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成立之後,打的第一場大戰莫過于對北韓的援助之戰。而在這個戰場上,我們國家犧牲了很多戰士,但同時也成就了不少英雄,高守餘便是其中之一。隻不過,在美國人眼中,高守餘卻不是什麼英雄,相反,他被稱為“殺人魔王”,這又是為什麼呢?

當年,美國對北韓發起戰争,我們如何不知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道理?是以,我們不顧戰後疲憊的國力現實,及時向北韓伸出了援助之手。這也就是我國近代戰争史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抗美援朝。
可是,當時戰争打得極為激烈,特别是上甘嶺一戰,全戰曆時43天,不論是人力還是物力,在均已經到了極限的情況下,竟然最終還是守住了陣地。而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援朝戰士高守餘。
當時,高守餘所在的連隊堅守六号陣地,但損失嚴重,最後隻剩下他一個。面對南韓第二師一次又一次的沖擊,高守餘都誓死不退。手榴彈、爆破筒、沖鋒槍……高守餘将全連隊的防禦都一個人承擔了,他不顧敵人強大的炮火,獨自一人與敵軍對戰了四小時的時間。
這一天就是1952年11月12日,南韓第二師共計向高地發起六次沖鋒,敵人退了,高守餘就馬上四處集結彈藥,然後回來嚴陣以待。而這當中既沒有飯食,也沒其它補給,他隻将口袋中留下來的幾顆糖果吃掉,進而補充體力與能量。
最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高守餘就以這樣的條件将六度攻擊高地的敵人打下去,進而保全了他們連隊的陣地。而且,事後他才知道,自己這一天當中,竟然打死了120多名敵軍,繳獲自動步槍一支、手榴彈六枚。這種擊敵數目,在當時完全被大家視為天人。
我們隻是這樣講一講當然無法感受它的震撼,但據資料顯示,在上甘嶺戰役期間,敵人的炮火覆寫之密集令人難以想象。原本就已經寸草不生的上甘嶺,因為這一次轟炸便被削平了将近2米的海拔。由此可見,高守餘在一個人面對敵人六次進攻的情況下是何等的兇險與忙碌,這絕對不是一個普通正常人能完成的任務。
也正是因為如此,高守餘在北韓歸來之後,被國家授予志願軍一等功、二級英雄稱号,同時還獲得了金日成親自授予的北韓一級國旗勳章。最重要的是,志願軍總部更是直接賦予他“孤膽英雄”的稱号。
可以想象,這樣的高守餘不隻是民族的英雄,更是當時那個時代,以及後世軍人所崇拜、學習的榜樣。可惜的是,這隻是在我們國内的報道,而在美國相關的報道中,高守餘卻被他們稱為了“殺人魔王”。
高守餘這樣向上,正面的形象,為何會被美國稱為“殺人魔王”呢?說實在話,在當時那樣的境地,高守餘可以活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或者說完全是個意外。當他從高地走下來的時候,身上的衣服沒一處是完整的。當然他自身沒有受傷,可以說這就是天意吧。
可這樣的英雄,九死一生成為民族英雄,勢必就會成為敵軍眼裡的“魔鬼”。是以,美聯社發表了這樣的南韓軍進攻報道:但見一個中國士兵起來揮舞着手臂向韓軍投擲手榴彈,他幾乎獨個擊破這次進攻。
正是因為這樣的報道,美國國内的一家報紙才煞有其事地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高守餘的事迹,隻不過他們的标題卻是《“殺人魔王”高守餘》。這碩大的“殺人魔王”幾個字瞬間刺激了美國人的眼睛,很快國内便将這個事件傳播開來。隻是一味都是諷刺與污蔑,他們眼中的高守餘就是妖魔化人物,殺那麼多人而不死實在不可理喻。
其實,這非常容易了解,當時美國與我國為對立關系,我們的英雄在他們眼裡自然是傷害自己人最多的人。如此,他們怎麼可能将其稱為英雄呢?而且,當時的現實也很讓美國難堪,範弗裡特在初開戰時極力吹噓:我要留下無數個炮兵的彈坑,以緻能讓人連着從一個彈坑跳到另一個彈坑裡。
可惜,這完全是範弗裡特的自我感覺良好,後來美國一位叫沃爾特·G·赫姆特的軍事史專家在《北韓戰争中的美國陸軍》一書中就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嘲諷,稱那是一次範弗裡特的“攤牌行動”,完全就是個笑柄。
由此可以了解,美國在這場戰争中大損對外威望,上甘嶺全場戰役曆經43天,我方殲敵2.5萬多人,飛機、大炮、坦克更是損傷幾百數之多。這一戰徹底将美、韓“金化攻勢”之夢粉碎,他們如何不生氣,不發狂?
其實,美國人一手挑起了上甘嶺之戰,為的就是想通過北韓進攻我們國家的領土。但随着戰争的失敗,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特别給杜魯門打了報告:用這樣的方法,我們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是以,後來美國隻好坐到談判桌前來結束這場戰鬥。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用點惡毒的語言來描寫我們的民族戰鬥英雄也就在所難免了。
不過,在美國人眼裡做“魔”又有何不好?我們是專門維護正義,全心保護國家的“魔”,隻要你敢來犯,我們就不惜以命相搏。高守餘這個“殺人魔王”的稱号雖然不雅,但卻讓美國内心真正服了他,了解了我們國家軍人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