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現役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大家都比較熟悉:F/A-18“大黃蜂”以及F/A-18E/F“超級大黃蜂”、“鷹眼”、“海鷹”……但在美國海軍的航母發展史上,也有不少裝備時間不長,甚至隻是偶爾一次上艦的“匆匆過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海軍數十年來在航母技術、作戰理念方面的探索與努力。
來自“香格裡拉”的B-25轟炸機
1941年12月7日,在遭受珍珠港的奇恥大辱之後,美國決定在最短時間内尋求報複。當時有人提議,可以利用從航空母艦上起飛陸基轟炸機,對日本進行空襲。
陸地起飛訓練的統計資料顯示,隻要風力合适,B-25B是可以從150米左右的跑道上起飛的。1942年2月3日,經過技術人員和試飛員的努力,有兩架B-25成功從“大黃蜂”号航母上飛了起來,從技術上證明了該計劃的可行性。
在隊員們緊張訓練的同時,工程人員也絞盡腦汁設法減輕飛機的重量。由于編隊将進行低空飛行,是以不會有來自下面的戰鬥機威脅,是以而取消了機腹炮塔,這個舉措減少了大約272千克的重量。為了增加航程,工程人員不僅增大了油箱容量,還在機艙和炸彈艙内增加了一些内部油箱。此外,還在飛機上放置了10個5加侖容積的油桶,起飛後加入主油箱。這樣改裝之後的B-25B将載有1141加侖燃料。為了防止當時處于高度機密狀态的“諾頓”轟炸準具落入日本人手裡,所有B-25B上的該裝置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低空瞄準裝置。每架飛機攜帶4枚227千克炸彈,其中1枚燃燒彈、3枚高爆炸彈。為迷惑敵機,還在尾部增加了兩根塗黑的木棍,其外形酷似12.7毫米機槍槍管。改裝後的飛機起飛重量為14074千克。
1942年4月1日,16架B-25B及機組人員登上航空母艦,第二天上午便從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出發
擔任此次任務的CV-8“大黃蜂”号航空母艦系“約克城”級航母三号艦。1942年4月1日,16架B-25B及機組人員登上航空母艦,第二天上午便從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出發。擔任護航與支援的艦隊包括CV-6“企業”号航空母艦、3艘重型巡洋艦、1艘輕型巡洋艦、8艘驅逐艦,以及兩艘補給艦。
B-25中型轟炸機從“大黃蜂”号上起飛
美軍原打算在4月19日下午讓轟炸機升空,但是,當他們達到距日本1300千米的海域時,就被日本的一艘巡邏船發現了。特混艦隊不能繼續前進,起飛時間也不能再延誤了,否則整個行動計劃有失敗的危險。杜立特和陪同接應的威廉·哈爾西海軍中将商量之後,決定提前起飛。全部B-25及其機組人員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一切準備。4月18日8時15分,杜立特第一個起飛。由于技術娴熟,他的飛機升空時還留下30米飛行甲闆沒有用上,他的成功對大家無疑是極大的鼓勵。到9時21分,其餘15架飛機也全部起飛。升空後的B-25陸續飛往日本,航程初期采取2到4架為一組,之後各自散開,貼近海面低空飛行以躲避日軍雷達。6小時後,16架B-25于東京時間正午時分陸續飛抵日本上空,轟炸了東京、橫濱、名古屋、神戶等地的軍事和工業目标。雖然一部分B-25遇上了防空炮火以及日機的追擊攔截,卻沒有任何B-25被擊落。完成任務後,大部分飛機在中國大陸迫降,隻有一架飛到蘇聯,在機場降落。
此次執行任務的B-25每架搭載彈藥還不足1噸,空襲東京隻是一項象征性的任務。但是,此次轟炸的規模盡管不大,卻是美國第一次将炸彈投放到日本國土上。
噴氣式戰鬥機上艦先鋒——P-80“流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和德國均開始将噴氣式戰鬥機投入實戰,但當時的航母卻沒有一架噴氣式戰鬥機可以使用。英國皇家海軍率先打破這一局面。1945年12月3日,一架“吸血鬼”式噴氣式戰鬥機在英國皇家海軍“海洋”号輕型航空母艦上順利完成了降落。為促使艦載飛機早日跨入噴氣時代,美國海軍在半年之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0個月之後,也進行了類似的飛行試驗。
