們深受震撼,也看到了不一樣的主旋律電影的講述方法。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血戰鋼鋸嶺》作為二戰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戰役,同樣是真實事件改編,同樣是手撕鬼子,梅爾.吉布森做到了超神還原戰場場景,近身實拍戰鬥場面,并讓主角演出了一個正常的人,他并不嗜血,甚至拼命去救奄奄一息的日本兵,他有的是對戰争反感和恐懼。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敦刻爾克》同樣改編自二戰史實,這本是一場大敗戰,在諾蘭的鏡頭裡,讓觀衆看到的是,戰争總有勝負,可是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珍貴和平等的。

那麼,彼得.博格是怎麼來拍攝剛剛過去不久的真實事件《恐襲波士頓》的呢?

(以下内容含輕劇透)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恐襲波士頓》根據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改編,講述了在爆炸襲擊案發生之後,警方對于案件嫌犯進行追捕的故事。此片的拍攝是為了表現波士頓警民在那場恐怖襲擊事件後,團結一緻、應對危機的精神。

豆瓣評分8.0

IMDb評分7.4

爛番茄新鮮度80%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該片導演彼得·博格是一位典型的,在好萊塢底層摸爬滾打起來的電影人,他從片場小工、龍套演員到配角、主演、導演、編劇,幾乎樣樣都做過,出于對藝術的偏執,多年後他終于拿起導筒。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彼得.博格表示,電影中沒有刀槍不入的超級英雄,更沒有個人英雄,有的是對事實的尊重,和對親曆者及亡者的尊重。

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

在影片拍攝前期,彼得.博格實地走訪事發當地的所有重要現場,向當地人求證該地當時的樣子,并在拍攝中将其還原。他還親自去拜訪每一位在電影中出現的原型,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幸存者溝通,和失去家人的每個家庭進行接觸。

彼得.博格說,有的死者家屬雖然支援電影的拍攝,可是他們不希望去世的親人在片中被人演出,那會留下令人難過的回憶。是以,彼導和他們溝通後,就以照片的形式把亡者放在片尾悼念。他說,“我們拍過很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其中也有很多過世的人,我們都會一一去拜會死者家屬,征求他們的同意,尊重他們的選擇。”

尊重,或許會一定程度上減少故事在情緒上的沖擊力,但卻為作品增添了一份更加深沉厚重的力量。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影片按照時間線展開的叙述方式,沒有刻意的氣氛渲染,很多看過該片的國内外觀衆評價,在開頭和中段看起來略顯緩慢,但是更貼近真實,“電影最大程度的還原了真實事件中的人物、場景和偵破過程,和記錄片比起來更加情緒化、戲劇性,很贊賞導演尊重制實,不過分渲染的态度。”

不刻意,在這裡并不會讓影片看起來很平淡,一場恐怖襲擊本身就是對一座城市的深刻洗禮。

在這部電影中,還穿插了部分當年事件中真實的監控錄像,波士頓市民在街頭對遇難者進行哀悼的視訊,而且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乘專機抵達波士頓,并發表講話的影像資料也如實的呈現在了電影當中,高度還原事件本身。總統本尊現身,這在任何影視作品中都是極少能夠做到的,大概短期内也沒有什麼電影能比這更主旋律了吧。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彼導表示,為了還原事實真相,當時見證恐襲事件的許多市民特地來到現場提供訊息,并真實的參與到拍攝當中去,同時,畫面中出現的許多身着警服的背影,都是由數百名真正的警察來飾演的,所有這些人不要任何報酬。

對于警員的角色,彼導更是邀請了當時參戰的警員來對演員們逐一進行指導,細緻刻畫每個角色的動作,甚至要求演員的神态與原型相似。飾演小鎮警員的J·K·西蒙斯表示,現場有很多當年辦案的警察,就連拿槍、開槍的姿勢都有專人指導。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地方,就是繼續尊重事實,在西方主旋律影片中,呈現了華人英雄拯救波士頓的畫面。

