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紅一方面軍長征進入貴州之後,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戰役,那就是遵義戰役,紅軍以弱勝強,變被動為主動,從此中央紅軍開啟一系列勝利的步伐。

當時,敵人判斷紅軍要北渡長江,趕忙派兵堵截,誰知紅軍出其不意,揮師向東打擊戰鬥力最薄弱的黔軍王家烈部,以運動戰主動消滅敵人,再渡赤水回師遵義,當時,紅三軍團先頭部隊在參謀長鄧萍指揮下向婁山關發起沖擊,他親臨部隊前沿陣地,一邊指揮作戰,一邊随部隊沖鋒。
進攻的時刻到了,頃刻間,高聳入雲的婁山關彌漫在炮火硝煙之中,喊殺聲、軍号聲震天撼地。多少年來,鄧萍在戰争中養成了這樣一種指揮習慣:他要親自看到每個作戰方案怎樣由紅軍戰士變為現實;他要在陣地上親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時時刻刻和沖鋒陷陣的戰士們在一起。他不顧身邊同志們的勸阻,一直在彈如疾雨的陣地上指揮戰鬥。在看到敵人丢下陣地四處逃竄時,他不禁高聲呼喊:“同志們沖啊!追啊!追到遵義去,活捉王家烈!”當晚,紅三軍團拿下了婁山關。就這樣,紅三軍團勢如破竹,一鼓作氣搶占了遵義新城及城邊村落。
遵義城當時分為新城和老城。新城在東,沒有城牆;老城在西,有内外城牆,以一條河流為分界線。那一天黃昏,參謀長鄧萍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率領部隊前進到遵義老城北門外的前沿陣地。先把部隊安置好後,隐蔽在距護城河50米遠一個小土坡的草叢裡,他們要尋找一條便于部隊向前運動的路線,以便夜幕降臨時發起總攻,確定再次攻占遵義的勝利。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參謀長鄧萍正在聚精會神地觀察敵情時,被敵人發現,一排子槍彈掃過來,鄧萍壯烈犧牲,年僅27歲。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成為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高将領。防守老城的敵軍,殺害參謀長鄧萍的王家烈屬下的一個團,外加民團一些團丁。
王家烈,貴州桐梓人,出生寒家,國小畢業後就因為交不起學費辍學了,小小年紀就跟随大人從松坎至遵義背鹽為生,貴州盡是高山,路陡,背鹽巴是很苦的氣力活,背着沉重的鹽巴,拄着木棍走遠路,青石鋪的路上都被苦力拄棍鑿出凹坑來,是以他當了貴州王以後,人家都經常說,王家烈背鹽巴,氣力蠻大!
貴州這地方,自從清朝滅亡,唐繼堯入黔、督黔以來,一直是軍閥割據,自成一統,真正的山高皇帝遠地方,這個地方盡管軍閥内鬥頗烈,派系傾軋,但和其它省比起來,依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王家烈本來是屬于當時割據的一個小軍閥,基本沒有什麼名氣,隻因當年紅軍長征時路過他的地盤,他竟然與紅軍打了一仗,進而載入史冊,使我們今天還知道這個人。從1933年四十來歲的他當上貴州國民黨省黨部指導委員會主任、貴州省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軍長于一身,握黨、政、軍大權于一手,是以,他被人稱為貴州王。
劇照
特别是王家烈不堪一擊的“雙槍兵”,給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在清末民初,貴州當時很貧困,當地靠什麼來掙錢?種植大煙,販賣煙土擷取各種稅收,作為政府或者軍隊的補貼來用。當時黔軍部隊被老百姓戲稱為“雙槍軍”,一個是步槍,一個是大煙槍。為了收繳煙稅,王家烈允許當地的老百姓,包括軍人抽鴉片,當時黔系軍隊很多人抽鴉片。由于這種原因,黔系的軍閥就相當于最弱的。
王家烈的軍隊被紅軍打得丢盔棄甲、兵敗如山倒,紅軍在短短的時間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擊潰和殲滅敵兩個師又8個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的最大勝利,斃傷敵2400餘人,俘敵3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長征開始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士氣大振。蔣介石稱此戰為“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
當然,蔣介石對王家烈很不滿意,于是紅軍前腳剛離開貴州,薛嶽代表中央軍進入貴陽,派出别人當省政府主席,他當警備區司令,同時把王家烈的軍權也削弱了,讓他被迫辭去25軍軍長,整個把黔系軍閥大大削弱了,就這樣王家烈被除掉了。
沒有了權力和地位的王家烈,後來閑居在老家遵義,天天玩弄兩匹馬,專門有個馬夫,一直負責養馬,或者煮飯。王家孩子們都很奇怪,說這個馬又不做什麼事情,每天就是馬夫牽出去吃青草,然後牽回來。雖然王家烈沒有權力,但在中曹司、王武有田,每年有農民送米來交,生活還是無憂無慮。
建國後,土改中王家烈被劃為地主階級,王家烈在黨的感召下,決定棄暗投明,投入人民政府的懷抱,表示堅決擁護黨上司,并以實際行動,将貴陽的“虎峰别墅”私宅賣掉,償還在舊社會對農民欠下的剝削債。
随後,王家烈任命為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成為一副部級幹部,他的每月工資287元,他穿着上也不怎麼講究,解放前穿長袍,解放後為去重慶開會才做了呢子衣服,就是一套咔叽布的棉衣棉褲。他生活上很節儉,常在離家不遠處的蔡家街口口的一個小理發店理發,理發定價是三角二分,由于他頭發已經謝頂,也不用吹風一類,較為便宜,隻需二毛二。後來這家理發店漲價到兩毛五,店家已經把價目表公布出來了,但王家烈理發之後依然隻給人家二毛二,人家說這個副部級幹部真的太摳門。
晚年的王家烈,沒有任何機會再觸碰他最愛的軍事,卻在文學方面産生興趣,甚至成了半個文人。因為自學較多,記憶力好,王家烈的文學功底不錯,曾在黔東南、黃龍、鎮遠等地留下墨寶,晚年還憑借強大記憶力幫助貴州文史回憶桐梓系一段。他的小兒子王守謙說“當時貴州文史的專家聚集在我們家,要整理一些曆史資料,我父親就能夠清楚回憶桐梓系統治貴州時,哪個部隊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都能清楚記得姓名。”
王家烈後人回憶父親
1966年,王家烈病倒在家中,左邊身體已經動不了了,外出都是小兒子背着他一步一步,緩緩回家,幾個月後,這位一生中經曆了太多的人和事王家烈病逝,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