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兩人進攻蜀漢。姜維雖然告訴劉禅派重兵把守險要關卡,但由于宦官黃皓的幹預,劉禅并沒有聽從。後來鄧艾大軍直接進攻到綿竹,打敗了蜀漢的軍隊,蜀漢首都成都成為了魏國囊中之物。面對魏國的大軍,劉禅召開會議,商議如何應對。最後一個人的建議得到了劉禅的采納,這個人就是谯周,他的建議是投降曹魏。很多人想不通,當時提建議的有這麼多人,劉禅為何隻采納谯周的建議。其實,谯周的這個身份,讓劉禅不得不重視。

先看一下蜀漢當時大臣的态度。面對曹魏的大軍,蜀漢大臣的表現真的是超出所有人預料。大臣們主要分成三派,三派意見各不相同,不過沒有一派決定抵抗。第一派是逃走,向南逃。 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控制了南方,這裡地形崎岖複雜,逃到這裡的話易守難攻,可以和曹魏繼續抵抗;第二派也是逃走,不過是向東逃,逃到孫吳。之是以跑到這裡,因為蜀漢和孫吳當時是聯盟關系,兩國一起對抗曹魏,關系還不錯。逃到這裡,孫吳接受自己的可能性非常大;第三派就是投降,直接向曹魏投降。主張投降的代表人物就是谯周。
面對朝中的不同意見,劉禅最終采納了谯周的意見。劉禅之是以采納谯周的意見而不是其他人意見,不僅和谯周的建議有關,還和谯周的身份有關。一方面是谯周的建議還是比較合理的,另一方面谯周的身份比較特殊。正是這兩點因素,谯周的建議才能得到劉禅的認可。
首先看一下谯周的建議,看完就知道為什麼說谯周的建議比較合理。先看一下谯周是如何否定逃向南方的建議。谯周說南方這些地方地形雖然崎岖複雜,但都是蠻夷之地,生活的都是少數民族。這些人本來就反對蜀漢的統治,諸葛亮當年在世的時候就是通過武力鎮壓,這些人才臣服于蜀漢的。可以說這些人是臣服于蜀漢的武力。現在如果逃向南方,這些人就會知道蜀漢國力不行了,到時候肯定會反對自己。如果曹魏繼續進攻這裡的話,這些人到時候極有可能聯合曹魏對抗蜀漢。是以逃向這裡的話,失敗是無法避免的。
再看谯周是如何反對逃向東吳的。蜀漢和東吳關系雖然好,東吳雖然有可能接受自己,但自己到東吳之後是什麼身份。劉禅如果是天子的話,東吳肯定不願意,畢竟人家也有自己的天子。退一步講,即使人家承認你是天子,你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天子嗎,有寄人籬下的天子嗎。如果要是以臣子的身份過去,那就是投降了。以曹魏的國力,滅了自己之後肯定要滅東吳,東吳無法和曹魏對抗,滅亡是遲早的事。到時候東吳再滅亡的話,自己又要再一次投降曹魏。這就要連續投降兩次了,這樣不就更恥辱了。
說真的,谯周的反駁确實有道理。打又打不過曹魏,隻能選擇其他的路。而逃向南方和東吳都不靠譜,隻能向曹魏投降了。而且現在投降的話,曹魏肯定會善待自己。畢竟東吳還沒有滅亡,曹魏也要做個樣子給東吳看。要是不善待自己的話,東吳肯定會誓死抵抗,反正投降也落不了好的下場,曹魏到時候想要收複東吳就難上加難了。
當然,相對于谯周的建議合理性來說,谯周的身份更加重要。現在看一下谯周到底是什麼身份,能讓劉禅如此重視。
谯周,201年巴西郡西充國縣,他家是書香世家。谯周從小就勤奮學習、熟讀經史子集,在當地影響比較大。蜀漢建立之後,諸葛亮任命谯周為勸學從事。這個職位主要是管教育的,在當時來說這個職位并不高。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谯周還專門前去吊唁。當時劉禅明确說禁止吊唁諸葛亮,但谯周還是孤身一人前去。這一次也讓谯周在蜀漢名聲大振。之後谯周被任命為典學從事,比之前的勸學從事高一級,還是管教育的。
