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裹蒸,肇慶人的獨家記憶

作者:食遊君

肇慶,珠三角西隅的一座城市。裹蒸,這裡的春節美味。

中國人的春節,一向講究“熱鬧”二字。然在肇慶人的集體記憶中,熱鬧絕不僅僅是味蕾的集體暢快,還是全家老小屋裡屋外制造裹蒸的忙碌勁兒,也是用一宿時間久等的耐心。

裹蒸,肇慶人的獨家記憶

裹蒸是肇慶人的獨家記憶。從準備開始,就是一個忙碌的過程。

首先要準備各種主要材料:柊葉、糯米、綠豆、肥豬肉。

柊葉是制作肇慶裹蒸的特有材料。柊葉最好選用老葉,柊葉摘回來前首先要用清水把葉上的泥洗幹淨。還需要用熱水燒煮一番,既可以讓葉片變韌變軟易于包裹,又可以除去柊葉的苦澀味。

糯米、綠豆都以當年産的為佳,糯米淘洗後浸泡,綠豆去豆衣,對半磨開,篩去癟豆。

做餡的豬肉相當講究,以肥瘦相間又偏肥的為五花肉上乘;腌制豬肉的調料是每家的“秘方”,也是影響裹蒸味道的關鍵。

各種材料都準備妥當後,便可圍坐在裝有糯米、綠豆、肉餡的大木盆旁,開始包制裹蒸。

裹蒸,肇慶人的獨家記憶

包裹蒸需要模具,傳統用尖頂大竹帽,将柊葉依次鋪放在帽的中間,先後放上糯米、綠豆和肥豬肉,依照柊葉包糯米,糯米包綠豆,綠豆包肥豬肉的順序包裹,然後在頂端覆上一到兩張柊葉,接着用水草或者席草捆紮。

用模具包出來的裹蒸大小相同,隻隻都有一斤以上,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這和普通棕子相比,簡直稱得上是龐然大物了。

裹蒸,肇慶人的獨家記憶

傳統燒煮裹蒸的器具是大甑或鐵桶,在燒煮之前用黃泥巴塗抹外壁,可防止熏黑鐵桶。為了防止煳底,先把柊葉的細莖鋪在鍋底。将包制好的裹蒸一層層放置在桶内,加入清水猛火燒煮,在燒煮過程中需要不斷補充熱水。

經過八至十個小時的連續煲煮,柊葉内的糯米、綠豆和肥豬肉會互相融化,混為一體。這樣,色、香、味俱全的肇慶裹蒸便可以上桌食用了。

據說,這種傳統已經沿襲了近2000年,展現了裹蒸原汁原味的特點。

裹蒸,肇慶人的獨家記憶

随着時代的變遷,家家戶戶在門前架設裹蒸桶的景象隻能在農村裡看到。即使這樣,裹蒸依然是肇慶人過年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外出求學、打工的肇慶人,春節過後都會帶上一些肇慶裹蒸給異地的朋友品嘗。裹蒸帶來的熱鬧,也跨越了家庭、鄰裡乃至親朋好友,也不分身份地位,不論肇慶内外,而成為了這片土地年年歲歲周而複始,但始終熱鬧不減的春節溫度。

【補充】肇慶裹蒸不是粽

秦時裹蒸春秋粽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而裹蒸出現在晚一些的秦朝。發源地也不一樣,粽子最早形成于長江流域,而裹蒸肇始于嶺南的珠江流域。

裹蒸,肇慶人的獨家記憶

祈福的裹蒸紀念的粽

傳說,粽子是為紀念投江的愛國士大夫、詩人屈原而誕生的。流傳至今,端午吃粽子,表達的是一種紀念先人的情感。而裹蒸,傳說是秦始皇當政時,農民為友善田間勞作,用柊葉裹米煮熟後随身攜帶以作幹糧而成的。後來,裹蒸逐漸有了生活蒸蒸日上的寓意,是一種吉祥的節日食品。

春節的裹蒸端午的粽

早在漢代,肇慶的城鄉居民已有在春節包裹蒸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而粽子,人所共知,是端午節的标配食品,這一風俗形成于西漢時期。

裹蒸,肇慶人的獨家記憶

大個的裹蒸精巧的粽

一般的粽子多用粽葉(即箸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裹蒸則用肇慶本地特有的柊葉包裹、水草包紮,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

《南齊史》記載:“太官進禦食,有裹蒸。帝十字畫之,曰:‘可片破之,餘充晚餐’。”皇帝珍愛裹蒸,要留一半作晚餐,這既表明了裹蒸的美味,也展現了其個大量足。

圖檔來源:網絡

編寫:自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