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火中的芭蕾》戰争美學之巅的驚豔一舞

作者:鐵任
《戰火中的芭蕾》戰争美學之巅的驚豔一舞

在斯皮爾伯格的戰争經典《辛德勒的名單》中,一個紅衣少女行走赫然行走在黑白色的屠殺現場,像一朵不屈的生命之花,刺痛了無數觀衆的心,如今,類似的畫面出現于俄羅斯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監制、董亞春執導的戰争電影《戰火中的芭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東北,日軍正在蓄謀最後的瘋狂,中俄兩國人民誓死反擊,風雪呼嘯,松林挺立,一位素顔紅衣的少女跳着芭蕾,在戰火肆虐的土地主,顯現出生命的堅韌,情感的堅貞,中俄兩國的戰争美學,在她的舞步中,閃爍出奪目的火花。

影片以抗日戰争為背景,在黑龍江一座無名的邊城拉開序幕,少女小鵝兒無意中救回了一個負傷的俄羅斯士兵,從此一家人為了保護這位戰争盟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同時也萌發出一場跨越國别的愛情。影片的影像風格舒緩但不失力度,節奏快捷又不失強勁,從日本軍搜查的緊張懸念,到刺殺日本排程長的風波乍起,中國人引爆火車的剛烈,日本軍官槍殺男孩、毒害中國勞工的殘暴,慘烈的前線交火,驚心動魄的戰争片氛圍,讓這場戰火中的愛情更顯優雅而又珍貴。

在抗日戰争中,東北是日本占領最久的地區,以其獨特的戰略地位,曾經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影片運用深情飽滿的叙事,描繪了東北大地上的家國情懷,在烈焰紛飛、血流成河的雪地上,展現了壯闊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東北民俗。那暴風雪中溫馨的木屋,擺放着白菜的小倉房,煙火濃烈的煤爐,孩子們玩着把鐵釘放在鐵軌上的遊戲,拉着飛馳的爬犁,耍着土制的飛镖,過年時殺豬的習俗,大年夜的餃子裡包進一個鋼镚。難得的是在這些風情濃郁的傳統元素并非簡單的陳列,而是作為生動的情節道具,緊密相連,有力的串連起故事的程序,絲毫不會産生年代和地域的隔閡。作為東北文化不可分隔的一部分,俄羅斯元素在影片中的使用也讓人耳目一新,包括香噴噴的大列巴面包,善良強壯的俄羅斯老闆娘,以及讓少女深深着迷的芭蕾舞《天鵝湖》,這些都作為美好的象征,與日軍的槍炮毒氣和兇殘的刺刀形成鮮明的比照。

《戰火中的芭蕾》戰争美學之巅的驚豔一舞

明星們的表演也是值得關注,女一号曹舒慈本身就是東北姑娘,也是男内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員,曾獲得美國國家芭蕾比賽女子成年組金獎,東北話和舞蹈都特别正宗,一張素顔的清靜之美,則在質樸中顯露出藝術的雅緻,而男一号卡列斯科夫·伊戈爾顔值爆表,超強cp效果驚豔,除此之外,杜源、陳瑾、侯天來等戲骨亦是盡顯深厚功力,深入心靈。

《戰火中的芭蕾》集合了中國和俄羅斯的台前幕後金牌班底,導演董亞春曾拍攝過《沖出亞馬遜》《八路軍》《愛在戰火紛飛時》《周恩來在重慶》等傑出作品,飛天獎優秀導演獎和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等諸多獎項,監制米哈爾科夫則更加讓影迷如雷灌耳,1991年威尼斯獎《蒙古精神》,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烈日灼心》都是出自他的手筆,另外,《沒有證人》《黑眼睛》《12怒漢》也都是震爍古今的不朽經典。影片中處處可以見到俄羅斯戰争美學的經典元素,《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一群個性奔放的女兵,《卓娅》《保衛莫斯科》女英雄卓娅,《第四十一個》悲情女神槍手,還有《戰地浪漫曲》《雁南飛》中那些鮮稍有可愛的姑娘,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影迷,而對于國産戰争片來說,女性形象其實一直是軟肋所在,要麼是表面化的符号,要麼麼成為男性的附屬,即便是剛剛經過現代思維處理的《智取威武山》,小白鴿也僅僅流于表面。從這個角度來說,米哈爾科夫不僅帶來了俄羅斯戰争片的場面排程和視聽沖擊,更有對創作的深度,《戰火中的芭蕾》從一個東北女孩兒的視角,重新審視戰争,通過成長與死亡,愛情與仇情的感悟,重新梳理經常戰争留下的傷痕,罪惡與反抗,殺戮與拯救,交織出不一樣的戰争片體驗。

《戰火中的芭蕾》戰争美學之巅的驚豔一舞

中俄兩大高手的合作,《戰火中的芭蕾》還原了當年的戰争往事,把原生态的東北風情,風雪中的慘烈戰争,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嵌入其中,形成一幅史詩級的畫卷,在油畫般在靜穆中噴射出巨大的戲劇能量,堪稱國産戰争片曆史上的一次激情爆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