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衆所周知,三國時期的“高平陵之變”,徹底改變了天下局勢。在這場權力更替的鬥争中,最後以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三族而宣告終結。從此,司馬懿父子兩代獨專朝政,為西晉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司馬王朝的滅亡,不僅和曹魏極為相似,而且也與“高平陵之變”息息相關。

▲高平陵之變劇照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着曹爽及其弟曹羲、曹訓陪同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魏明帝曹叡陵寝)之時,于京城洛陽發動政變。掌握京畿禁軍後,司馬懿威逼郭太後下旨,指責曹爽兄弟謀反,“高平陵之變”就此開始。政變之初,郭太後诏命大司農桓範為中領軍事,火速接管中領軍曹羲(曹爽之弟)所領禁軍,而桓範作為曹爽“智囊”,隻忠心于曹爽一人。不忍見此的桓範在與兒子商議後,父子倆帶着大司農印信,悄然逃出洛陽城,前往高平陵,向曹爽兄弟示警。
▲少帝曹芳劇照
桓範找到曹爽兄弟後,竭力勸說他們帶着少帝曹芳前往故都許昌,并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國兵馬前來勤王,以此反擊司馬懿。為了給曹爽吃定心丸,桓範還表示他可以用大司農印信為軍隊調運糧草,擔保勤王軍不會出現任何缺糧短缺問題。誰知曹爽對桓範的建議絲毫不感興趣,他們自認為其背靠曹氏皇族,司馬懿不敢拿他們怎麼着,就愚蠢地相信了司馬懿的勸降,天真地以為交出權力後還可以繼續其享受奢華生活,苟活于世。史載:“爽既罷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範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意思是說,桓範見曹爽執意投降,痛哭并斥罵曹爽兄弟道:“曹子丹(曹爽父親曹真之字)一世英雄,想不到竟生出你們幾個沒用的兄弟,簡直是一群蠢豬!如此看來,你們曹家離滅族之日不遠了。”
▲曹爽被誅劇照
事實證明,曹爽兄弟等人投降回到洛陽後,果然被司馬懿夷滅三族。司馬懿的睚眦必報世人皆知,在誅殺曹爽後,他又剿殺掉了桓範三族。所幸桓範幼子桓楷得以逃脫,為躲避司馬氏追殺,桓楷不得不隐姓埋名,過着不為人知的平淡生活。然而令“鬼冢”司馬懿沒想到的是,這條漏網之魚竟為司馬王朝帶來了滅頂之災,使其落得比曹魏還要凄慘的結局。
▲司馬懿劇照
“八王之亂”結束後,司馬王朝逐漸衰落,桓楷後人也經過幾代繁衍,也逐漸浮出了水面。到了桓範玄孫桓溫之時,桓氏再也不用東躲西藏,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承認自己是桓範後人了。桓溫作為桓氏家族的傑出人物,曾出任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甯六州諸軍事,一舉掌握了長江上遊兵權。此外,他也曾率軍平定蜀地,讨伐前秦、後秦姚襄和前燕政權,逐漸成為東晉名副其實的掌權者。最後,權臣桓溫甚至還效仿司馬懿,廢黜了東晉廢帝司馬奕。
▲桓溫策馬雕像
相比之下,桓溫之子桓玄更是厲害,對于報仇之事他比其父還要執着。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玄威逼晉安帝司馬德宗禅位,取代東晉建立桓楚政權,與司馬炎代魏建晉如出一轍。司馬懿若是泉下有知,看到司馬王朝走了曹魏老路,而且還敗在當初他本有機會殺死的“漏網之魚”手中,想來必定極為惱怒,而曆史的吊詭之處也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九》《晉書》
微信公衆号:趣觀曆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