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伯祥:寿光能富起来,是因为群众自己主动找路子

作者:齐鲁壹点

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王伯祥激动之中更多的是欣慰。他说,这个奖不仅仅意味着对他自己在寿光五年半县委书记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寿光人民艰苦创业、从解决温饱到走上致富之路最大的褒奖。

王伯祥:寿光能富起来,是因为群众自己主动找路子

王伯祥在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央视截图)

“是农民先嗅到了市场的气息”

1986年,王伯祥走马上任寿光县委书记时,正值中央提出一些农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工作重点转到解决百姓贫穷问题之时。如何让百姓尽快富起来?结合寿光实际情况,王伯祥当时立即发动全县各乡各村、各个职能部门,集中解决一件事,那就是尽快让老百姓鼓起腰包。 围绕着如何富起来这个问题,各县、各乡、各村大家都来想办法。种蔬菜这条路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到的,也是尝试了好多次,后来在三元朱村王乐义那里了解到,有个韩师傅种大棚,王伯祥去调研发现确实可行,定下来之后,就下决心推行。由第一年的17个大棚,第二年一下子发展到了5000多个,第三年基本上就在全县铺开了。

王伯祥:寿光能富起来,是因为群众自己主动找路子

王伯祥1990年在大棚查看蔬菜生长情況。(资料片)

寿光大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那就是寿光的老百姓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需求。寿光的地形从中间一分为二,南边适合种蔬菜,因为寿光西边有胜利油田,油田有30万工人,在计划经济年代,工人的工资比较高,他们除了吃饱饭以外,还要吃菜,因当地不产蔬菜,出来汽车必然走寿光,从那儿走的时候,很多人就从寿光捎些菜回去,这样来来回回,寿光农民逐渐形成了种菜习惯并年年扩大,并随之涵养起一个蔬菜交易市场。

后来,王伯祥在自发形成的蔬菜市场上,又专门规划建立起一个大型批发市场,打击投机倒把,保证市场交易安全,一步步打响寿光蔬菜品牌。那时天南海北的人都来买菜,几十辆上百辆车只要来到寿光就能保证全部装满。有规模才有效益,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王伯祥说,寿光之所以能发展大棚,还是农民们敏锐地嗅到了市场的气息,最后才尝到了市场的甜头。

确定三个目标,将盐碱地变成好地

在当时,眼看寿南变成白茫茫一片蔬菜大棚,而如何开发当时还是一片盐碱地的寿北,仍是王伯祥需要不断思考的难题,经过调研,他给寿北开发确定了三件大事:挑沟抬田、渔业养殖、建晒盐厂。

寿北靠海,一片盐碱地根本不长庄稼,但寿光不能发展半个,不能把寿北落下。于是,王伯祥带着30万寿北百姓日夜苦战,在盐碱地挖上沟,一下雨,碱水流向沟里冲进海里,把碱就压下去了,地变成好地,王伯祥感慨地说:“当时的60万亩地,是当地的百姓一锨一锨挖出来的。”

正因为寿北开发三件大事的目标明确,百姓都愿意搞。王伯祥说,过去有些工程百姓不积极,为什么?就是因为效益不行,寿北治盐碱地,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亲身体会到的实惠,仅用两三年的时间,就把120万亩地全部开发起来了。一直到现在,寿北的很多村支书、老百姓都记着,都说幸亏通过开发把原先白茫茫一片的碱地变成现在的好地,不光能种棉花,还能养殖,现在甚至比南边还要富,要是没有当时的寿北开发,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回想起当年岁月,王伯祥仍然激动不已。“正因为改革,寿光的农业才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寿光富在蔬菜上,富在了市场上,都是那时打下的好基础,不然不会发展这么好。就是那时把基础打好了,以后百姓自觉自愿地走了蔬菜这个道路了,我只是给寿光打了个底子。”

“我这人开会不多,但是干得多”

到寿光任县委书记,王伯祥最大的理想就是为老百姓干点事,领着寿光百姓大干,让寿光人人受益。这些年,寿光的农民确实从蔬菜种植中获益颇丰。他到农村里去,大伙儿都把他围起来说,亏了你,要不然还没富,这30年来,只要种大棚,哪户没钱?

农民们种蔬菜挣了钱,这个本就厚实了,再去做买卖或者做企业,手里的钱就更多了。只要能干,没有不挣钱的。王伯祥就认这个“死理儿”:认准的事,就下决心干到底!

在王伯祥眼中,这个奖项也不是干一年两年就得来的,而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见证。带着一百万寿光群众,干了一些工作,面对这么高的荣誉他很感激,他说,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只要去寿光的农村转转,当地农民一听说他去了,很多人将他围起来问这问那,问寒问暖,有些农民握着他的手就掉泪。

“光说好话不行,我这个人开会不多,讲话不多,干得多,干就行。”在他任寿光县委书记的五年半时间里,也有不少曲折,但是,大家都一条心地向前干,有不断的改革就有不断前进。在王伯祥眼中,这是前进的40年,寿光人的思想在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才带来了行动上的自觉。在寿光这片土地上,一百多万寿光人民书写了改革这篇大文章,寿光也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县发展到全国百强县。

大棚种植技术主动向外推广

寿光的农民通过种大棚富起来了,好多地方就都来学大棚技术,这个技术传不传?那时也有过争议,有些百姓和个别干部说,这个技术得保密,这个技术让别人学会就抢了我们的饭碗。

王伯祥说,这个“秘密”想保也保不住,大棚不是针线,不能在家里藏着掖着,早晚得传出去,不如主动向外推,全国富起来、好起来,咱们也会跟着好,咱们大胆向外推,咱们的大棚也塌不下去。他们对于大棚种植技术不但不保密,而且只要有人请,他们就派出技术员去,一去就十几个人,技术很快传到了新疆、青海、西藏甚至国外。

现在,退休后的王伯祥仍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他还在思考着县委书记对一个县发展的作用,他建议国家要采取一些措施专门培养县委书记,有适合的苗子就培养一批,他说,县委书记好了,一个省就好,一个省好了,国家就好。

王伯祥说,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是大多数人富起来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民今天的日子。农民不光有饭吃,还有钱花,这个变化为什么较早地在寿光实现了?那是因为寿光人民主动地自己找路子。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不是让别人给你找路子,而是要自己找自己适合的路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