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趙氏孤兒分析南韓立國原因

作者:七品草民

司馬遷贊頌韓之祖先韓厥救趙氏孤兒,成全程嬰和公孫杵臼的義舉,是以積下陰德,是以後世做諸侯十餘代。

“韓厥之感晉景公,紹(承接、接續)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暗中施德于人)也。韓氏之功,于晉未睹其大者(更大的功績)也。然與趙、魏終位諸侯十餘世,宜乎哉(應該的啊)!”——《史記·世家第十五 韓》

翻譯成白話文大緻意思為:“韓厥感動了晉景公,不僅讓趙氏遺孤趙武繼承了趙氏的爵位,而且成全了程嬰和公孫杵臼的大義。這是天下少有的陰德。韓氏在晉國,并沒看到有什麼大功。然而,終于能和趙氏、魏氏一樣,諸侯傳承十幾代,這是很應該的呀!”

《趙氏孤兒》因為元曲而人盡皆知。然而,相對于劇本,《史記》的記錄或許更接近事實。

從趙氏孤兒分析南韓立國原因

《趙氏孤兒》海報。

靈公在位時驕奢嗜殺,把持國政的趙盾多次直言勸谏,靈公卻并不聽從。

有一天,負責王宮事務的“宰人”被晉靈公宰了,起因是沒煮熟熊掌,這麼點小事都做不好。靈公讓王宮的女仆将“宰夫”的屍體擡出去埋了。不巧的是,這一幕被趙盾看到了。

晉靈公年幼時由趙盾扶持上位,本身對趙盾又敬又怕,這次犯錯又被發現。年輕的靈公不僅沒有因犯錯道歉,反而心生歹意,派人暗殺趙盾。

可靈公的暗殺計劃并未成功。究其原因,所托非人。

刺客鋤麂,帶着尖兵利刃準備刺殺趙盾。但是,當看到趙盾早起來辦公,行為合乎禮節,鋤麂竟然一頭碰撞在樹上自殺了。

“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鋤麂竟然還留下這麼多感慨。雖說“殺忠臣、棄君命”,罪過是一樣的,但是鋤麂選擇卻說明了晉靈公不讨人喜歡。

晉靈公又宴請趙盾,準備在王宮伏擊刺殺。晉靈公勸趙盾喝了酒之後,“伏士未集(彙合),先縱齧狗名敖”。

可惜,兩手準備都失算了。埋伏的士兵沒有及時到位,奇怪吧。放出來兇狠的狼狗又被“宰夫”打跑了。

計劃再次被破壞,主要原因是這個“宰夫”。他不僅提醒趙盾少喝酒,而且主動替趙盾宰殺了晉靈公的狼狗。

從趙氏孤兒分析南韓立國原因

趙氏孤兒最感激的是程嬰還是韓厥?

這個“宰夫”曾受惠于趙盾,“一飯之恩,以命相護”。“宰夫”名為亓眯明,趙盾在首山打獵時,山下遇到的。當時,亓眯明餓得快不行了,于是“與之食”。亓眯明吃了一半,剩餘的打包準備拿回家給老娘。“(趙)盾義之,益(又,多)與之飯肉。”

這裡懷揣一個猜測,把持國政的趙盾,在王宮裡豈能不安排自己人。此前“宰夫”難道真是因為沒有煮熟熊掌而被靈公殺掉?亓眯明又是趙盾推薦到王宮的吧?伏擊趙盾的甲士為何遲遲沒有出現呢?

