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五月天的紀錄片燃哭,還有這些演唱會,你也值得擁有!

作者:藤井樹私聊室

誰也沒想到,五月天的一部演唱會紀錄片,居然會空降成為周五的票房榜亞軍,今天的票房也表現不俗。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所謂的演唱會電影,隻是粉絲電影的一種。其實千萬别小看,它的魅力,遠比你想象的要巨大。

高曉松此前評論《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時候說:一個演員可以演一代巨星的生活,但演不出他們在舞台上的那種感覺。這種差别,此前我們在對比該片和“Live Aid”現場實況的時候就會發現。

如果你看過《人生無限公司》,看這五個已經出道20年的男人的舞台,看他們和現場觀衆聊生活,看他們在視訊裡搞怪,你會完全震撼于這場表演的魅力,甚至被圈粉。

演唱會紀錄片,能做的可遠不止聽歌那麼簡單。

《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

導演: 陳奕仁

主演: 溫尚翊 / 石錦航 / 蔡升晏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制片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

上映日期: 2019-05-24(中國大陸)

片長: 112分鐘

聽歌當然是演唱會紀錄片最基本的,而我們在電影裡聽到的音效确實相當震撼。Atmos的音效,赴美國請《變形金剛》團隊制作音軌,64聲道的配置,在影廳裡也仿佛置身演唱會現場。

整個舞台也絕對是視覺震撼,漫天的煙花,極簡或絢爛的螢幕視效,當然還有他們不靠譜的超級英雄短視訊,也相當有讓人入戲的資本。

而且,五月天在《人生無限公司》的巡回演唱會上,也确實奉獻了他們藝術生涯裡最值得我們記住的那些歌。雖然不是狂粉,但許多次,小編還是忍不住跟着唱了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編去的提前點映場,有大批五月天粉絲駐紮!開場之後,現場驟然亮起的熒光棒,讓人簡直有穿越感!

影廳or演唱會?

讓人想起陳奕迅的玩笑之語:我隻是唱歌,但五月天是宗教。

為什麼我們喜歡五月天?因為他們的歌裡,有每個平凡人的生活。

梁家輝客串演出

青春飛揚的時候,你喜歡“我和我最後的倔強”;失戀後的某個夜晚,你會輕唱“我不願讓你一個人”;長大成人,曆盡蹉跎,還可以唱“我知道潮落一定有潮起”。

《轉眼》MV真的看哭了!

他們更有許多話想跟你們聊,聊“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狀态,聊“人生有限公司,命運才是boss”,有《派對動物》的喪,也有《倔強》的燃,更有《知足》的暖。

滴滴點點,當更多人在讴歌生命和宇宙的時候,他們撥動了最靠近生活的那根弦。

黃渤角色搶鏡

從1997年五個貌不驚人的年輕人,到後海“無名高地”酒吧對三十個人唱歌的新紮組合,再到巡回開122場演唱會、請420萬歌迷一起拍《人生無限公司》的亞洲頂級組合,這是五月天留給這個時代的記憶。

好的演唱會紀錄片,不隻是聽歌,更是把那些镌刻在某個時代的偉大音樂人永遠記憶。同時,更會傳遞歌手的思想和智慧,關于時代,關于自由,關于人類和個人。

或許對于許多影迷來說,演唱會紀錄片并不是一種熟悉的題材。是以,以下就為您盤點一份小編個人心水的十大演唱會紀錄片。如果你愛電影也愛音樂,這裡的每一部都能讓你跳起來!

