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作者:情懷曆史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小國。彼時,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擔負天子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周考王時,國勢益弱,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國借道東周攻打南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東周國與西周國位于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國為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對此,在筆者看來,東周的滅亡,原因顯然是多個方面。不過,東周自身的多次内亂,無疑削弱了周王室的權威和實力,進而加快了東周的滅亡程序。

一、周平王和周攜王“二王并立”

首先,周攜王(?-前750年),姬姓,名餘臣,《清華簡·系年》作攜惠王、惠王,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父。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西周末年,周幽王廢王後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後,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國。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聯合缯國及犬戎,弑殺周幽王。周幽王死後,申侯、缯侯及許文公在犬戎仍占據的宗周立宜臼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則在攜擁立餘臣為周天子,即“周攜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750年,晉文侯為了讨好周平王,向周平王建議說:“天無二日,國無兩王。周攜王雖為先王兄弟,但沒有得到諸侯公認而擅自稱王,實屬叛逆,天子應當予以讨伐。"于是晉文侯襲殺周攜王,結束了二王并立二十年的局面。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除掉了周攜王,但是,二王并立的局面,加上之前有弑殺周幽王的嫌疑,這都削弱了周平王乃至于東周王室的地位,導緻部分諸侯國對東周王室心存不滿。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二、王子克之亂

王子克是東周第二位天子——周桓王的次子,自小聰明過人,周桓王對其寵愛有加,曾在不同場合暗示日後将王位讓給克。但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的緣故,王子克難以成為太子。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在其臨死前,專門把大臣周公黑肩叫到床前,希望在其長子死後,讓其次子克繼位。

周莊王四年,周公黑肩認為發動兵變的時機已經成熟,想一舉殺掉莊王,另立王子克為王。但是,周公黑肩與王子克的陰謀詭計被周大夫辛伯識破,周莊王決定先發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死了周公黑肩及其黨羽,平定了這場兵變。王子克得知周公黑肩被殺的消息,自知陰謀敗露,立即隻身逃離王城,渡過黃河,尋求燕國的庇護。這場内亂最終由策劃者王子克的失敗而告結束。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三、子頹之亂

子頹為周莊王庶子,受寵。周惠王即位後,侵奪一些王室貴族的宮室、田地和秩祿,引起強烈不滿。公元前675年,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奉子頹以攻伐周惠王,未克,遂出奔蘇氏的溫邑,子頹又在蘇氏支援下逃到衛國。子頹聯合衛國、燕國大軍進攻周王室,被立為周王。次年春,鄭厲公居中調停周惠王與子頹的關系,未果,鄭國遂接周惠王暫時居鄭的栎邑。子頹占據王城,志得意滿,歌舞不倦。鄭厲公聞之,往見虢公,勸虢公與鄭聯合平定子頹之亂。

到了公元前673年春 ,鄭厲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密縣境)相約。這年夏天,鄭厲公與虢公同伐王城,鄭國大軍護送周惠王從王城南門攻入,虢公自北門攻入,殺子頹及五大夫。子頹之亂前後曆時3年,極大地削弱了周王朝的實力。對于周王室來說,自己沒有實力平定内亂,需要依靠鄭國等諸侯國的幫助。而這,自然讓周天子的顔面逐漸掃地了。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四、王子帶之亂

子帶為周惠王的兒子,受寵,為太子鄭所畏懼。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太子鄭害怕子帶發難,是以秘不發喪,暗中尋求齊桓公支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宋、衛、許、魯、曹、陳等會盟于洮(今山東鄄城西南),使太子鄭繼為王,即周襄王。

公元前649年,子帶召內建周附近地區的諸戎族攻伐成周,焚毀王城東門。在周襄王迎擊下,子帶出奔于齊國。公元前636年,子帶聯合金狄人攻周,大敗周軍。周襄王逃居于鄭國的汜(今河南襄城南),并告難于魯、晉、秦等國。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在晉軍幫助下傳回成周,殺子帶于(阝顯)城(今河南武陟縣境)。為了酬謝晉文公平定子帶之亂和功勳,周襄王将陽樊、溫、原、攢茅四邑賜給晉國。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雖然周襄王保住了自己的王位,卻讓周王室的疆域進一步縮水,這成為周王室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五、王子朝之亂

王子朝之亂,是春秋後期的曆史事件。周景王初立嫡長子姬猛為太子。但是,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儀。而庶長子王子朝卻有勇有謀,有王者風範。在此背景下,周景王欲廢王子猛而立王子朝為太子,但是,此舉違背了嫡長子繼承制,是以,大臣單旗等人竭力反對,認為太子廢立乃國之大事,王位傳嫡不傳賢。

到了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下定決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頒诏而暴病,周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賓孟為顧命大臣,遺诏傳位于王子朝。周景王去世後,卿大夫單旗、劉卷認為若立王子朝,他們必然失去權勢,于是派劍客刺殺了顧命大臣賓孟,立太子猛(姬猛)為王,是為周悼王。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東周爆發5次内亂,最終走向滅亡

對此,在筆者看來,縱觀東周曆史上的幾次内亂,大多和廢長立幼,違背嫡長子繼承制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是周禮、宗法制、分封制的重要内容。現在,東周王室帶頭違反嫡長子繼承制,自然是在削弱自己的權威,促使齊國、晉國、秦國、楚國等大國,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并最終由秦國來消滅了東周王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