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強縣富民赤子心

作者:光明網

山東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

強縣富民赤子心(最美奮鬥者)

本報記者 潘俊強

山東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強縣富民赤子心

王伯祥(圖中,新華社發),山東壽光人,1943年2月生,1967年參加工作,先後擔任過鄉鎮黨委書記、縣委書記、市長等職務。1986年,王伯祥任山東省壽光縣委書記,當時的壽光是濰坊的窮縣。在壽光任職的5年裡,王伯祥心懷為民之心,集中力量做了三件事:一是推進蔬菜産業化;二是開發壽北鹽堿灘;三是為工業翻身打基礎,讓壽光人從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闆。

壽光農民有種菜傳統,也有過種菜的教訓。上世紀80年代初,壽光農民種菜豐收卻賣不出,爛在地裡。王伯祥調研發現,抓蔬菜關鍵是搞好流通。壽光率先建起了蔬菜批發市場,拉開了發展市場經濟的序幕。“黨員幹部要帶頭,搞砸了,一切損失縣裡擔着。”1989年,在王伯祥支援下,三元朱村王樂義等17名黨員搞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當年該村冒出17個“雙萬元戶”。随後縣裡成立了推廣小組,在王伯祥的動員下,王樂義在各個鄉鎮巡回指導;第一年就推廣了5000多個蔬菜大棚,之後蔬菜大棚如燎原之勢推向全縣乃至全國。

千百年來,壽北160萬畝土地除了鹽堿灘,就是淺海灘塗。當地的群衆生活十分艱苦。壽南有了蔬菜大棚,壽北咋辦?王伯祥組織十幾萬人搞場大會戰,在荒堿灘上安營,一幹就是四五十天。王伯祥和縣裡的上司幹部吃住都在工地上,跟民工一樣推車挑擔,風餐露宿,老百姓見到他們都伸大拇指,打心眼裡佩服……當時,壽北開發出15萬畝蝦池,20萬畝鹽田,60萬畝棉田,在鹽堿灘塗上開發出“聚寶盆”。

1986年7月,王伯祥第一次以縣委書記的身份參加濰坊市工業會議。會議期間,下發了一張“濰坊市十二縣市區工業經濟數字對比表”,乍看工業總産值,壽光還不錯,排位第四。但如果把原鹽拿掉,壽光的純工業産值僅剩1.19億元,排在倒數第三。王伯祥帶着70多人的取經團,跑到外地“換腦筋”。回來不到一年,全縣投資1.5億元,上了77個項目。此後每年都組織“取經團”,到深圳、東莞和上海等地取經。壽光缺企業,更缺企業家。王伯祥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拍闆:在全縣公開選拔廠長經理,40名“有事業心的能人”脫穎而出,被推上工業一線。

1991年,壽光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王伯祥調任濰坊市副市長。他留下的,是20多萬個蔬菜大棚,是120萬畝棉田、鹽田、蝦池,是4854家企業,是10萬多個“萬元戶”,是百姓認可的幹部隊伍……壽光老百姓至今仍親切地稱他“我們的伯祥書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