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作者:泰恩之聲

用一顆真心,傳作文真經。大家好!大雪之時,北國已是銀裝素裹,南方濕冷更甚。晚上,已經入冬的杭城還飄起來絲絲冷雨。不過,擁爐賞雪,卧聽折竹的日子也更近了。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感覺節氣#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标志着仲冬時節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這樣的說法:“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與小雪節氣相比,這裡說的“大”和“盛”,未必是降雪量增大,而是降雪機率增大。主持《天氣預報》節目多年的被稱為“中國氣象先生”的宋英傑在《二十四節氣志》一書中寫過“大雪節氣和小雪節氣最大的差別在于:小雪時,雪随下随融;大雪時,雪随下随積。”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随文普及一下大雪三候: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一候鹖鴠不鳴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二候虎始交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三候荔挺出

#品味古詩#

大雪節氣,讓我們在茶香袅袅之中品讀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空曠的山,已不見飛鳥的蹤影;野外的路,已不見行人的足迹。世界美麗“凍”人,天地一片蒼茫。一個披着蓑衣戴着鬥笠的老漁翁,在江上的一葉孤舟上獨自垂釣。

柳宗元這首大約作于任職永州(現湖南零陵)期間的《江雪》是一首嵌字詩,“千、萬、孤、獨”道出了詩人無比孤寂峻潔的内心。

●走近詩人

讓我們随着詩人的人生起伏,走近這位偉大而又命運多舛的詩人。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名門才俊,平步青雲】

公元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長安。柳宗元可謂“官二代”,家庭條件優渥。“河東三著姓”之一的河東柳氏的血液裡流淌着從政為仕的血液。翻閱柳氏的家譜,不可不謂顯赫:七世祖柳慶為北魏侍中,封濟陰公;堂高伯祖柳奭曾為宰相;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都做過縣令;父親柳鎮曾任侍禦史等職。母親盧氏系出名門範陽盧氏,也是官宦之家。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京西莊園裡,兒時的柳宗元在母親的教育下,酷愛讀書作文,成為了“文學高材生”。最有名的力證就是十三歲時,他憑一篇文采飛揚的《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轟動長安城。

如果說母親是柳宗元的“文學導師”,那麼,父親則是他的“社會學導師”。年輕的柳宗元身上并沒有傳統“官宦子弟”的纨绔之風,閱曆豐富的他養成了為人正直,待人謙和的品格。他不但可以飽讀有字之書,更是跟随父親的足迹參透不少“社會”這本大書:柳宗元九歲時遭遇“建中之亂”,十二歲時親曆“藩鎮割據”的戰火,在跟随父親宦遊江西等地時,更是對現實社會有了很多的接觸,這些相當于柳宗元的社會考察,為他後來的從政思想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公元793年,剛過弱冠之年的柳宗元憑着才學“裸考”,一舉進士及第,遺憾的是尚沉浸在兒子考取功名的喜悅之中的柳鎮與世長辭。柳宗元守喪三年,于公元796年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自此進入官場,踏上仕途。兩年後,有着從政基因的柳宗元憑着良好的學習基礎一舉中榜,授集賢殿書院正字(官階從九品上),正式進入“高官圈子”。

因政績顯著,公元803年,柳宗元升任監察禦史裡行,到達了他從從政生涯的巅峰。

【參與革新,沉浮宦海】

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唐順宗即位,順宗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因政見相同,早已看透了官場的腐敗的柳宗元成了“革新派政治集團”的骨幹。“二王”推行“永貞革新”,抑制藩鎮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并試圖收回握在宦官和藩鎮手中的兵權。正當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時,順宗一病不起,宦官聯合外藩聯向順宗施壓,逼其退位。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藩鎮割據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永貞革新

同年八月,順宗被迫禅讓帝位,憲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位後的憲宗對“革新派政治集團”揮起了“刀斧”。自然是先拿“二王”開刀:先是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伾到任不久後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賜死。曆時三月有餘的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失去了政治靠山的革新派迎來了緻命的打擊。“死罪得免,活罪難逃”,柳宗元、劉禹錫等八名重要成員先後被貶為邊遠地區的司馬。至此,這些平時在京城為官的革新派跌入了人生低谷。

在這場政壇動蕩中,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這種一貶再貶的打擊,正應了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寫到的“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就這樣,幾道聖旨就将柳宗元送去了人地生疏的永州,徹底改變了人生。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永州十年,苦撐病體】

永州,何許地也?我們從柳宗元曾在其《與李翰林建書》可以得知一二:“永州于楚為最南,狀與越相類,仆悶即出遊,遊複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竊發,中人形影,動成瘡痏。”那是怎樣一個蠻荒之地?煩悶時想出門散步,可又心生恐懼。毒蛇、大蜂随時會出沒,來到水邊,水邊就害怕射工、沙虱這些“含沙射影”的毒蟲,動不動就給人造成創傷。

身處這樣的荒野之地,對柳宗元身體造成的影響是不能簡單地以一句“水土不服”來概括的,在《與李翰林建書》中,從信中,我們還獲知柳宗元初到永州時,得了胸腹間氣阻不舒的疾病,服了單方後,卻又有後遺症:行路時,膝頭發顫,坐下來,大腿發麻,可謂坐卧難安,拜托好友再寄良藥或良方。從中不難看出永州生存環境之惡劣。