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一個獨立軍種,其作戰裝備自成體系。不過,由于沒有航空母艦,其擔負戰場遮斷、近距離支援等任務的作戰飛機,例如F4U“海盜”、A-4“天鷹”、F/A-18“大黃蜂”以及EA-6B“徘徊者”等均部署在海軍的航空母艦上。1946年秋季,海軍陸戰隊的馬裡奧·卡爾少校駕駛一架改裝過的P-80A“流星”戰鬥機,在“富蘭克林·羅斯福”号航空母艦上創造了曆史,成為第一位駕駛噴射機降落在航母上的陸戰隊軍官。
“富蘭克林·羅斯福”号上的P-80
由于噴氣式戰鬥機的起降速度大于以活塞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老式艦載機,因而需要較長的跑道或飛行甲闆。比如美國海軍的XFD-1噴氣式艦載機首次從航母上起飛時的滑跑距離長達140米。選擇“富蘭克林·羅斯福”号進行噴氣式戰鬥機試飛,不僅是因為該艦的飛行甲闆較長,取得成功的把握較大,也表明美國海軍決心将噴射機配置在最新型的航空母艦上。該航母于1946年10月31日,搭載P-80A駛向了大海。當天,馬裡奧·卡爾做了4次甲闆滑行起飛和若幹次阻攔着艦。在11月11日,他在“富蘭克林·羅斯福”号上又駕機起降多次,包括彈射起飛。
P-80從“富蘭克林·羅斯福”号上起飛
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随後購買了50架單座P-80(海軍編号為TO-1,後改稱TV-1)和698架雙座改型機(最初稱為TO-2/TV-2,後改稱T-33B),分别用作陸基的戰鬥機和教練機。不過,在P-80基礎上衍生的軍用飛機與美國海軍的緣份還沒有結束。盡管P-80無緣在航母上服役,但洛克希德公司與美國海軍的淵源才剛剛開始。P-80“流星”戰鬥機在1948年以後改稱F-80,是美國空軍裝備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該機最大速度達810千米/小時。P-80系列飛機不僅是從基準型戰鬥機衍生出一系列飛機的典範,也成為洛克希德公司艦載飛機的濫觞。該公司後來還研發了S-3“北歐海盜”、F-35B/C“閃電”Ⅱ等艦載機。
前往極地探險的R4D運輸機
“埃塞克斯”級是二戰期間美國投入數量最多的一型大型艦隊航母,也是美國海軍所建造的最有效、最成功的航空母艦。1946年12月31日,該級最後一艘“菲律賓海”号在諾福克海軍基地将6架R4D-5L運輸機吊裝到該艦的飛行甲闆上,準備執行一項特殊任務。
R4D雙發運輸機是著名的C-47運輸機的海軍型,C-47的前身則是著名的DC-3客機。二戰期間,DC-3/C-47是美國軍用運輸機的主力,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将軍曾經說過,對盟軍最有貢獻的四種裝備,當數C-47、火箭筒、吉普車和原子彈。蘇聯、日本等國引進了DC-3的生産技術,我們熟知的二分錢紙币上面的那架飛機即蘇聯“山寨”的C-47——裡-2運輸機。許多換裝渦槳發動機後的DC-3/C-47飛機至今仍在飛行當中,是壽命最長的運輸機。
美國陸軍航空隊裝備的C-47A運輸機
當時,這6架R4D-5L将為查理德·E·伯德海軍少将上司的“跳高行動”,即美國海軍即将進行的南極探險提供探測和後勤服務。此前南極的探險者隻能獲得很少的空中支援。除了這6架R4D外,參與“跳高行動”的還有幾架多用途飛機,以及6架PBM“水手”水上飛機組成的龐大機隊。當“菲律賓海”号還在諾福克時,兩架參加探險的OY-1聯絡飛機已經降落到母艦上。
1947年1月2日,“菲律賓海”号航母從諾福克啟程前往南極洲羅斯海。在途中,OY-1被裝箱以便轉移到另一艘艦艇上,直接運送到南極冰原。同時,R4D的起落架被裝上雪橇,機輪在雪橇下面隻能伸出76.2毫米。如果機輪露出太多的話,當飛機在雪地上降落時會有傾覆的可能。反過來,這也增加了從航母上起飛的危險系數。由于飛行甲闆較窄,R4D的翼尖有可能碰上航母的島式上層建築,是以“菲律賓海”号的飛行甲闆隻有一半,也就是大約有122米可供R4D起飛使用。R4D通常需要760米的跑道才能起飛,為了幫助飛機升空,航母将以30節的速度逆風行駛,而且每架飛機都被裝上4個外形很像滅火器的火箭助推器。
由于飛行甲闆較窄,R4D的翼尖有可能碰上航母的島式上層建築
