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校學霸成長營煉成記

高校學霸成長營煉成記

朱緒飛教授(左)指導學生做實驗。圖檔由朱緒飛提供

這是一個學霸成長營——10餘名大學生發表SCI論文30餘篇;榮獲全國“挑戰杯”一、二等獎;10餘人次獲工信部創新創業特等獎、一等獎;近4年,3人免試北京大學深造……

這是南京理工大學朱緒飛指導的科研訓練團隊,團隊中有30餘名在校大學生,他們來自4個不同的年級。近幾年,團隊獲批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授權專利10餘項,發表SCI論文近百篇,其中JCR的一區二區論文占70%以上,兩篇ESI高被引論文。

朱緒飛教授最初是靠他的成功學“出名”的——他擔任的《智慧與成功》公選課很受學生歡迎,但作為是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大學專業課教師,他的強項是搞科研。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的成功學的含金量。

在學生眼裡,朱教授既能指導學生搞科研,又能給學生做麻辣蝦和美味年糕,還能随時随地幫學生減壓。學生喊他教授大叔,因為他有教授的學識和眼界,更有鄰家大叔的暖意和胸懷。

在朱教授看來,學生搞科研要解決好三道難題。

解科研難題:要想“錦”上添花,須得先織好“錦”

在加入科研訓練團隊前,朱教授對他們約法三章:學習成績要穩步上升、英語六級要達标、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發展目标和超強的行動力。

朱老師說,課堂學習永遠是夯實基礎的主陣地。科研訓練是第二課堂,是錦上添花的好事情,能添多少“花”,首先得看“錦”織得有多大有多好。2018級的張健鵬同學說:“朱老師一直強調,學業是第一位的,不要求我們占用學習時間搞科研,但也要我們珍惜科研訓練的機會。”團隊成員的一篇篇高水準的學術論文,是學生課餘時間科研成果的結晶,更是課堂學習成果的展現。

“抓大放小”和“傳幫帶”是朱老師的秘訣。在實驗細節上,朱老師可以幾個小時手把手教,有些時候,他卻很樂意當一個“甩手掌櫃”。2018級的周沁怡同學說:“老師花很長時間,教我們如何查閱文獻、閱讀文獻、整理文獻,逐漸幫我理清科研方向。”2019年暑假前開始至今,周沁怡已經有了階段性的成果,經過老師反複多次的修改,她的論文已經投出。

朱老師經常是“旁觀者”,讓學生自由讨論解決難題。剛進入實驗室的大學生,研究所學生們手把手教他們實驗操作、分析曲線、圖表繪制。出現難題時,也是先與師兄們商讨解決方案,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或者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時,老師才伸手支援。朱老師說,高年級學生指導學弟學妹,不僅能讓他們重溫實驗過程,且能讓新成員更細緻地了解難點和易錯點,這樣有助于大學生獨立科研能力的提高。

解發展難題:出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

不少新成員加入團隊初期,個人目标和發展方向不清晰。朱老師認為,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科研訓練的目的絕不是獲獎證書,而是為了找準自己擅長的研究方向。兩位指導老師和每名同學一起制訂階段性目标,指導學生将科研成果完善成論文、專利等形式,随時備戰下一個階段的各類賽事。

當學生有了更好的研究方向後,朱老師會将學生“送出去”。提起2018級學生張家駿,朱老師不吝誇獎:基礎紮實、習慣好、有自信、腦子靈活,是個搞科研的好苗子,缺點就是對自己要求過高。

大一就在牛津大學EC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張家駿鬥志昂揚地參加了多項賽事,卻遺憾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第六名,無緣決賽)和一次校内重量級獎項評比中敗北,朱老師和他一起分析失利原因,幫他調轉車頭在另一個地方爬起來。

張家駿漸漸回到最佳狀态,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興趣點不在材料學方向,而在有機合成方向。當了解到海歸教授張根的有機合成團隊正需要學生加入,朱老師就果斷将張家駿“送”了出去。

朱緒飛說,這就是因材施教,要給學生打造最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另外,對學生的性格特點也要了然于心,要适時調動學生性格特點中的有利因素,打磨學生的部分缺點,讓性格特點轉化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助力。

解生活難題:大叔永遠正能量滿滿

說話總是面帶微笑,每天早晨都在微信群裡鼓勵大家,回複問題時永遠帶一個小花的表情……這是學生心中對朱老師的印象。

朱老師和學生之間有接頭暗号。“大石頭、八個大字、原子彈……”這些都是朱老師和學生約見面的地點。

周沁怡說:“每次談課題進度和解決難題,老師總是來找我們,從來不讓我們去找他。”銀杏廣場的大石頭處、圖書館一樓的8個大字處、止戈園的兩彈一星紀念碑處……到處都留下了朱老師和學生交談的背影。

有時候,課題組的同學們沒空去吃飯,朱老師會從家裡帶飯給大家,也經常請大家去他家吃飯。朱老師最拿手的菜是麻辣蝦,很多同學都喜歡。

于夢詩搞科研太過專注經常忘記吃飯,朱老師經常從食堂給她帶飯,順便溝通一下當周的科研進展和難題,于夢詩在大學期間發表了7篇SCI論文,進入北京大學深造。

于夢詩說:“朱老師是一個永遠都充滿正能量的人,他對所有的事情都懷揣着巨大的熱情。”

通訊員 葛玲玲 記者 李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