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人在北京創設的爐房和銀号
耿彥欽
(注:本文選自公衆号《文商衡水》)

有清以來,衡水人紛紛來京謀生,雖引車賣漿者衆,但也不乏行業翹楚。道光年間,直隸深州孤城人盧天保在北京珠寶市創辦了久聚爐房,鑄造銀兩。盧天保,字紹周,人稱盧老紹,北京爐房業創始人。當時民間有“要開爐房,先找盧老紹”的說法。
珠寶市街是爐房(官家準許熔鑄銀錠的作坊)集中地段,錢市胡同在大栅欄東端北側的珠寶市街西側,是北京最窄的胡同,隻有55米長,平均寬0.7米,最狹窄處僅0.4米,兩人相向,需側身而過。胡同内有南北向的九組建築,最西端的庭院,上有罩棚,罩棚旁為清代官辦的銀、錢交易的“錢市”
清代,全國各地有不同平砝和成色,所征錢糧,解到藩司所屬省庫。省庫下設庫大使,庫大使驗收時必須通過省爐房。而各省上繳中央政府的銀錠成色也不一緻,必須鑿驗或化驗,此等事統由北京官爐房承辦。官私爐房的差別,在于官爐房必須在戶部注冊,接受戶部交辦的業務。由戶部準許的北京官爐房将各省五十兩銀改鑄成色一緻的十兩重銀錠,即“十足色小寶”,便于繳交戶部銀庫,以備發饷之用。人們稱爐房是半官半商的買賣,正因它負着戶部交鑄和化驗事項,故與國庫有着特殊關系。
1.爐房的招牌及規模流程
北京爐房門面挂的市招是一個藍色金邊象征銀錠的木牌,下面系着布簾,木牌上面分别寫有“傾化銀兩”“散碎成錠”字樣。
爐房的裝置用具有天平、錘、鑿、夾剪、銀碗、坩埚、銀模等。錘、鑿為砍寶之用。銀碗、坩埚、銀爐、銀模則用以化鑄。銀碗小,坩埚大,視所化多少分别選用之。因無耳,必須以鐵鉗夾持。化銀程式是先将拟化之零散銀兩剪成碎塊,稱足分量後放于笸籮中,待開爐後,将銀倒于熔銀罐(特制耐火陶罐)中,再用長香将銀液浮面雜質打去,以鉗子夾住銀罐,置于爐内。待熔化後将銀罐夾出,加硝少許,再用長香将銀液浮面雜質打去,倒入預定的鐵模中,左右兩擺即“找雙翅”,再一轉将中心轉成羅紋,凝結成錠,故又稱紋銀。
北京爐房很多,珠寶市26家爐房信用最著,在金融界勢力最大,一切銀錢行市,皆以珠寶市所定為标準。經營官爐房的除兩三家為“山東屋子”以外,其餘都是京南“深冀州”(指深縣冀縣)的人,是以爐房一行稱得起是“深冀州”的傳統買賣。
珠寶市路西是爐房,路東是木棚,下市之後就在路東棚下當衆鼓鑄。珠寶交易,動辄千百,為銀兩的大消費場所,爐房設在那裡,兌換傾化可謂近水樓台。
2.深州人開辦的爐房
道光年間,盧天保創立久聚爐房,初屬家庭手藝作坊,父子叔侄相繼經營。後逐漸發展,如複聚(盧天保)、萬聚、全聚(李恒昌)、增盛、增茂、聚增、德順等爐房,都是盧氏家族及親戚所開設。還有田效廷的聚義爐房、耿亞度的裕豐源、謙和瑞等。後久聚爐房改為複聚爐房,全聚後改為全聚厚爐房、增盛改為增盛聚爐房。全聚号,後改全聚厚爐房,位址珠寶市,執事邊麗泉,專交外館(做蒙古買賣者)和伊犁幫(做新疆買賣者);聚增号,即聚增爐房,位址珠寶市,執事夏書泰;聚義号,即聚義爐房,位址珠寶市,執事田仲山;萬聚号,即萬聚爐房,位址珠寶市,執事劉雲歧;增盛聚,即增盛聚爐房,位址珠寶市,執事李慶楓;增茂爐房,位址珠寶市,執事梁玉琮,專交官木廠(即總承辦建築頤和園的興隆木廠等);國匠隆聚,即隆聚号,位址前門外布巷子南首路東,深州商人張棟臣開辦。
聚義爐房自清鹹豐六年(1856年)開張,初期僅為化銀爐房,後附帶加做存款放款,後由掌櫃深州孤城村人田效廷辛勤經營,始具規模。八國聯軍進京時,被搶燒一空,劫後僅餘四根門楣。田效廷慘淡經營,晝夜籌劃,不遺餘力,積勞成疾,終在12年後,積累厚成(公積金)15萬兩。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北京各行業遭受巨大影響。爐房改為銀号,僅存七家,聚義銀号生存下來。