火箭助飛(JATO)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比較常見的飛機起飛方式。由于發動機推力(拉力)不夠,就需要在機身外部額外安裝數台、數十台小型的火箭助推器,待飛機升空後将其抛掉。B-47、伊爾-28轟炸機,F-84、蘇-7、米格-21戰鬥機,C-130運輸機等均使用過這種起飛方式。二戰期間的安裝飛機彈射器的武裝商船(CAM),就是在滑軌上通過使用助推火箭,将“飓風”、“管鼻鹱”等飛機彈射升空的——這估計是最早使用火箭助推器的艦載飛機。
一架R4D運輸機在火箭助推器的幫助下,正在從“菲律賓海”号航母上起飛
“菲律賓海”号在1月的第三周到達預定海域,但是惡劣的天氣将起飛日期一直延誤到1月29日。終于,好天氣降臨到航母所在海域和向南1480千米之外的、被稱為“小美國”的基地。29日傍晚——在南極的夏季還是日光充足——率先起飛的兩架飛機已經準備就緒。如果一切順利,其他飛機将在次日早晨依次起飛。晚上10時14分,駕駛第一架R4D飛機的威廉·M·豪克斯準備就緒(副駕駛是伯德少将),在兩台“雙胡蜂”活塞發動機和4個火箭助推器的共同作用下,飛機在甲闆上隻滑行了73米便飛上了天空。17分鐘後第2架R4D起飛。次日淩晨,2架飛機均安全降落在“小美國”基地。随後,另外4架R4D順利起飛并且降落在白雪皚皚的冰面上。在“小美國”,R4D飛機的機輪被撤掉,全部裝上雪橇。在“跳高行動”和後來的南極探險中這些飛機為美國探險者展現了空前的探險、航空攝影和補給能力。
美國直到現在還将大中型運輸機用于基地探險或科學考察,其中帶有滑橇的LC-130、C-130BL、C-130H等運輸機最為常見。
來自第三帝國的V-2彈道飛彈
近些年,印度海軍為了擷取核打擊能力,在其6艘“蘇坎亞”級護衛艦上搭載“大地”彈道飛彈的艦載型“弓箭”系統。實際上,在水面艦艇上發射彈道飛彈并非印度人所獨創,美國海軍早已在“中途島”号航空母艦上試射過V-2彈道飛彈。
V-2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研制的秘密武器,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飛彈,對其他國家發展彈道飛彈影響較大。V-2的出現拉開了新式作戰的序幕。二戰後,同盟國共試射了82枚戰敗國交出的V-2飛彈。其中,英國3枚,蘇聯11枚,美國68枚。
在“中途島”号的飛行甲闆上運輸、轉移V-2彈道飛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此時它還沒有加注液體燃料,但體積明顯要比同時代的艦載機大上一号
1946年起,美國海軍開始用V-2飛彈進行科學試驗。1947年9月,“中途島”号航母在諾福克裝載了兩枚沒有彈頭的V-2飛彈、一枚訓練飛彈。降落在航母上的飛機帶來了美國和德國的火箭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将在艦上觀摩試射,在這些人當中就有V-2飛彈之父——馮·布勞恩。
9月6日,“中途島”号航母執行了在其甲闆之上試射V-2彈道飛彈的“桑迪行動”。當時,這枚長達14米、重14噸的飛彈發射升空後,立刻開始向右舷傾斜,以相對海平面45°的角度升空,并飛越艦島。但沒到5秒鐘,控制翼将飛彈的飛行姿态恢複垂直,發射成功。這是曆史上唯一一次在移動平台上發射V-2飛彈。
一枚V-2從“中途島”号上發射升空
盡管美國海軍研究過将V-2飛彈改進後作為艦載武器的可能性,但美國海軍最終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巡航飛彈上。“桑迪行動”的報告指出,一艘“中途島”級大型航母可以運輸和發射80枚巡航飛彈,一艘護航航母估計約16枚。有人建議完成未建完的“肯塔基”号戰列艦(“衣阿華”級)和“夏威夷”号大型巡洋艦(“阿拉斯加”級)來攜帶彈道飛彈,但這些建議很快被擱置,兩艘未完成的戰艦最終被報廢。
P2V-3C“海王星”大型海上巡邏機
在二戰剛結束的頭幾年裡,美國海軍在挖掘航空母艦作戰能力方面最為顯著的努力,就是為獲得核打擊能力所付出的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核打擊能力非常有限,能夠投送原子彈的飛行平台僅有屈指可數的幾架B-29戰略轟炸機。1947年9月18日,在原陸軍航空隊基礎上,成立了美國空軍。成立伊始,美國空軍追求對核打擊任務和能力的絕對控制。美國海軍也想利用航空母艦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争得一席之地。為了獲得遠端核打擊能力,美國海軍立即展開了新型艦載飛機的設計。
