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夏帝王故事 之 禅讓(二) 一個悲壯的故事-圓滿的結局(三)圓滿的結局

先夏曆史 孔 森 / #先夏曆史研究與評論# #天下之中##夏商周#

然而,丹朱的事還沒有完。

《海内南經》:

"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袁珂點校說:"此雲帝朱葬于陰者,丹朱而稱‘帝’,且與舜同葬蒼梧,蓋亦野老負暄之言,于失敗之丹朱猶寄有同情之意也"

蒼梧在湖南,古三苗國也在湖南,苗人同情丹朱,稱之為帝,且傳言與帝舜同葬蒼梧,似在情理之中。

然而,也許并不僅僅為了這個原因。

先夏帝王故事 之 禅讓(二) 一個悲壯的故事-圓滿的結局(三)圓滿的結局

(舜帝南巡之九嶷山)

因為,丹朱還有令人大惑不解的事在。那就是我在《正說昆侖》一文裡提到的一樁迷案。

《海外北經》:

"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所抵,厥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衆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

《海内北經》說得更具體:

"帝堯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侖東北。"

禹殺相柳後,蕩盡炎帝部族在中部地區的殘餘勢力,一統天下,把黃帝的事業推到頂峰,于是在昆侖山腳下為衆帝築台,以示紀念。這是對黃帝部族近十代領袖人物艱苦奮鬥統一天下的總結表彰大典,而丹朱的名字竟赫然在目,不但以帝相稱,且名列舜帝之前,是何道理?

無論如何不能用"同情"二字來解釋。

那麼,大禹究竟為何要給丹朱以如此殊榮呢?

這一定與大禹的功業有關。也就是說,大禹的某一項重大功業裡,丹朱可能起了積極作用。

按照這個思路,我找到了《尚書·大禹谟》裡的一段記載: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會群後,誓于師曰;‘濟濟有衆,鹹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

三旬,苗民逆命。益贊于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于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至誠感神,矧茲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幹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這段記載說的是,在舜稱帝三十三年,已屆九十四歲高齡的時候,決定由禹嗣帝位。在禹一再推辭之後,仍決斷堅持。于是就擇吉日,禹登大位。這時,舜帝就指令禹率衆攻伐不率命的三苗國,以了卻自己唯一的心頭大患。禹很快号令諸侯,組織起征伐大軍,宣誓出征。

可是打了一個月,三苗國仍不投降。這時,禹一向倚重的副手伯益獻策,建議停止武力征伐,相信舜帝的大德一定能感動三苗。禹聽從了伯益的建議,班師回朝,大布文德。每天在朝堂兩階之間舉行大規模的舞蹈,人們舉着戰争中用的盾牌和雉尾,載歌載舞,表示偃武修文。七十天之後,三苗終于自動前來歸附。

範文瀾在《中國通史》裡說,從黃帝到大禹為華夏統一進行的民族之間的戰争,主要是和黎族和苗族這兩個南方的大族。橫貫堯舜禹三代與三苗的沖突就此終于畫上句号,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統一融合曆史程序中,具有标志性意義的大事。

而這件大事的達成,我想應該和丹朱有關,也唯有和丹朱有關,禹才會給丹朱以上文所述的殊榮。

那麼,丹朱不是早就死了嗎?他還能起什麼作用呢?

我是這樣猜想的:

大禹統率大軍攻打湖南的三苗國的時候,一定也驚動了東海之濱的丹朱國,因為曆史的原因,它們之間一定還保持有特殊的聯系。這時,丹朱的後人眼看三苗國面臨滅頂之災,萌生同情與愧疚之心,因為不管怎麼說三苗是因為丹朱的事跟堯舜二帝卯上了的,同時也感懷堯的盛德早想回歸祖宗懷抱。于是趁戰争的間隙,斡旋于禹與三苗之間。

斡旋的結果就是,禹答應谥丹朱以帝位,以示三苗無罪,三苗則歸順于舜。這對于雙方,無疑都是一個很好的台階。

于是就出現了上面《大禹谟》裡記載的朝堂上出現的動人場面。

這是完全可能的,符合邏輯的。

先夏帝王故事 之 禅讓(二) 一個悲壯的故事-圓滿的結局(三)圓滿的結局

未完待續 先夏帝王故事-禅讓(三)-一份不容推辭的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