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韋昭之死

作者:讀寫人生

三國韋昭之死

馬軍

韋昭在三國時期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一生伺候了四朝皇帝,并且爵位也越來越高。值得指出的是,他的貴顯可不是象那些左右逢源的老油條不倒翁那樣有過硬的太極功夫,他不是權術家,更不是官場泥鳅,他靠的是自己的真本事,他的著作摞起來,比他的身體還要高,五十五卷的《吳書》,就是一部權威的東吳信史,陳壽的《三國志》都要參考引用它的内容,絕對的東吳第一号史學家。更為可貴的是,他光明磊落,坦蕩正直,在原則問題上,不唯上,不媚權,旗幟鮮明,實事求是,不通融,不妥協,是個丁是丁卯是卯的正派人,也是個耿直的厚道人。

由孫權、孫亮到孫休,他的日子過得還算差不多,權不重,但位還是尊的。等到公元264年孫皓即位後,情況就慢慢地變得不妙起來。當時韋昭封高陵亭侯,擔任中書仆射、侍中,領左國史,在這個元老重臣面前,孫皓無疑是孫子輩的。孫皓還是很乖的,他心裡清楚得很,剛剛上來,還需要形象,還需要這些老臣們的鼎力輔佐,是以對韋昭還是畢恭畢敬的。比如,孫皓為了檢驗臣子們對他是不是心悅誠服絕對效忠,便想出一個歪點子,他經常擺下酒宴,請大臣們前來喝酒,強迫他們一個個都要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再讓人偷偷記錄下這些酒話,稍有忤逆之處,就立即定罪。他的理由充分得很,酒後吐真言,這就是你的心裡話,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倘若哪個害怕說漏了嘴,不敢去,那就是心裡有鬼,當下就辦。不去不行,去了不喝就更不行。孫皓的馊主意有的是,他規定隻要往那兒一座,至少就得喝七升,哪怕你就是都灌脖梗子裡,也要杯杯幹,否則,監酒官就不會放過你。韋昭學問很大,但是酒量很小,撐死了也喝不過二升,孫皓對他還是執行特殊的保護政策的,允許韋昭量力而行,甚至讓他以茶代酒,這可免去了韋昭的好多尴尬。

孫皓的格外關照韋昭十分感激,他的報答方式就是勤政加廉政,努力工作忠心耿耿為國效勞。

當時有不少地方官競相向朝廷敬獻祥瑞,以讨孫皓的高興,孫皓心裡也确實挺美,這不正是說明自己治理的好嗎?你看上天都肯定自己是有道明君了嘛!但他還是想聽聽韋昭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權威的意見,要是得到他的肯定,那就是真的了,他的心裡也就踏實了,他的龍顔大悅也就可以傳遞給百官了。他的這個心理誰看不出來啊?這要換了别人,恐怕都會順水推舟說這是陛下洪福齊天,國泰民安的大大吉兆啊。可韋昭偏偏不是這樣的人,他不會昧着良心說瞎話,他非常清楚,這種東西曆史上多了去了,沒有起過什麼好作用,甚至鬧得天下大亂的也比比皆是。出于對國家的忠誠,出于對朝廷的責任感,出于一個史家的良知,他實話實說,這些東西就象自家櫃子裡的東西一樣,誰都可以拿得出來,這說明不了啥。孫皓聽了,雖沒有說什麼,但那顆喜悅的心頓時就被澆涼了。還有,孫皓喜歡時常拿點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歪題難為難為手下的文武官員們,以從心理上壓倒他們,達到輕而易舉地駕馭他們的目的。每當看到這些官員們張口結舌大汗直流的窘态時,他便開心極了,哈哈大笑個不停。如果提問問題的近侍再有意刁難,弄不好有人就要丢官,甚至處死。韋昭便是負責提問的侍臣之一,但他覺得這樣做會使大臣們之間失去和睦,影響朝政,對國家沒有好處,是以就有意照顧,凡是他提問的問題都不難。大臣們自然高興了,都說韋昭的好。但是孫皓卻正好相反,他認為是韋昭不聽他的話,是以心裡不悅。最為要命的是下邊這件事,終于使孫皓心中積之已久的不滿爆發了。因為韋昭負責修史,孫皓為了擡高自己父親的地位,進而也名垂青史,便要讓韋昭幫忙,筆頭下邊做點手腳,在史書上為他的父親孫和作篇“紀”,應該說這是一個無理的要求,因為按照史家的規矩,隻有皇帝才有資格被列為“紀”,而孫和根本沒有當過皇帝。但是孫皓不這麼看,他認為,哪有這麼多的狗屁規矩呀?我是皇帝,我說了算,我想怎樣就怎樣,他也沒想這件事情會做不了。可是韋昭卻真地沒有放棄原則,孫皓被頂了回來。一連幾次,孫皓終于老羞成怒,在酒宴上,再也不照顧韋昭了,韋昭喝不了那麼多,他便将韋昭以抗旨不忠的罪名押入死牢,不顧大臣們的苦苦哀求,又捏造了幾個罪名,終将韋昭殺了頭,其實這時韋昭已經是白發蒼蒼的70老翁了。

韋昭一心為國,殚精竭慮幾十年,想不到最後卻落了個這樣的結果。而孫皓卻認為所謂的國家就是他老孫家,整個東吳都是他孫皓一個人的,在這一畝三分地上怎麼玩兒那是他的事,奴才們除了唯命是從沒有其它的選擇,給你面兒那是擡舉你,可不是讓你忘了自己的身份的。遺憾的是,韋昭不是奴才,就好比巨人進了侏儒的店,你覺得委屈,他還覺得你礙眼呢!不等着被收拾還幹啥呢?可悲的是韋昭就偏偏在這樣的店裡呆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