美國海軍航空局在1946年6月,向北美飛機公司訂制了一批采用兩台R-2800活塞發動機外加一台J33渦噴發動機的轟炸機。這種被命名為AJ-1“野人”的核轟炸機,于1948年7月31日首飛,專門裝備于“中途島”級航母以及将來更大的航母。但是,“野人”直到1949年秋天才能傳遞,而海軍在發展基于航母的核打擊能力方面不願坐失時機。苦于這些新設計的飛機不可能馬上投入使用,美國海軍不得不啟用其當時所擁有的、唯一能夠攜帶4536千克重原子彈的P2V陸基大型海上巡邏機充當核轟炸機使用。
P2V/P-2是洛克希德公司為美國海軍研發的一款大型陸基海上巡邏機。作為美國海軍在二戰之後研發的第一種陸基海上巡邏機,“海王星”的技戰術性能較之二戰期間研發的巡邏機有很大提高,擁有較大的航程與載彈量,且導航能力出衆。
既然B-25B和R4D分别可以在較小些的“大黃蜂”及“菲律賓海”号航空母艦上起飛,那麼,P2V是否可在更大些的“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上起飛?為了驗證這一想法,美國海軍遂在陸上機場對“海王星”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在馬裡蘭州帕圖科森特河海軍飛行試驗中心進行了數十次的起飛練習之後,P2V開始上艦試飛。1948年4月27日,“珊瑚海”号大型航母停靠到諾福克軍港,接收兩架P2V-2飛機。
一架P2V從“珊瑚海”号上起飛瞬間
航母上的水手們看慣了翼展隻有“海王星”一半的轟炸機,看到這兩架飛機感覺就像是巨大的史前怪物。當天夜間,“珊瑚海”号駛入大西洋,同時機械師對飛機進行維護并補充了燃料。第二天早晨7時16分,“珊瑚海”号在弗吉尼亞近海以28節的速度逆風行駛,風速為4節。戴維斯海軍中校把第一架“海王星”的油門一推到底,飛機向前行駛,8個火箭助推器開始點火。在濃密的尾煙中,P2V-2很快升入空中。數分鐘過後,約翰·P·惠特裡中校駕駛第2架“海王星”同樣飛入空中。
美國海軍很快将航母上的試飛發展成擁有實際作戰能力的計劃。作為臨時的重型轟炸機,海軍定購了12架艦載的、可以攜帶核武器的“海王星”,編号為P2V-3C。這些飛機配備了适用于高溫、高原條件下的活塞發動機以及容量為4400加侖(16654升)的油箱,這個容量幾乎是标準P2V-3的兩倍。為了減輕結構重量并保證能夠安裝相應的火控雷達及天線罩,機身背部和前端的炮塔都被去掉,隻保留了尾部的雙管20毫米機炮用于防禦。AN/APA-5轟炸瞄準系統被改裝成用于高空轟炸的AN/APS-31。寬大的機腹彈艙适于攜帶一顆“小男孩”或後來的MKⅧ原子彈。
截至1949年1月,所有12架經過特殊設計的P2V-3C“海王星”都已傳遞給1948年9月9日成立的VC-5中隊。從陸上基地進行了大量的起飛練習之後,1949年3月4日,該中隊的3架“海王星”被吊裝到“珊瑚海”号上。3天後,在弗吉尼亞海角外的近海,“海王星”在火箭助推器的幫助下起飛升空。VC-5中隊隊長約翰·T·海沃德上校駕駛總重為33611千克、攜帶一枚4536千克重的原子彈模型的第一架飛機。其餘“海王星”分别重29483千克和24948千克。第二架和第三架P2V-3C飛到了附近機場,而海沃德上校的“海王星”飛越了北美大陸,将模型彈投放到西海岸,然後又飛越美國上空,降落在帕圖科森特河航空站。該飛機連續飛行了約23個小時、7241千米。
這次飛行表明總重約33600千克的飛機可以從“中途島”級航母上起飛,向遠在3540千米之外的目标投擲核彈,完成任務後可在陸地機場着陸,或在艦艇旁水上迫降。盡管如此,美國海軍離擁有實用的基于航母的核打擊能力仍然很遠。
1949年3月至6月間,“海王星”又從“中途島”級航母上進行了20次起飛。1949年9月26日,海軍在大西洋海岸向若幹名陸軍、空軍和國防部的進階官員進行了一場海軍力量的展示。當國防部長路易斯·約翰遜、空軍部長斯圖爾特·W·薩明頓、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N·布雷德利将軍、出版商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爬進停在“中途島”号甲闆上的一架P2V-3C時,演練達到了高潮。海沃德上校坐到機長的位置上,國防部長約翰遜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其他人員也都在飛機上坐好。雖然“海王星”的翼尖距離“中途島”号的島式上層建築僅有幾英尺的距離,但飛行員還是将他們高貴的乘客們送回到了華盛頓。