【為政一方,關愛百姓】

相比較身體上的摧殘,柳宗元郁郁不得志帶給他的影響和打擊更甚。困于永州重山之中的柳宗元像被鎖進鐵籠的獅子,曾經一度情緒低迷,覺得人生是如此的灰暗,命運是如此的不公,前途是如此的迷茫。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初到永州時,柳宗元暫居龍興寺。半年後,經曆長途奔波之苦,又處窮山惡水的母親範氏撒手人寰,經曆喪母之痛的柳宗元,心緒更是跌至冰點。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頗有佛緣的柳宗元公務之餘,便遊曆于永州的寺庵禅院,而且拜龍興寺重巽住持為師,研習佛經。晨鐘暮鼓,佛音袅袅,柳宗元那顆受傷的心漸漸得到撫慰。初來永州的那種哀怨也逐漸消磨殆盡,他用詩人獨有的詩性和一顆佛心重新審視永州這方山水,進而寄情于山水之間。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時間一長,親山近水的柳宗元甚至愛上了永州,并一口氣寫下了《永州八記》。據記載,《柳河東全集》中的五百餘篇詩文中有大半創作于永州。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其中不乏《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這樣的精妙獨幕喜劇,現選入現行中學國文教材,這裡節選一段: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節選)

為政一方的柳宗元盡己所能體察民情,深入一線了解這塊大地上的老百姓的疾苦。這或許是生活在“老少邊窮”的永州的百姓的福音。

【颠沛流離,黯然離世】

據史書記載,公元815年(元和十年)1月,柳宗元接到诏書,要他立即回京。柳宗元倍感欣喜,心裡想着苦日子總算熬到頭了,于是趕緊整理行裝,踏上了漫漫的歸京之路。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長安。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然而,柳宗元空歡喜一場。原因在于受到曾兩度拜相的位高權重的武元衡一幫人的仇視。曆史再次和柳宗元開了個玩笑。權力鬥争的犧牲品——柳宗元,在長安這個繁華之都逗留了一個月後最終等到的是一紙調令,最終被改貶為柳州刺史。皇命難違,苦命難改。柳宗元耗時三月,一路颠簸,于當年六月抵達柳州赴任。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憲宗大赦天下,在曾輔佐憲宗實作“元和中興”的裴度極力勸服之下,敕召柳宗元回京。然而,這一次柳宗元連京城都沒進,于當年十一月初八,在柳州因病去世,年僅47歲。一位極具才情的詩人就這樣黯然離世,令人扼腕。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走進詩作

後世的詩評對這首短短二十個字的詩有着極高的評價,這裡不再贅述。讓我們拂去曆史的塵埃,走進詩作中的幾個關鍵詞,用這種方式重新打開這首詩。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該是多大的一場雪啊!永州,地處湖南南端,本與大雪無緣。說來蹊跷的是,在柳宗元來到永州的幾年間,每到冬季,極寒天氣頻發。柳宗元在其《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這則相當于“氣候日記”中的這句話意思是:(元和)第二年冬天,大雪越過南嶺,覆寫了南越之地的幾個州郡。這樣看來,大雪之下的永州真可謂是苦寒之地。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讀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句子,才會對“讀之便有寒意”的這首詩産生共鳴——真冷!

開篇的這句詩可謂大手筆。柳宗元雖身處永州一隅,卻能将視野放逐于天下。蒼茫的雪景在詩人的筆下顯得如此遼闊與寂寥。一切都是那般靜谧,一切又是那般沉寂。

【舟】

就在這蒼茫的近乎靜止的世界中,忽而有了生命的迹象。柳宗元将遠景調至近景,聚焦“孤舟蓑笠翁”。舟,是一葉孤舟。遠遠望去,在同樣蒼茫的江面上,這一葉小船顯得是如此孤獨。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翁】

在這葉孤舟之上,坐着一位披蓑戴笠的老者在“獨釣寒江雪”。讀這一句,我們不由得要生發出許多疑問:為什麼不是“獨釣寒江魚”?(暫不考慮平仄)冰天雪地之中,“蓑笠翁”能釣到魚嗎?他是因為生活所迫,才冒雪垂釣嗎?如此酷寒,江面說不定也凍住了吧?他該不會鑿冰垂釣吧……請允許我們穿越一下,柳宗元如果看到我們這麼多的問題時,他或許會苦笑一聲。“蓑笠翁”可能存在,或許不存在,這隻是我所向往的一種生活。獨釣寒江,我其實已經不在于能不能釣上魚,這隻是心境使然。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此情此景,是不是和慨歎“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的經曆相像呢?曆史居然驚人的相似。那“孤舟”之上的“蓑笠翁”不正恰似“屈原既放,遊于江潭”時,巧遇的那位吟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漁父嗎?屈原和柳宗元,二人同為外放之臣,同樣憂國憂民,隻是,柳宗元更顯高深,寫出了一個似有似無的“蓑笠翁”,甚至也可以看作是他自己的化身吧。

感懷柳宗元,品讀“蓑笠翁”——阿寶老師的“作文經”(九十三)

【版權聲明】請尊重作者原創權益,未經作者同意,謝絕轉載。文章參考了相關史料記載,圖檔源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