1

《最後的華爾茲》(1978)

The Last Waltz

主演:樂隊、鮑勃·迪倫、尼爾·楊、埃裡克·克萊普頓等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在這部紀錄片發行時,封面上寫着“有史以來最好的搖滾紀錄片”。在當時這隻是宣傳口徑,但随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在認可:這是有史以來最不可思議的演出之一。

先說說這場演唱會的主人公:樂隊(The Band),是的,沒有名字,這是一支為歌手伴奏的樂隊。他們經過無數次現場音樂會的打磨跻身世界一流組合。成員個個獨當一面,不管歌手是民謠、藍調還是福音歌曲,都可以自如切換。

但組合16年之後,因為内部沖突,他們決定舉辦自己的告别演出,這在當時還是個創舉。1976年的感恩節,“樂隊”在舊金山溫特蘭劇院舉行了明星雲集的告别演唱會,5000名觀衆在舞池開放前享用了火雞大餐。

參加的歌手是他們此前多次合作的音樂大師們,包括但不限于他們的老闆鮑勃·迪倫、尼爾·楊、埃裡克·克萊斯頓等。

這場極具紀念意義的音樂會請來了馬丁·斯科塞斯擔任紀錄片導演,馬丁找了好萊塢的七位頂尖攝影師掌鏡,用了足足60萬英尺膠片。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珍貴的畫面:鮑伯·迪倫與樂隊成員羅比·羅布森用眼神交流着即興演奏;凡·莫裡森在台上打醉拳;埃裡克·克萊普頓在演奏時吉他背帶突然脫落,羅比·羅布森用一段即興solo化解意外……

後來,羅比·羅布森和老馬丁建立了多年友誼,為後者的電影《憤怒的公牛》《喜劇之王》和《金錢本色》等配樂。樂隊後來并沒有重組。

2

《别假正經》(1984)

Stop Making Sense

主演:Talking Heads

導演:喬納森·戴米

喬納森·戴米最具盛名的作品是《沉默的羔羊》和《費城故事》,但這部1984年的紀錄片絕對是他藝術作品的一個高峰。

Talking Heads或許不像滾石或披頭士這些英倫樂隊那樣大名鼎鼎,但搖滾名人堂成員的身份足以說明其成就。如果你沒有聽過他們的歌,那首《Psycho Killer》是必聽的!

而這首歌也正是《别假正經》所記錄的演唱會上第一首歌。主唱大衛·拜恩跟着卡帶裡的鼓點彈琴唱了起來,後來倉木麻衣在MV裡曾緻敬了這個場景。

彼時的Talking Heads正在為自己的第五張專輯《Speaking in Tongues》的推廣進行巡回演唱會,年輕的導演喬納森·戴米在看了現場之後主動找到他們,誕生了這部被認為“最完美的演唱會紀錄片”。

憑借其新穎的拍攝手法和極具創意的表演方式,電影讓Talking Heads出盡風頭,如今它在爛番茄上依然有着高達97%的新鮮度。更重要的是,戴米讓這部電影像是一個樂隊的藝術聲明。

3

《給我庇護》 (1970)

Gimme Shelter

主演: 滾石樂隊

導演: 阿爾伯特·梅索斯 / 大衛·梅索斯 / 夏洛特·澤韋林

如果你對紀錄片有所了解,看見梅索斯兄弟應該會虎軀一震,這兩位堪稱紀錄片領域的泰山北鬥。而《給我庇護》在他們的職業生涯裡也算得上傑作。70年代上映的時候,它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搖滾電影”。

滾石樂隊一生有許多著名的現場紀錄片,但《給我庇護》記錄的是1969年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是伍德斯托克誕生之年,搖滾盛世開啟,然而在滾石位于加州北部奧塔蒙特的演唱會上,一出悲劇誕生了。

這場演唱會聚集了超過3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迷,為了維持秩序,主辦方雇傭了臭名昭著的地獄天使組織。演唱會進行中,他們和歌迷發生了激烈沖突,甚至在離舞台十幾米的地方刺死了一名持槍的黑人青年。

主唱米克·賈格爾從未承認這次雇傭,但此後六年他沒有再唱過慘劇發生時那首《同情魔鬼》。負責錄制的梅索斯兄弟無意中記錄了曆史,一個巨大神話的坍塌,一段美國夢的破碎。

另外,當時的其中一名攝影師叫喬治·盧卡斯,但他的畫面擺拍過于明顯,梅索斯兄弟沒用他一個鏡頭。

4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9》(1970)

Woodstock

主演: 瓊·貝茲、裡奇·海文思、誰人樂隊、吉米·亨德裡克斯等

導演: 邁克爾·沃德利

這部由邁克爾·沃德利導演的紀錄片,用三個多小時記錄下了1969年8月這場為期三天、以“愛與和平”為主題的反文化運動——曆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節:伍德斯托克。