翼展接近“中途島”級飛行甲闆總寬的P2V-3起飛場面,真是驚心動魄
“海王星”從“中途島”号上進行的更有意義的一次飛行是在1949年10月5日。當該艦在西大西洋行駛時,艾施華斯中校駕機起飛,先飛到巴拿馬運河區,然後向北到得克薩斯州的科珀斯克裡斯蒂,最後降落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疊戈。這次飛行,在僅26個小時之内便跨越了7852千米,創造了模拟航母攻擊的新紀錄。美國海軍于1950年2月7日—9日進行了一次更長的飛行。一架P2V-3C在托馬斯·魯賓遜機組的駕駛下,從佛羅裡達州近海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号上起飛,先到達巴拿馬然後繼續飛到舊金山,在26小時内共飛行了8142千米。
所有3艘“中途島”級航母的飛行甲闆都被加強用來運作滿載的“海王星”,其彈藥艙也被改裝用于存放群組裝核武器。“珊瑚海”号是第一艘被改裝成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航母,這項工作在1950年3月完成。然後該航母來到附近的諾福克海軍基地,并搭載一架P2V-3C。1950年4月20日—21日的晚上,在“珊瑚海”号上組裝了一顆沒有安裝某些關鍵元件的MKⅧ槍式(鈾)原子彈。該彈随後被裝載到“海王星”上。早晨7時30分,在羅伯特·C·斯塔奇中校的駕駛下,第一架帶有核武器的飛機,終于從航空母艦上騰空而起。
P2V可以從航母上起飛,但不能在航母上着艦。為了解決P2V的着艦問題,洛克希德公司和海沃德分别進行了機場攔阻試驗。海沃德在帕圖森河海軍航空站完成了128次短場着陸,并在“富蘭克林·羅斯福”号航母上完成了低空通場和接艦複飛,但沒有實際進行攔阻着艦。海沃德建議到艦艇上進行攔阻降落,“這是很可行的……而且我毫不猶豫地告訴謝爾曼上将和拉福特上将,他們想讓我進行多少次艦上降落都可以”。但是在航母上降落沒有被準許,這個建議很快被AJ-1“野人”的出現淹沒了。
P2V從“富蘭克林·羅斯福”号航母上起飛
航母上的“天獅星”
1945年,美國軍隊在法國森林中繳獲了納粹德國的V-1巡航飛彈後,立即将其運回美國進行試驗。當時,美國陸軍和海軍的最大興趣是将這種世界上第一種巡航飛彈用于轟擊日本境内的縱深目标。按照美國的生産能力,可以在1945年中後期使這種巡航飛彈的月産量達到3000枚。當美軍的試驗還在進行時,日本已經投降,所有新生産的V-1飛彈都沒有派上用場。盡管美國版本的V-1飛彈沒有趕上世界大戰,但美國軍方經過多次試驗,決定把V-1飛彈作為戰後第一種巡航飛彈“潛鳥”的原型彈而繼續發展。美國之是以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艦載巡航飛彈,是因為當時飛彈370千米的射程不能滿足從美國本土打到潛在敵國領土的要求,是以必須部署在海軍艦艇上面或海外基地。因海外基地地理局限性,潛艇和水面艦艇就成了最佳發射平台。
飛行甲闆上的SSM-N-8“天獅星”
最初,響應美國海軍巡航飛彈計劃的設計方案可謂千奇百怪,甚至出現了使用活塞螺旋槳發動機的情況,但隻有SSM-N-2“海神”和SSM-N-8“天獅星”兩種型号入選。經過在航空母艦和其他艦艇上的多次發射試驗後,淩·特姆科·沃特(LTV)公司研制的“天獅星”Ⅰ型巡航飛彈勝出并定型投産。
“普林斯頓”号航母在進行“天獅星”Ⅰ型巡航飛彈發射試驗
在美國海軍準備研制巡航飛彈之前,沃特公司通過為海軍研制F6U艦載戰鬥機積累了噴射機的設計經驗。是以,該公司将“天獅星”飛彈設計成現代噴氣式無人駕駛飛機的模樣。飛彈采用彈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單垂尾的氣動布局,翼展6.4米,長10米,安裝一台J33渦噴發動機,飛行速度0.9馬赫,射程925千米,能夠攜帶正常彈頭或MkⅦ型核彈頭。由于該彈采用渦噴發動機,性能遠比采用脈沖噴氣發動機的V-1穩定可靠。
