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薄情寡義最是帝王家。皇權會讓人迷失本性,喪失心智,變得冷血無情,殘酷暴戾。是以皇位自古以來就是皇家父子兄弟相殘而搶奪的寶座。想要站上權利的頂端,就必然要經曆重重險阻,血腥殺戮。像秦朝的扶蘇胡亥兄弟相殘,隋朝的楊勇楊廣兄弟相争。
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弑兄殺弟,清朝的康熙年間九子奪嫡,雍正冷面無情幽禁兄弟。這種數不勝數的帝王家奪位之事,真的是在當時任何一個王朝都随處可見。而還有更甚者是外祖父為了帝位,把自己親外孫也給殺了,絕對是颠覆了人性的想象。

一、韬光養晦
這位外祖父就是隋朝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父輩是北周的重臣,他出身貴族世家,在父親過世之後,便子承父業,繼承了國公爵位,在朝中位極人臣。北周時期的皇帝都相當奇葩,六位皇帝都被後世評價說是遺傳性精神病家族。
幾位皇帝都暴戾冷血,變态至極。如此帝王的統治之下,當時的北周朝百姓也過得很苦。而楊廣當時是朝中重臣,能力強,威望高,很有自己的勢力,是以其實他自己也是很有打算的。楊堅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北周宣帝宇文赟,自己一方面向皇族示好,以表忠心。
另一方面這樣自然而然他就成為了宇文赟的老丈人,權利更加穩固。而其實宇文赟對楊堅并不完全信任,畢竟一個威望極高很有勢力的臣子,始終會是一個君王的威脅。
宇文赟多次還對楊堅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皇後說要把楊家滅族。還要求左右侍衛看着當時的楊堅聽到這些話時會不會變臉色,如果會立刻把他拿下。沒想到楊堅聽後并無波瀾起伏,仍舊一如既往神色自若。
之後楊堅為自保,找了人去跟宇文赟表達自己想要出使藩邦之意,實際就是想遠離朝廷,一方面自己可以韬光養晦,自保其身;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宇文赟對他徹底放心。而楊堅也能好的養精蓄銳,準備一舉拿下北周做準備。
二、嗜血殺孫
而這邊的宇文赟把心腹大患趕至藩外後,覺得心頭大石已經落地,更加地肆無忌憚玩樂快活。後來還覺得這個皇帝位置束縛了自己享樂,因為還要時不時上朝與接受文武大臣的進谏,他覺得極其厭煩。
他居然想出一個辦法,就是自己當太上皇,把皇位傳給了他的長子宇文闡,也就是楊堅的外孫。然後宇文赟自己自稱為天元皇帝,每日無日無夜地與衆妃嫔尋歡作樂,好不快活。當他沉浸于溫柔鄉的翌年,楊堅已經時機成熟,殺回京城了。
而這時候的宇文赟也因為縱情聲色過度,體力不支,藥石無靈,沒多久就駕崩了。而宮裡楊堅的心腹大臣劉昉、鄭譯僞造诏書,說是新帝年幼,需要楊堅回京輔佐。楊堅就臨危受命,當上了大丞相,輔佐自己的外孫,周靜帝宇文闡。
周宣帝宇文赟在位時,苛捐雜稅,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難有一餐溫飽。而楊堅任大丞相之後,立刻廢除苛捐雜稅,而施行寬和政策,法令精簡嚴苛,躬行節儉,大興農業,整頓吏治。百姓們對他相當愛戴與擁護。
楊堅為了杜絕他想改朝換代的阻礙,把朝中影響力頗大的代王宇文達,陳王宇文純,滕王宇文逌,趙王宇文招以及越王宇文盛招入宮中,随即以大不敬之罪名将五王全部拿下,除去了他最後的阻礙。之後不久,周靜帝宇文闡三次要退位讓賢,楊堅都推辭。
直到最後一次才欣然接受,改北周為隋,自己為隋文帝。終于實作了自己的理想,創立了大隋朝。而對于自己的親外孫,楊堅始終覺得是宇文家的後裔,留着将來等他大了會有後患,是以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把宇文闡帶去秘密處殺了。
榮華富貴的帝王之家真的不是每一個人能夠承受得了的,在這種看似榮耀的背後,有着更多的無奈與心酸,冷血與無情。
自古以來要成大事者必先斷情,何況要成就一個王朝一個帝王,都不知道踩着多少屍骨跨上去的,連自己的親人也不能放過。楊堅為了自己皇位而對自己親外孫痛下殺手這點,就更加鮮明的看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心狠手辣,冷酷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