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作者:華商它世界自然周刊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沣河流域夏季生境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山斑鸠

沣河發源于秦嶺北坡,全長78公裡,流經長安、鄠邑,在鹹陽注入渭河。粱家灘位于沣河中遊,是沣河出秦嶺之後河床最寬闊處。河道兩岸有灘塗、濕地、農田、次生林、灌叢、草叢等生态系統,既是多種留鳥的重要栖息地,又為數十種遷徙鳥類提供了絕佳的越冬或繁殖地。沣河流域的先民對鳥類的記錄可追述到西周,相傳“關關雎鸠,在河之洲”這句脍炙人口的詩就是他們對沣河水鳥的描述。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領雀嘴鹎

我自2012年開始觀鳥,彼時又正好獲知粱家灘附近即将有大規模的城建開發計劃,于是就着手通過觀察和監測此處鳥類資料來記錄所發生的環境變化。但因一直未能久居西安,隻好利用長假或休假間隙陸續在粱家灘濕地收集資料和照片。這樣的間歇性監測一做就是6年,範圍包括了粱家灘濕地橡膠壩順流而下7公裡内大部分生境,時間上也覆寫了一年四季的跨度。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金眶鸻

從2012年11月至2018年10月,共記錄16目43科104種鳥,其中雀形目22科,非雀形目21科。根據觀測記錄,目前沣河粱家灘的鳥類仍以水鳥為主,比如常見水鳥Top5中就有優雅的鹭類--白鹭、大白鹭、蒼鹭、夜鹭等。除了這些大家夥們,小個子也不少,如:不善飛翔、但可在水上漂奔的“水上漂”小??(讀piti);呈現出性感紅額頭、遊起來泳來伸着脖子一下一下往前走的黑水雞;身披藍色白點斑衣裳、動作靈活輕快的捕魚能手--普通翠鳥;數量衆多且叫聲嘈雜的的斑嘴鴨。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楔尾伯勞

除了常住水鳥外,粱家灘濕地還有一些水鳥是短居客,每年秋季遠道而來,一直會呆到來年春末才離開。這些遷徙鳥類包括了:赤麻鴨、羅紋鴨、綠翅鴨、綠膀鴨、白眼潛鴨等衆多野鴨;北紅尾鸲、白頂溪鸲、紅尾水鸲、紅脅藍尾鸲等體型較小的鹟科水鳥;少數豆雁、鴛鴦和白琵鹭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柳莺

粱家灘兩岸多樣的生境也分布着數量衆多的林鳥,其中常見的前五種林鳥是:體型小且呈球形的棕頭鴉雀、有着長尾巴且羽毛豔麗的雉雞、鳴叫起來像百變歌手一樣的烏鸫、因頭頂雪白而被稱為“白頭鹟”的白頭鹎,以及溫馴善良的鸠鴿類:脖子上戴着珍珠項鍊的珠頸斑鸠、穿着金網格外衣的山斑鸠、渾身粉紅的火斑鸠。其他的林鳥雖隻是偶爾可見,但亦十分活躍,比如:為各種大樹看病的森林好醫生--啄木鳥(粱家灘濕地可以看到三種啄木鳥:大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灰頭綠啄木鳥);在不同的季節,也能經常看到随季節變化遷徙而來的候鳥,如:夏季麥子黃了前後會到來的布谷鳥--大杜鵑(叫聲是布谷),和它的近親四聲杜鵑(叫聲是布谷布谷)。冬季從秦嶺山上垂直遷徙下來,到這裡覓食的各種山雀:大山雀、紅頭長尾山雀、銀喉長尾山雀山雀;此外還有從北方遷徙而來的三道眉草鹀、小鹀、灰頭鹀、燕雀、金翅雀等小鳥。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火斑鸠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灰頭綠啄木鳥

夏季的粱家灘水草茂盛,魚蟲肥美,處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以也非常有利于鳥兒繁殖與育雛:涯沙燕會在上世紀60-70年代修築的土堰上築起密密麻麻的巢穴,育養下一代;伯勞為了照顧好幼崽會勤快的撲食小蟲;而冠魚狗給雛鳥的大餐則是河中的小魚;唯有杜鵑什麼也不幹,索性把蛋産在别家的窩裡,讓比自己幼崽體型小得多的東方大葦莺替自己喂養杜鵑寶寶。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黑尾蠟嘴雀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赤麻鴨

天氣晴好的時候,常常能看到猛禽在空中展翅翺翔,這些就是處于粱家灘鳥類生态鍊中最頂端的紅隼、雀鷹、普通鵟和白尾鹞,它們總是盤旋着視察自己的領地,俨然一副稱霸一方的樣子。雖然它們都是鳥類中的頂級獵食者,但仍然不乏勇敢的小鳥會去挑戰比自己體型大許多的猛禽或者其他鳥類。比如在這裡,就曾有灰頭麥雞(體長26-29CM)為了護衛自己的領地不受侵犯,而去攻擊白腹鹞(體長41-53CM),幾個回合之後,白腹鹞也隻能乖乖離開;幾隻金翅雀(體長13CM)為了一塊電線杠的站位,對珠頸斑鸠(體長30CM)發起集體猛攻,最終靠着“鳥多力量大”占領了電杆上的一席之地。

我在秦嶺山下沣河記錄到的一百種鳥

大斑啄木鳥

像這樣隻是間歇性的觀測而已,就發現了這麼多有意思的鳥類活動,如果能堅持長期觀察和記錄,一定能收獲更多。對粱家灘濕地鳥類的監測也隻是個開始,期待更多的大小朋友能拿起望遠鏡,走進自己身邊的密林和濕地,去做自然觀察,了解自然,愛護身邊的生物多樣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