片中,中國留學生孟丹被恐怖分子挾持,他與歹徒鬥智鬥勇,最終成功逃脫,并為警方提供了抓捕資訊,阻止了恐怖行動進一步蔓延。

彼導特地安排該角色的扮演者歐陽萬成與孟丹本人進行交流,不僅要近身感受他當時的内心想法和精神狀态,甚至要模仿孟丹“四川口音”的英語。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在《恐襲波士頓》這部電影當中,大概唯一一個沒有原型可溝通交流的角色是被擊斃的歹徒的扮演者,他隻能從一些影響資料中尋找角色的氣息。

而片中另外一個,也是僅有的一個虛構的角色是由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波士頓警察湯姆,但這個形象的塑造也不是沒有依據,他是多個警員的“綜合體”。彼導表示,“我們想向警方緻敬,他們不眠不休隻為緝捕歹徒。沒有唯一單獨存在的英雄,每個警員都有各自重要的職責,他們都在為了生命奮戰,為保護波士頓而戰。我們最敬重的作法就是,讓馬克成為執法人員的代表人物。”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除了場景的還原,人物的塑造,該片還有一大看點就是波士頓當地警察與FBI聯合辦案的過程。

美國與我們國家不同,沒有全國性的警察機構,各州縣自主權利很大,非大案、要案FBI也是不能随便介入的,在《恐襲波士頓》中,FBI就是以恐襲的重大事件為理由參與到案件調查中來的。

在過往的美國大片中,觀衆常見的是FBI洞悉一切的度心術,上天入地的辦案本領,但在這部電影中,彼導依然要呈現一個真實的美國聯邦調查局。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影片中,爆炸案發後,FBI極短時間内就在指揮部重建了現場,這在真實辦案中非常重要,因為現場的很多細節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模糊。

接下來他們并沒有展開腦洞大開的犀利推理,而是首先對爆炸物進行驗證分析,再用最原始的辦法,一遍遍翻看現場視訊,整個查找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低調的就像“派出所的故事”。

直到鎖定目标後,在槍林彈雨的追捕過程中才再現了驚心動魄的警匪對峙場面。

《恐襲波士頓》全部還原真實事件,拉片看美國主旋律電影這樣拍主旋律電影對于我們來說一直是個比較尴尬的存在,而本周五在内地上映的《恐襲波士頓》(美國上映片名為《愛國者日》,無比端正),作為實實在在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口碑和熱度一直都居高不下,被衆多影迷評價比《薩利機長》更直擊人心。

這點被波士頓當地警長戴維斯高度贊揚,“影片真實呈現了我們當時和FBI合作、探讨、捉拿歹徒的整個過程,這部分絕對是新聞裡看不到的,是首次向公衆展示。影片中把那種壓力和緊張感都表現的非常貼切,因為我們當時對事件完全沒有準備。”

該片在北美召開記者會時,在爆炸案中均失去一側下肢的夫妻派翠克唐尼斯與傑西卡肯斯基也去到現場。派翠克非常樂觀地表示,看到影片中演員演繹的自己,第一感覺就是:“那個演員比我長得帥多了!感謝導演!”“雖然之前我總是被告之發生的一切,但是現在親眼看到這些,真的特别感動。”

或許我們無法感受波士頓乃至美國人民對這部改編電影的情結,但還原事實,尊重親曆者,不大肆渲染的态度值得肯定和學習。

通過這幾部電影,讓我們注意到美式主旋律的呈現方式,他們不刻意不煽情,更懂得把人物還原為一個普通人,讓他們精神脆弱,體力不支,然後再去升華,即使是超級英雄也賦予他們最基本的人性和平凡的感情,而我們總習慣把豪言壯語講在前面,把一個普通人搞成超級英雄,一開始就拉低了信任感。或許我們應該給這類電影一個更準确的說法,講求主流價值觀,而非主旋律。

不過近兩年,我們的電影如《湄公河行動》、《戰狼II》相較于早前的相關影視作品,在人物塑造、故事講述、拍攝手法等各方面确實也拓展了主旋律電影新的次元,尊重每一個人,不論在電影中還是現實中,都是這個社會進步的表現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