趙盾在亓眯明的幫助下逃脫之後,“趙盾遂奔,未出晉境”。趙盾的弟弟趙穿“襲殺”晉靈公,然後又将趙盾迎接回來。

這裡又存在一個疑問:趙盾跑啥呢?趙穿“襲殺”晉靈公,跑了就可以裝“無辜”。是以,感謝晉國太史董狐秉筆直書的職業操守,史書明确記錄“趙盾殺其君”。趙盾還辯解,“弑者趙穿,我無罪。”趙盾“出奔”目的大家明白了吧。

對于這事,司馬遷引用了孔子的話,“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隐。”明白了吧,司馬遷雖沒有明确立場,但是堅定地支援孔子。

“趙盾使趙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為成公。”晉成公死後,兒子晉景公據繼位。當年,趙盾去世,趙朔頂替。

晉景公三年,趙氏一家三百多口盡被武将屠岸賈謀害誅殺。僅有趙朔妻子,也是晉成公姐姐帶着遺腹子出逃。後來晉國公主生下了嬰兒就是趙氏孤兒——趙武。

從趙氏孤兒分析南韓立國原因

《趙氏孤兒》後人多稱頌程嬰和公孫杵臼。

“斬草必除根”,屠岸賈深知留下趙氏遺孤必然成為自己的後患。在全國大搜尋趙氏孤兒的時候,程嬰和公孫杵臼舍身取義保護遺孤。

十五年後,晉景公生病算了一卦,“大業(秦趙共同的祖先)之後不遂者為祟”。韓厥就趁機說明趙氏還有人在,卻不能延續趙氏祭祀。

“于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諸将入問疾,景公因韓厥之衆以脅諸将而見趙孤。”——《史記·世家第十三 趙》

大緻意思為,這時候晉景公就與韓厥商量立趙氏孤兒,先把他找來藏在宮中。将軍們進宮問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韓厥的衆多随從迫使将軍們同趙氏孤兒見面。

由此來看,景公和韓厥謀劃恢複趙氏面臨着阻力重重,也就是說恢複趙氏并非單純為了禳災去病,更多的可能為了均衡權力。那時候“三卻”在晉國影響也蠻大的,更何況還有屠岸賈。

晉國将軍們不得已,隻好說:“當初下宮那次事變,是屠岸賈策動的,他假傳君命,并且向群臣發令,不然的話,誰敢發動變亂呢!”

将軍們與程嬰、趙武攻打屠岸賈,誅滅了屠岸氏家族。晉景公重又把原屬趙氏的封地賜給趙武。

以上就是韓厥對于趙氏的貢獻,要說功勞确實大。然而,程嬰、公孫杵臼對于趙氏功勞更大,為何陰德沒有兌現呢?要說南韓是以能傳承十幾世,理由有點牽強。

從趙氏孤兒分析南韓立國原因

韓萬畫像。

韓厥占據晉國六卿之位,應該是晉景公十一年,韓厥與郤克帶兵攻打齊國,差點俘虜了齊頃公。

“戰,齊急,(逄)醜父恐齊侯得(俘虜),乃易處,傾公為右。車絓于木而止。晉小将韓厥伏齊侯車前,曰:‘寡君使臣救魯、衛’,戲之。”——《史記·世家第二 齊太公》

這一細節描寫很幽默,韓厥當時很年輕,看到齊頃公的戰車被挂在樹上不能動,上去嘲笑了幾句話。當然,韓厥應該不認識齊頃公,不然被俘的不是逄醜父了。

也就是說因為有了韓厥的戰功,南韓才開始登上晉國政治舞台,後來與趙魏滅知伯,三家分晉,以及吞并鄭國,才得以立足于戰國七雄之中。

韓厥之前應該是遊離于晉國政治邊緣,至于為什麼立國,司馬遷在《史記》簡單說了一句。

“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于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史記·世家第十五 韓》

司馬遷在講南韓源起,與趙魏明顯不同。趙有趙夙,魏有畢萬,都是于晉獻公十六年獲軍功二受封。

韓武子是誰,他有什麼功績,為何不提及?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所虜晉哀侯。曲沃益強,晉無如之何。”——《史記·世家第九 晉》

此處的人物關系需要梳理:“曲沃武公”就是晉武公,也就是晉獻公的爹;韓萬就是韓武子,也就是韓氏先祖。

從趙氏孤兒分析南韓立國原因

曲沃武公畫像。

晉武公的江山篡奪而來的,不光彩的記錄不會在史書上展現。司馬遷參考史書,自然就看不到韓萬的功績,關于南韓源起幹脆模糊了事。是以,歸總到“陰德”施報後人身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