這種飛彈可由發射艦、其他艦艇或飛機來引導,以攻擊移動目标,并能夠避免被敵人的防空力量發現。美國海軍最初打算在水面艦艇和潛艇上都裝備這種巡航飛彈,但考慮到除航空母艦戰鬥群外的水面艦艇難以進入敵對國家外海800千米範圍。是以,決定在10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部分巡洋艦、驅逐艦和兩艘潛艇上裝備該型巡航飛彈。“天獅星”Ⅰ型巡航飛彈在航空母艦上的發射方式包括零長發射和彈射兩種。零長發射是防空飛彈、反艦飛彈等戰術飛彈常見的一種發射方式。在傾斜的發射裝置上,飛彈借助助推火箭升空,待飛彈升空後,助推火箭即被抛掉。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零長發射也是某些戰鬥機的應急起飛方式。“天獅星”Ⅰ飛彈在潛艇、巡洋艦、航空母艦等艦艇上采用這種發射方式。彈射起飛是将放置在起飛車上的“天獅星”Ⅰ型飛彈,通過航母上的蒸汽彈射器将其送入空中的起飛方式。
1952年1月,美國海軍在“普林斯頓”号航母上進行了一次“天獅星”Ⅰ型巡航飛彈的發射試驗。CV-37“普林斯頓”号航空母艦系“埃塞克斯”級航母的19号艦,是“埃塞克斯”級的加長型(或稱“提康德羅加”級)。1959年,“普林斯頓”号再重編為兩栖攻擊艦,舷号改為LPH-5,專門搭載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普林斯頓”号在退役前夕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并回收了“阿波羅”10号登月艙。
“漢考克”号航母發射“天獅星”飛彈
20世紀50年代,有5艘經過改造的“埃塞克斯”級航母裝備了“天獅星”Ⅰ型巡航飛彈,它們是“漢考克”号、“萊克星敦”号、“倫道夫”号、“香格裡拉”号和“提康德羅加”号。此外,較大型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号、“福萊斯特”号“薩拉托加”号,以及“突擊者”号航母也裝備了這種飛彈。
不久,美國航母開始逐漸停止使用“天獅星”Ⅰ巡航飛彈,但其潛射型直到1965年才停止使用。盡管美國海軍後來研制了射程更遠、速度更快的“天獅星”Ⅱ型巡航飛彈,但由于技戰術性能更好的“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及其發射平台“喬治·華盛頓”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于1959年底服役,“天獅星”巡航飛彈便走向末途。
在所有美國航母上的匆匆過客當中,“天獅星”Ⅰ型是唯一在美國航空母艦上正式服役的巡航飛彈,但在航空母艦百年發展史中,其在航母上的時間依然不長。盡管“天獅星”最終沒有長期列裝航空母艦,但并未影響日後巡航飛彈列裝水面艦艇及潛艇。以後,美國海軍也沒有讓航空母艦搭載巡航飛彈,而是将艦載飛機作為航母唯一的武器投送平台。
U-2上艦
U-2高空偵察機由洛克希德公司研制,是在冷戰時期非常活躍的一型遠端高空偵察機。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國U-2偵察機在蘇聯境内被擊落,飛行員佛朗西斯·加裡·鮑爾斯中尉被俘。從此,U-2成為了臭名昭著的間諜飛機的代名詞,各國避之唯恐不及。美國要想勸說外國政府提供基地、甚至過境飛行就變得更為困難,讓U-2飛機上艦的計劃得到重視。
1963年8月,美國海軍“小鷹”号航母載着一架未改裝的、隸屬于美國海軍研究局的U-2C離開聖疊戈的北島海軍航空站。
需要說明的是,U-2展弦比特别大的機翼利于在航母上起降;而自行車式起落架卻不利于在航母上降落。迄今為止,在艦載飛機當中,隻有“海鹞”及“鹞”垂直短距起降系列飛機采用自行車式起落架。
試飛前,U-2C被拉到“小鷹”号航母的斜角甲闆上,以确定對其起飛降落來說是否有足夠的空間。由于U-2具有滑翔機一般的升力特性,以緻當30節的風掃過甲闆時,地勤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沒讓飛機被吹走。得益于J57渦噴發動機強大的動力和強勁的甲闆風,經驗豐富的試飛員鮑勃·舒馬赫隻用了航母可用甲闆長度的三分之一就升空了。此次試飛,舒馬赫共進行了三次低空通場,速度在75~78節之間,以探索飛機的低空操縱性。在第三次通場中,飛機還輕輕地接觸了一下甲闆。之後,約翰遜及其臭鼬工程隊的工程師立即動手對U-2進行必要的改裝。改裝後的飛機被賦予U-2G的編号。約翰遜在兩個機身起落架之間為其加裝了攔阻鈎,這個位置靠近發動機艙隔框和機翼連接配接點。相應地,U-2尾部得到了加強,主機體向後延長了三個縱梁,以适應飛機着艦時強大的沖擊載荷。為了上艦,U-2付出的代價是結構重量多出157千克。