通過李安的那部劇情片,我們對這個音樂節的地位和影響都有所了解,也知道那場音樂節怎樣把一個高速公路旁的小鎮攪得雞飛狗跳。百萬的人駕車從全國各地趕來,這是音樂的力量。

45萬人聚集在舞台周圍和小鎮的草地上,在一片泥濘和糟糕的場地上瘋狂呐喊和唱歌,更有一百萬人堵在前往音樂節的路上。主辦方不得不啟用直升飛機接送演出的樂隊和部分觀衆。

更難想象的是,在嬉皮士文化彌漫且沒有警察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整整3天沒有發生任何的暴力事件。就像組織者在音樂節現場激動的說:“這不是一個結束,這隻是一個開始。”

這部影片獲得197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以及最佳剪輯與最佳音響的提名。在這場音樂節上有多少偉大的演出不需細說,但最值得記住的,是音樂和愛在那個時代,播下了怎樣的種子。

5

《大衛·查普爾的街區聚會》(2005)

Block Party

主演: 大衛·查普爾、埃裡卡·巴杜、茅斯·達夫等

導演: 米歇爾·貢德裡

大衛·查普爾是一名黑人喜劇演員,在格萊美、奧斯卡等大型頒獎禮上都作過主持,脫口秀節目更是在美國火爆異常。但和很多出身布魯克林街區的貧困黑人一樣,當他們富有了、成功了,都想回到街區為老朋友獻上自己的歌聲。

于是,一群黑人嘻哈歌手開始了一次免費的美國巡回演唱會,每次就在街邊,在他們熟悉的地方。他們不是那些講開豪車、嗑藥泡妞的low咖,而是真正用自己的音樂為黑人發聲的大佬。

在紀錄片裡,我們能看到A Tribe Called Quest、KRS-One、De La Soul、Mos Def、Common、包括2Pac這些說唱界的傳說和活化石,他們代表的音樂時代和态度,是說唱真正的力量和内涵。

如果你不了解黑人文化,其中黑豹黨等政治意味明顯的元素或許你不會懂,但看過這個,你才會知道嘻哈不是隻關于吃喝玩樂。

6

《涅磐:紐約不插電演唱會》(1993)

Nirvana: Unplugged In New York

主演: 涅槃樂隊

導演: Beth McCarthy-Miller

涅槃樂隊在搖滾史上的地位一直是飽受争議的,他們所倡導的垃圾搖滾的價值始終不受認可。但偉大的科特·柯本,早已是搖滾的代表人物。

這部紀錄片其實是在電視播放的,是涅槃為MTV台制作的一場不插電演唱會。樂隊的三個成員沒有以往的“髒亂差”,穿着得體地進行了一次表演。他們一度認為自己會像個傻子,但這場演出實在是太驚豔。

5個月後,這部紀錄片開始在MTV反複播出。那是1994年4月,科特·柯本剛剛吞槍自殺。但這場堪稱絕唱的表演,卻從此開辟了不插電演出的風潮。

一如所有MTV的紀錄片,表演有成員自我介紹、邀請嘉賓等俗套橋段。但柯本拒絕了自我介紹,并始終在躲避對話。但是,他面對鏡頭給出了一個少有的微笑,那是他給世界最後的陽光。

7

《喬治·哈裡森紀念演唱會》(2003)

Concert for George

主演: 埃裡克·克萊普頓、保羅·麥卡特尼、湯姆·佩蒂等

導演: David Leland

如果你對搖滾不甚了解,這場看起來像是個家庭聚會的演唱會可能顯得太溫情和複雜,喬治·哈裡森和喬·布朗等人的兒女還上來唱了歌。

但如果你認識這幫已經一把年紀的老頭,你會知道這場演唱會的意義。

喬治·哈裡森是披頭士樂隊的吉他手,2002年他與世長辭。這是約翰·列侬後離開世界的第二個披頭士成員。

由埃裡克·克萊普頓和傑夫·林恩發起,披頭士另外兩位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和林戈·斯塔爾帶頭,一大幫搖滾殿堂級人物在此彙聚。

