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人低估的副主席,林彪和彭德懷都曾說:他的功勳其實比我還大
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後,高崗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但因為衆所周知的原因,關于他的事迹報道和記錄卻少之又少,并不為人們所熟知。其實在建國前,高崗的聲望和地位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可以說,高崗也是現如今最被人低估的副主席。

上司西北根據地的"幸存者"
大家都知道,西北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其主要建立者是劉志丹、謝子長以及高崗、王泰吉等人,但随着革命鬥争的不斷深入,形勢不斷嚴峻,許多上司西北根據地的負責人都先後去世或者出走,隻有高崗成為上司人中極少數的"幸存者",而西北根據地的曆史重要性是無可比拟的。
是以,毛主席以及黨中央是非常認可這個賬的,他就曾經在黨代表大會上坦言,無論是對于中央紅軍,還是在整個抗戰鬥争中,高崗同志都是立了大功的人,這個功勞将會與我黨以及我軍的曆史所共存。是以可以說,這個功勞是任何人都不能相比的。
是以,毛主席也給予了高崗許多特殊的關照,從1937年起,就主要讓他擔任保安司令部的司令員,一直承擔着保衛抗戰大後方建設的重任。而在1941年中共中央設立的四個中央局,高崗也被提選為西北局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更是親自提名高崗為副主席,可以說深受毛主席的器重。
"赤臂戰勞山"的悍将
高崗是陝西人,具有西北人的耿直性格。從外表上看,他就是一副兇兇的模樣,雖然說話有些粗俗,好像沒念什麼書,但在那個窮人鬧革命的那個年代,高崗的文化水準并不算低,不但上過中學,還進過軍校,是一位敢說敢幹的悍将。
在1935年9月,徐海東等率領紅二十五軍與劉志丹、高崗率領的西北紅軍主力順利會師,随後經過整編,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但不久後,奉命前來的國民黨東北軍兩個師就氣勢洶洶上來"剿滅"。
雖然東北軍此前從未與紅軍真正交手,但壓根看不起這些土裡土氣的"紅軍",面對東北軍輕敵冒進、狂傲嚣張的特點,紅十五軍決定采用圍城打援的辦法,用一個團的兵力佯攻甘泉,但是把主力部隊在埋伏于甘泉北面的勞山,以逸待勞。
當東北軍110師得到消息,趕往甘泉增援時,立即落入我軍伏擊圈,在激戰六個小時後,紅軍大獲全勝,共俘獲東北軍3700多人,而東北軍110師師長以及參謀長都在此戰被當場擊斃,這也是紅十五軍團組建後的第一次大勝仗。
當時的高崗,卻沒有留在指揮部裡,主動前往陣地與大家一起作戰,在紅軍發起沖擊後,隻見身為軍團政治部主任的高崗立即甩掉自己的上衣,拿起手槍,親自帶領戰士們一同向敵人沖去,他勇猛強悍的作風也感染了戰士們的信心。這就是後來人們一直談論的高崗"赤臂戰勞山"的故事。
彭德懷:抗美援朝的勝利離不開高崗的功勞
1945年日本投降後,為了加強東北的争奪工作,中共中央派出了林彪、高崗等進階幹部共20人,從各地調十萬軍隊進入東北,成立了北滿分局和吉黑軍區,使東北地區形勢發生巨變,成了解放全東北的鞏固後方基地。
著名的遼沈戰役,世人皆知是林彪、羅榮桓所指揮的,卻不知後方提供補給的正是高崗。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役的勝利當然首功在于指揮官,但是沒有後勤的大力支援,也是難以想象的。
這一點,林彪和彭德懷都深有體會,認為高崗的功勳比自己的都要大。在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當時的北韓政府為了表彰彭德懷的巨大功勳,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彭德懷就曾謙虛地說:"我不太适合有這枚勳章,這功勞第一應該給予高崗同志。"
的确,無論是遼沈戰役還是抗美援朝,正是高崗事無巨細的操勞,動員廣大後勤人員以及人民群衆支撐着龐大的物資消耗,從糧食、衣服、醫藥等籌備到運往前線,無疑是前線将士們最可靠的堅強後盾。
據記載,北韓戰争停戰後,彭老總回到北京時,當時高崗因為事務繁忙,沒有前去迎接。于是第二天,高崗親自前往彭老總住處看望,彭老總一見他,立即上前緊緊握住高崗說道:"老高啊,我們終于勝利了!"
彭老總此時竟有些激動的握着手使勁搖晃,高崗不由也有些觸動,對着彭德懷說:"是啊,彭總,我們勝利了,能夠打到現在的局面不容易啊。"
"怎麼說呢,我總感到還不是很理想。"彭老總回答道,
高崗接話說道:"要說理想的話,當然還可以打更好一些,但是從國際、國内等方方面面的條件來看,也隻能達到這個局面了。"
彭總有些感激的對高崗說:"北韓戰争的勝利,你高崗同志功不可沒啊,我認為全體指戰員以及戰士們的功勞算一半,後勤保障的功勞算一半,是以我要特别感謝你,我代表全志願者全體官兵向你緻謝!"說完,彭德懷朝高崗雙手抱拳,作揖三下,高崗連忙扶住彭老總說:"不敢,不敢",兩人這才坐下叙起舊事來。
結語
在中共黨史上,高崗是一位帶有悲劇色彩的傳奇人物,早年就在西北地區活動,是西北根據地的建立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非常有功于革命的一面,但是他的個人主義思想卻有些膨脹,沒有得到糾正和制止,最終形成了黑暗面,進而走向了事情的反面,這是黑暗面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是對于他為祖國人民群衆所作的巨大貢獻,卻是值得懷念和銘記的,在2009年,由陝西民間組織以及一些私人捐資,經過相關方面的同意之後,最終為他鑄造的一副半身銅像,也在建國六十周年慶典前,高崗去世五十多年後,首次在高崗故居前揭幕,借以紀念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