正在着艦的U-2G
與起飛相比,U-2在航母甲闆上的降落要難得多。在“小鷹”号航母上的通場試飛表明,如果U-2想精确地降落在甲闆阻攔索附近,就必須克服巨大的機翼變形。為此,凱利·約翰遜在伯班克的低速風洞試驗了各種方案,以減少機翼的變形和着陸速度。最後,他為機翼安裝了擾流闆,并要求飛行員将襟翼的偏轉角度,從30°增加到45°。
1964年2月,U-2G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陸上航母着陸訓練場進行試飛。鮑勃·舒馬赫先後遭遇了機體振動、失速、水準尾翼擺動等情況。當臭鼬工程隊解決這些為題後,愛德華茲空軍基地G支隊的飛行員開始在着艦指揮官(LSO)約翰·哈勃的幫助下進行陸上着艦訓練。2月29日,舒馬赫駕機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飛往位于聖疊戈的“突擊者”号航母。當他駕機臨近飛行甲闆時,着艦區出現湍流,不得不進行調整。當他第4次進行通場飛行并将攔阻鈎放下試圖着艦時,相同的情況又出現了。由于着艦速度太快,并且位置有點高,使得U-2G主起落架猛烈撞擊甲闆,然後又高高地彈了起來。這時,飛機上的攔阻鈎鈎住了第三根阻攔索,前起落架因而又一次重重地落到甲闆上。這次降落使U-2G飛機的部分結構遭到破壞。經過簡單維修後,舒馬赫于次日駕機離開“突擊者”号航母飛往伯班克進行進一步維護。臭鼬工程隊進一步加強了U-2G起落架的結構強度,并對機身予以加強。
準備起飛的U-2R。該機正在接受起飛前的各項檢查,翼下輔助起落架(紅色彎曲物)和翼尖下垂的滑橇清晰可見。擔負救援與攝像工作的“海妖”直升機已經升空待命
當損壞的U-2G重新修複後,大多數參與該計劃的中情局飛行員在1964年3月獲得了在航母上起降的資格。就在U-2G剛剛具備艦上起降能力時,中央情報局就迫不及待地要将其投入到戰略偵察當中去。不過這個偵察目标并非蘇聯,而是法國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穆魯羅瓦環礁的核試驗場。特别事物辦公室副主任吉姆·坎甯安為此制定了一個代号“魚鷹”的空中偵察計劃。由于這個在太平洋中部建立設的核試驗場距離任何陸上機場都有數千千米,是以,此次偵察是展示艦載型U-2G技戰術優勢的絕好機會。
坎甯安的這個計劃得到了美國情報委員會的準許。為執行此次任務,“福萊斯特”級“突擊者”号航母需要航行4800多千米,直抵太平洋深處的任務區。當所有事情都安排妥當後,U-2G飛機的全套後勤裝備和維護人員登上了位于聖疊戈的“突擊者”号航母。該航母及其護航艦隻慢慢收起錨鍊,向太平洋深處駛去。1964年5月19日,當航母距離目标區約1400千米時,U-2G以最大的航程任務載荷起飛,它的偵察行動覆寫了太平洋1600千米的海區和島礁。飛機成功傳回後,中情局認為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偵察,于是又制定了第二個計劃。5月22日,U-2G再次從“突擊隊”号航母上起飛。U-2拍攝的照片顯示,法國将在一年内全面生産核武器。
由于期望更多進行從航母上起飛的偵察活動,項目指揮部認為需要有4架U-2G。1964年中期,當另外兩架飛機從美國空軍轉過來時,這些飛機也接受了起落架、機體結構加強以及增加攔阻鈎等改進。此外,還從美國空軍轉來4名新飛行員。而當新飛行員由美海軍負責用T-2飛機進行教育訓練時,G支隊的飛行員則使用U-2G在北部基地進行模拟着艦訓練。那裡建有一個模拟甲闆系統(綽号“鏡子甲闆”),能夠模拟“小鷹”号和“突擊者”号航母的甲闆設施和裝置。
在一次代号為“藍鷗Ⅱ”的行動中,G支隊飛行員再次獲得在航母上起飛執行任務的機會。1967年2月,執行這次任務的“小鷹”級“星座”号航母離開聖疊戈。這個任務原計劃是飛越戰火日益臨近的中東,偵察以色列和阿拉伯部隊的部署情況。由于部署的是具備航母起降能力的U-2G,是以指揮部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如果有必要,飛機可以從位于地中海的“薩拉托加”号航母上起飛或者降落。後因事态發展,U-2遺憾地錯過了這次機會。
U-2R在“美國”号航母上降落
