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伯祥:壽光能富起來,是因為群衆自己主動找路子

作者:齊魯壹點

被授予改革先鋒稱号,王伯祥激動之中更多的是欣慰。他說,這個獎不僅僅意味着對他自己在壽光五年半縣委書記工作的肯定,更是對壽光人民艱苦創業、從解決溫飽到走上緻富之路最大的褒獎。

王伯祥:壽光能富起來,是因為群衆自己主動找路子

王伯祥在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央視截圖)

“是農民先嗅到了市場的氣息”

1986年,王伯祥走馬上任壽光縣委書記時,正值中央提出一些農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工作重點轉到解決百姓貧窮問題之時。如何讓百姓盡快富起來?結合壽光實際情況,王伯祥當時立即發動全縣各鄉各村、各個職能部門,集中解決一件事,那就是盡快讓老百姓鼓起腰包。 圍繞着如何富起來這個問題,各縣、各鄉、各村大家都來想辦法。種蔬菜這條路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到的,也是嘗試了好多次,後來在三元朱村王樂義那裡了解到,有個韓師傅種大棚,王伯祥去調研發現确實可行,定下來之後,就下決心推行。由第一年的17個大棚,第二年一下子發展到了5000多個,第三年基本上就在全縣鋪開了。

王伯祥:壽光能富起來,是因為群衆自己主動找路子

王伯祥1990年在大棚檢視蔬菜生長情況。(資料片)

壽光大棚之是以能發展起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那就是壽光的老百姓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場的需求。壽光的地形從中間一分為二,南邊适合種蔬菜,因為壽光西邊有勝利油田,油田有30萬勞工,在計劃經濟年代,勞工的工資比較高,他們除了吃飽飯以外,還要吃菜,因當地不産蔬菜,出來汽車必然走壽光,從那兒走的時候,很多人就從壽光捎些菜回去,這樣來來回回,壽光農民逐漸形成了種菜習慣并年年擴大,并随之涵養起一個蔬菜交易市場。

後來,王伯祥在自發形成的蔬菜市場上,又專門規劃建立起一個大型批發市場,打擊投機倒把,保證市場交易安全,一步步打響壽光蔬菜品牌。那時天南海北的人都來買菜,幾十輛上百輛車隻要來到壽光就能保證全部裝滿。有規模才有效益,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王伯祥說,壽光之是以能發展大棚,還是農民們敏銳地嗅到了市場的氣息,最後才嘗到了市場的甜頭。

确定三個目标,将鹽堿地變成好地

在當時,眼看壽南變成白茫茫一片蔬菜大棚,而如何開發當時還是一片鹽堿地的壽北,仍是王伯祥需要不斷思考的難題,經過調研,他給壽北開發确定了三件大事:挑溝擡田、漁業養殖、建曬鹽廠。

壽北靠海,一片鹽堿地根本不長莊稼,但壽光不能發展半個,不能把壽北落下。于是,王伯祥帶着30萬壽北百姓日夜苦戰,在鹽堿地挖上溝,一下雨,堿水流向溝裡沖進海裡,把堿就壓下去了,地變成好地,王伯祥感慨地說:“當時的60萬畝地,是當地的百姓一鍁一鍁挖出來的。”

正因為壽北開發三件大事的目标明确,百姓都願意搞。王伯祥說,過去有些工程百姓不積極,為什麼?就是因為效益不行,壽北治鹽堿地,是百姓看得見、摸得着、親身體會到的實惠,僅用兩三年的時間,就把120萬畝地全部開發起來了。一直到現在,壽北的很多村支書、老百姓都記着,都說幸虧通過開發把原先白茫茫一片的堿地變成現在的好地,不光能種棉花,還能養殖,現在甚至比南邊還要富,要是沒有當時的壽北開發,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

回想起當年歲月,王伯祥仍然激動不已。“正因為改革,壽光的農業才不斷發展,農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壽光富在蔬菜上,富在了市場上,都是那時打下的好基礎,不然不會發展這麼好。就是那時把基礎打好了,以後百姓自覺自願地走了蔬菜這個道路了,我隻是給壽光打了個底子。”

“我這人開會不多,但是幹得多”

到壽光任縣委書記,王伯祥最大的理想就是為老百姓幹點事,領着壽光百姓大幹,讓壽光人人受益。這些年,壽光的農民确實從蔬菜種植中獲益頗豐。他到農村裡去,大夥兒都把他圍起來說,虧了你,要不然還沒富,這30年來,隻要種大棚,哪戶沒錢?

農民們種蔬菜掙了錢,這個本就厚實了,再去做買賣或者做企業,手裡的錢就更多了。隻要能幹,沒有不掙錢的。王伯祥就認這個“死理兒”:認準的事,就下決心幹到底!

在王伯祥眼中,這個獎項也不是幹一年兩年就得來的,而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曆史見證。帶着一百萬壽光群衆,幹了一些工作,面對這麼高的榮譽他很感激,他說,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他隻要去壽光的農村轉轉,當地農民一聽說他去了,很多人将他圍起來問這問那,問寒問暖,有些農民握着他的手就掉淚。

“光說好話不行,我這個人開會不多,講話不多,幹得多,幹就行。”在他任壽光縣委書記的五年半時間裡,也有不少曲折,但是,大家都一條心地向前幹,有不斷的改革就有不斷前進。在王伯祥眼中,這是前進的40年,壽光人的思想在不斷改革、不斷進步,才帶來了行動上的自覺。在壽光這片土地上,一百多萬壽光人民書寫了改革這篇大文章,壽光也從一個貧窮的農業縣發展到全國百強縣。

大棚種植技術主動向外推廣

壽光的農民通過種大棚富起來了,好多地方就都來學大棚技術,這個技術傳不傳?那時也有過争議,有些百姓和個别幹部說,這個技術得保密,這個技術讓别人學會就搶了我們的飯碗。

王伯祥說,這個“秘密”想保也保不住,大棚不是針線,不能在家裡藏着掖着,早晚得傳出去,不如主動向外推,全國富起來、好起來,咱們也會跟着好,咱們大膽向外推,咱們的大棚也塌不下去。他們對于大棚種植技術不但不保密,而且隻要有人請,他們就派出技術員去,一去就十幾個人,技術很快傳到了新疆、青海、西藏甚至國外。

現在,退休後的王伯祥仍然保持着每天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他還在思考着縣委書記對一個縣發展的作用,他建議國家要采取一些措施專門培養縣委書記,有适合的苗子就培養一批,他說,縣委書記好了,一個省就好,一個省好了,國家就好。

王伯祥說,改革開放後,最大的變化是大多數人富起來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農民今天的日子。農民不光有飯吃,還有錢花,這個變化為什麼較早地在壽光實作了?那是因為壽光人民主動地自己找路子。改革開放的最大意義,不是讓别人給你找路子,而是要自己找自己适合的路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