劉禅立太子的時候,谯周被調到太子府為仆後轉為家令,這個職位就是負責教育太子的,還是谯周的老本行。之後谯周被任命為中散大夫、光祿大夫等職。總體來講,谯周雖然做官,但幾乎不問朝政,沒有什麼大權。但看到劉禅荒淫無道的時候,他還是會上書劉禅的,勸劉禅做個明君。而且姜維北伐的時候,谯周就曾多次阻止,并寫了《仇國論》以此來反對北伐。
說真的,看到這裡的話,根本看不出來谯周到底是什麼身份,也不知道他的影響力。我們仔細看一下前面的那些介紹就能發現一些細節了。首先谯周是巴西郡西充國縣人,就是說他是益州本地人;其次谯周一直擔任教育之類的工作,是以他的弟子非常多,可以說遍布整個蜀漢;第三,由于谯周經常上書勸劉禅做明君,而且負責教育太子,是以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受到很多人敬仰。這些東西,讓谯周成為益州學者之首。就是說他成為益州學者的代表,這個稱号讓蜀漢任何人都不敢小瞧他。
當時隻有有錢人才能接受教育,一般的人家根本沒有錢讀書。而益州學者說白了就是益州那些實力強大的士族代表,這樣看來,谯周代表的是整個益州士族。對于劉禅來說,益州士族的建議,不得不重視。
蜀漢建立之後,整個國家的勢力範圍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荊州派,就是劉備在荊州時的那些家底,這些人都是跟随劉備走南闖北的,深受劉備信任。第二部分是益州派,蜀漢的主要地盤在益州,益州派是當地百姓的代表。不過在整個蜀漢時期,蜀漢的政策就是壓制益州派,這樣才能更好地執行北伐的政策。這個很容易了解,益州派都是當地的百姓,恢複不恢複漢室對他們沒任何影響。而且一直打仗的話也勞民傷财,損害的是益州百姓的利益,他們肯定不樂意。但不管蜀漢怎麼打壓,益州派的實力還是一直比較強大的,畢竟這是人家老家。
随着蜀漢的發展,後期益州派的影響越來越大,益州派在朝中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而谯周提出的建議,背後都有益州派的支援。說白了,谯周說向曹魏投降就代表益州派想向曹魏投降。如果劉禅采取不采納谯周建議的話,益州派可能也就不會支援劉禅了。沒有了益州派的支援,劉禅不論是逃到南方還是東吳,蜀漢都會必然會滅亡。到時候,劉禅的下場或許會更慘。
這就是劉禅采納谯周建議的原因。說真的,不僅僅是谯周說的有道理,而是谯周背後的勢力比較強大。當然,谯周勸說劉禅投降曹魏的時候,有人說萬以曹魏不善待劉禅怎麼辦。谯周直接說,要是曹魏不善待劉禅的話,我直接去洛陽找他們理論。其實,曹魏善待劉禅是必然的,畢竟人家是主動投降。當然,如果他們不善待劉禅而谯周真的去找的話,他們也許會聽谯周的話。畢竟谯周背後是整個益州,他們如果不善待劉禅,也别想能好好統治益州。
劉禅投降曹魏之後,谯周的待遇也還不錯。谯周因勸劉禅投降,“有全國之功”,投降魏國後,受封陽城亭侯,遷騎都尉。公元270年,谯周在西晉去世。我們曆史書上對谯周的介紹并不多,不過谯周有兩個學生非常有名。一個是寫《陳情表》的李密,還有一個是寫《三國志》的陳壽。
參考資料: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