1969年11月21-23日,兩架較大和較重的U-2R飛機在弗吉尼亞海岸邊的“美國”号航母上進行了飛行試驗。在試飛期間,該機配備有攔阻鈎。除了正常的在翼下安置輔助起落架外,在翼尖下垂的端闆下面,還安裝有滑橇。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洛克希德公司進階試飛員比爾·帕克經過簡單的訓練後,在“美國”号航母上進行了飛行試驗。
從1963年8月實施“鲸魚的傳說”計劃開始,在此後的10年間,共有超過17名的飛行員駕駛U-2飛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降,但其中隻有一次真正的偵察行為成為現實。
XC-142A四發傾轉機翼飛機
美國海軍除了在航空母艦上試驗性地進行了四發飛機KC-130F的起降外,還進行了另外兩種四發飛機在航母上的起降試驗,其中之一便是XC-142A四發傾轉機翼研究機。顧名思義,就可以知道該機是一種短距起降(V/STOL)飛機。在這之前,美國及其他一些航空工業發達國家一直在探索研究這種飛機。而美國海軍第一次接觸,并在航空母艦上操作的第一種短距起降飛機,即是XC-142A戰術運輸機。1966年5月,一架XC-142A在“本甯頓”号(CV-20)航母上進行了50次起降,44次為短距離着陸,6次為垂直起降。該機比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V-8A“鹞”式足足早了5年在水面艦艇上飛行。除了“本甯頓”号,XC-142A也曾經從兩栖戰艦上起飛。
降落後的XC-142A,空中懸停者為擔負救援任務的“海王”直升機
XC-142A是淩·特姆科·沃特公司接受NASA委托研制的一種四發運輸機,總共制造了5架。這種飛機最引人注目的本領就是它能通過改變機翼的安裝角而垂直起降。在XC-142A出現之前,該公司研發的F-8艦載戰鬥機的機翼安裝角即可以在一定範圍内調節。XC-142A為雙座、四發、單垂尾、上單翼的氣動布局,機身截面呈矩形,全機長17.71米,翼展達20.6米的上單翼安裝在機身上面。由于在翼下吊裝4台渦槳發動機,顯得機翼較短。尾翼為十字形結構,在機身尾錐靠上處有一水準安置的尾槳。為了擴大主輪距,在機身兩側各有一個主起落架整流罩。主起落架支柱較長,直接和機身兩側相連。和現在的V-22“魚鷹”傾轉旋翼飛機不同的是,XC-142A是通過偏轉機翼的安裝角度帶動發動機随之運動,而“魚鷹”則是機翼不動,而發動機可以從水準狀态一直過渡到垂直狀态。XC-142A具有能旋轉至與水準成100°角的傾轉機翼,這樣就能進行垂直飛行。XC-142A空重10270千克,在STOL狀态的最大起飛重量為20227千克,有效載重為3336千克。XC-142A的速度範圍為最小56千米/小時,最大644千米/小時。根據設計目标,定型後C-142的航程為4827千米,作戰半徑為756千米,能運載32戰鬥人員或3631千克的貨物。
在艦尾處準備着艦的XC-142A。為了降低飛行速度,機翼安裝角、襟翼和全動式水準尾翼皆有變化
XC-142A曾經做過多次成功的驗證飛行,有些還是針對民用項目進行的。但是由于設計過于複雜,加之存在前述一些缺陷,未能得到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的适航認證。在一次低速飛行中,尾槳傳動軸損壞,導緻傷亡事故,該機未能進一步研制下去。
QSRA低噪音短程研究機
自從航空母艦誕生以來,在其上面服役的飛機、直升機多為雙方或單發飛行器。在其上面起降過的四發飛機,除了前文介紹過的KC-130F和XC-142之外,還有一架就是低噪音短距起降研究機(QSRA)。
QSRA上所用的主要技術是動力升力技術。NASA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動力升力技術。試驗中,QSRA表現出了遠好于普通運輸機的低速和起落性能。到1981年底試飛結束,累計試驗500小時。蘇聯曾嘗試以安-72為基礎改裝艦載預警機,安-72也采用了類似QSRA飛機的動力升力技術。
QSRA在“小鷹”号航母上進行飛行測試
1980年7月10日,QSRA在聖疊戈海岸附近的“小鷹”号航母上進行了飛行測試。由一名海軍飛行員及兩名NASA飛行員組成的特别試飛小組,駕駛飛機進行了37次接艦複飛和16次完整的起飛和着艦。在着艦過程中,沒有采用攔阻鈎,起飛過程中也沒有采用蒸汽彈射器。
(來源:空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