這幫曾經用搖滾震撼世界的老家夥,都已經年過半百,卻仿佛烈酒愈發老辣。當保羅掃着簡單的和弦,唱起喬治的《something》,美好得讓人傷感。

看着這些人物在此綻放最耀眼的芳華,大屏上喬治年輕時候迷茫而英俊的臉顯得格外意味深長。我們不願承認,但搖滾最好的年華真的漸漸遠去了。

8

《聖經上的子彈演唱會》(2005)

Green Day: Bullet in a Bible

主演: 綠日樂隊、比利·喬·阿姆斯特朗

導演:Samuel Bayer

對于朋克音樂來說,綠日樂隊是繞不過去的存在。他們2005年的“聖經上的子彈”演唱會,把他們最鼎盛時代的光彩完全記錄。

演唱會在倫敦舉行,超過6.5萬人參加,開場的一首《American Idiot》直接點燃了全場!表演過程中,主唱比利·喬·阿姆斯特朗的個人魅力無比閃亮,火爆的演唱和耍寶一樣精彩。

在曾獲MTV音樂獎最佳導演獎的Samuel Bayer的執導下,除了完整演出紀實,紀錄片裡還有團員的深入訪談、火爆的現場,現場氣氛的質感做得相當好。大量的特寫與黑白片段融合,恍然如見證曆史。

氣勢恢宏的演出,除了表達着朋克的音樂态度,更直接劍指911之後控制輿論媒介的美國政府,感染着每一個生活在謊言和操控下的人。

9

《拯救生命演唱會》(1985)

Live Aid

主演:皇後樂隊、埃爾頓·約翰、大衛·鮑伊、MJ、麥當娜等

導演:Vincent Scarza

LIVE AID被稱為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慈善演唱會,沒有之一。為了給埃塞俄比亞的饑荒籌集資金,Bob Geldof和Midge Ure發起了這場規模宏大的活動,定名為LIVE AID也就是“拯救生命”——用音樂去改變世界。

而它的實況錄像,足足長達10個小時!或許這并不是一部标準的紀錄片作品,但港真,這10個小時,1分鐘都舍不得删。

演唱會定在1985年7月13日,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其中倫敦溫布利體育場的開幕式有多達76000多人擠進了現場,這一幕我們在《波西米亞狂想曲》裡看到過。

皇後樂隊成為這一場最亮眼的明星,也是累計演出時間最長的一個。但當天到場的上百位巨星,基本囊括了你所知道的殿堂級音樂人,包括MJ、麥當娜、保羅·麥卡特尼、U2、鮑勃·迪倫等等。

為人津津樂道、甚至許多歌手多年後還會回味的是,戴安娜王妃出現在了現場,就坐在表演區的第一排。

10

《就是這樣》(2009)

This Is It

主演: 邁克爾·傑克遜

導演: 肯尼·奧特加

《就是這樣》,中國内地上映的第一部演唱會紀錄片。實際上,這并不是一部非常标準的演唱會紀錄片,因為它隻是剪輯了“This is it”演唱會的籌備階段。但對于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成為記憶裡最深刻的一部。

因為它的主角是MJ,流行音樂界唯一的邁克爾·傑克遜。2009年,他剛剛逝世,對于所有80-90後,那個時候的所受到的心靈震撼簡直無以言表。

從未有歌手像MJ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印記和記憶。隻需要站在台上,就可以引發台下長達十分鐘的尖叫,甚至數人暈到被送往醫院……

就在其去世的同年,原定于7月13日的複出演唱會,10場門票在數小時内銷售一空;随後加演到50場,其他四十場門票都在開放四小時内全部售罄。但人們最終還是沒能見到他的身影。

未成功的演唱會被制作為《就是這樣》。邁克爾•傑克遜為了此次的演唱會,進行了大量的彩排工作,并親力親為地為選曲、編排、舞蹈、燈光等多個環節把關。

這不單單是一部紀錄片,更是對這位天王巨星獻上的最後的緬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