1935年,日本破壞華北金融,擠兌法币,高價收買銅元,以至河北省銀行及中國農工銀行均發生擠兌風潮,中交兩行緊縮法币發行,造成市面銀根奇緊、百業停頓。同元祥、全聚厚、祥瑞興、聚盛源、萬豐、萬興等銀号同時倒閉。此時僅存聚義銀号一家,因有舊西北軍人員存款,實力雄厚,未遭池魚之殃。“七七事變”後,日本特務機關由聚義銀号提去舊西北軍人員存款黃金800餘兩,現洋及存款共約60萬元。經理王振亭邀請大中銀行經理常鑄九合作加股,改為聚義銀行。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對金融業規定:凡淪陷期間開業的一律停業。是以聚義銀行于1946年9月停業。
3.耿亞度與公議局
公議局的出現有多種原因。首先,清同治、光緒年間,我國開辟多處通商口岸後,北京城市人口漸多,交易頻繁,流通貨币增多,需解決流通市場上各省銀錠不一造成的不便。其次,又因解京交庫銀兩的名稱、成色、平砝不一,極為不便。地方各省到京交庫稅收銀兩時,庫官借詞敲詐克扣,百般刁難,使解銀官有稽留北京半年之久仍未能回省銷差。第三,光緒初年,北京爐房熔化銀錠有5兩、10兩、50兩、100兩等規格。但從光緒十五年(1889年)起,隻熔化北京市秤10兩的銀錠,需要鑒定改鑄後的銀錠成色。
設立公議局也是減輕業内弊病的方法。爐房作弊花樣很多,主要在平砝、升色、加稱各方面。北京通用平砝,有京公足、三六庫平、二七京平、二六京平等等。銀色升耗,北京十足較天津白寶每千兩耗三兩,較上海二七寶每千兩耗一兩。爐房除利用升色耗色、加稱減稱等巧取之外,還有灌鉛、卧銅、摻對等作僞辦法,進行蒙騙,是以赢得“銀鬼子”的稱号。日久天長,市面厭苦,爐房彼此之間亦糾纏不清。
鑒于以上原因,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各家爐房協商,由裕豐源、謙和瑞爐房總管深州人耿亞度上書度支部(戶部),申請組織公議局,以26家官爐房為基礎,劃一制度,互相監督,連同負責。代部化銀,凡外省解繳銀兩,統交珠寶市爐房。各家傾熔之品,重量市稱十兩零五錢,成色十足,蓋上本号戳記,送公議局鑒定。合格者上打“公議十足”戳記,否則度支部拒收。申請準許後,26家官爐房成立公議局,由各家共同出資在珠寶市路東購置一棟小樓,每日由4家爐房各派一至二人,分上下午輪流在公議局值班,掌管業務,負責審查各家所化之銀錠是否達到十足成色,成色不足者退回,合格者方打上存放在公議局的“公議十足”戳記。由26家互相稽查。此後度支部交辦差使,照此規定辦理,還繳存度支部一個标準銀樣。小爐房所化的銀錠需經公議局審查,加打“公議十足”和某爐房戳記後才能按十足銀流通。審查時每千兩付打戳費1兩。
民國後,為統一管理爐房,财政部成立公估局,其中公估員3人:孟昭山,深縣人,43歲,每月40元;趙寶琛,38歲,衡水人,每月40元;李芳年,43歲,山東德平人,每月40元。
時光荏苒,曾經的銀錢市場的弄潮兒已在曆史舞台中隐去,後繼的深州人也在神州大地上繼續書寫着自己的财富故事,延綿悠長。
作者簡介:
耿彥欽:衡水市作協副主席、小說家學會會長。出版長篇小說《劍膽琴心》《泛滄海》等,主持編寫有關深州人文曆史的書籍有《劉秀走深州》《深州文脈》《深州中學永遠的青春年少》《法尊法師與法尊寺》,深州工會題材報告文學集《追夢人》,創辦深州文學季刊《桃花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