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作者:松風閣書法日講

元代初期的書法,呈現着兩種面貌,一種是南宋末期放縱悠肆産風的延續,一種是北方金國奇險漂悍書風的亞流。但都是宋人“尚意”和輕視古法造成的結果,是以,當時燥露纖弱的“怒張筋脈”之書充斥書壇。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隻有到趙孟鄉填以恢複晉唐為号召,以崇韻尚法為宗旨,力掃宋人書法的流弊,書壇才開始有了新的生機。在這一托古改制的書法革新運動中,鮮于樞是起了重要作用并卓有成就的書法家。鮮于樞,字伯幾,号困學民,又号虎林隐吏,漁陽(今天津薊縣一帶)人。他是元代書壇上與趙孟順齊名的大書法家,但生平事略文獻記載卻很少,連一個比較詳細的傳記都沒有。

關于鮮于樞的出身和經曆,據周抵撰文、趙孟瘦書的鮮于樞之父鮮于光祖的墓志銘,其上代人在金初為德興(今河北宣化、涿鹿一帶)人,“博學工文”,元人王旭從伯幾手中還見到過其祖母的手迹。祖父30歲時,全家避兵亂南奔,至居庸關,其祖“遇盜被害”,時鮮于光祖才10歲。越18年“北遷漁陽”。如果鮮于樞生于宋理宗寶佑五年丁巳(1257年)的話,時共父已53歲。據墓志可知,鮮于光祖兼資文武,好打抱不平,“金末,慨然有殉國之志”。而在元軍滅宋進攻武昌時,又是運送糧草的小官。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這種出身、經曆以及性格氣質,都對他的書法風格産生着直接的影響。是以,鮮于樞雖然與趙孟傾同倡複古,以掃宋人書的流弊,但态度上有很大差别。趙孟傾主要表現在正面号召,強調師法魏晉、師法二王,并通過自己身體力行取得的成就,來影響和帶動書學師承的改變。

鮮于樞“複古”書風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他深受唐人書法風格的影響。正如王世貞在《古今法書苑》評價鮮于樞書法所說的那樣:“行筆精圓秀潤,芒角不露,隐然唐人家法。”唐代書風直接六朝,是以,魏晉的筆法在唐代能夠得以直接繼承。由于元代距晉已有千年的曆史,在書迹流傳和書學理論上,鮮于樞能夠見到、聽到的也就是唐人的東西了。鮮于樞“複古”書法思想中對“古”的認識當是來源于此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從書體分類上看,唐法對鮮于樞影響頗深,這在他楷書作品中反映得最為明顯。唐代楷書的法度比較容易被後人接受。因為,這種唐人的筆法比較容易學習,而且都是擺在紙面上的,在人們的眼中是一種很形象的東西。鮮于樞深谙此道,而且他能在唐人法度與自我個性之間盡力去尋找一種平衡。如《麻九疇透光古鏡歌楷書冊》這幅作品,既表現出個人的風格也沒有失去唐人的法度,用筆果敢,線條硬朗。《趙秉文禦史箴楷書卷》也是一幅大楷的代表作,較之前者此幅作品結體更加疏朗,氣勢更加宏大,章法更加活潑。但是寓于筆中的古法古意仍躍然紙上。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鮮于樞行書的特點之一就是:行中帶楷,骨氣洞達。在鮮于樞的行書作品中明顯帶有唐楷的風骨。如《蘇轼海棠詩卷》中的“富”“名”“江”等字就是這樣。雖然是行書,但是行筆間仍是楷書的運筆過程。吳寬在對鮮于樞的評論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困學多為草書,其書從真行來。故落筆不苟,而點畫所至,皆有意态,使人觀之不厭。”

隻有楷書的書寫基礎相當紮實,并且運筆娴熟,才會在行書的書寫過程中經常顯露楷書的“風骨”。草書作品是鮮于樞書法成就最高的書體,他對于懷素的學習前面已經有所提及,這裡再以鮮于樞的草書作品《論草書帖》與懷素的草書作品《食魚帖》進行比較。從整體的風格來看,這兩幅書作極其相似。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從用筆方面看,兩者都屬于用筆嚴謹、恪守古法類型的作品;結體放逸而不狂怪;從章法上看,都是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可見,鮮于樞對于懷素草書的學習極為深入全面。從筆法到結體和章法上都有所領悟。明莫雲卿評書:“鮮于太常、鄧文原、康裡子山、虞伯生、鄭元祐、張伯雨、揭徯斯、張來儀、錢逵俱奕奕高流。而行草則伯機古勁,類唐人。”恐怕這是對鮮于樞草書較為準确地評價。從上面作品的對比分析來看,也印證了這一點。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趙孟頫是高舉“複古”思想大旗的領軍人物,他對鮮于樞的書法評價不吝贊賞。1294年趙孟頫以四紙請鮮于樞作大草,鮮于樞書五絕二十字與之。趙題跋雲:“困學之書,妙入神品,仆所不及。”這不應是客套話,是發自内心由衷的稱贊。從書法史盛衰來看,鮮于樞提倡“複古”思想的意義不亞于趙孟頫。

秀逸高雅,複古高華——評鮮于樞書法

總之,作為一代書法大家,他的書法由唐人書法入手,再上溯東晉二王。他功力紮實,善懸腕作字,喜用狼毫,強調骨力。他的大字楷書雄逸健拔,圓潤遒勁,氣勢磅礴而不失規矩。行書結體謹嚴,真力飽滿,潇灑自然。草書學懷素并能自出新意,筆法縱肆,氣魄恢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