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作者:讀史論天下

曆史上曾有這麼一段時間,被稱為“香料時代”,那時無論從社會生活還是經濟生活角度來看,香料在歐洲社會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這麼一句名言“無論香料的到達如何迅速、頻繁,也沒有缺乏買主的風險”。

這似乎在今天有些不可想象——香料竟能成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人的命運皆與它們密不可分。

畢竟放在如今,胡椒粉、桂皮是再普通不過的調味品,我們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随意購買。

香料雖然已經不能與當初同日而語,但對于香料與14一16世紀的西歐社會生活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從學術角度來說,這為大家對于歐洲中世紀晚期的社會生活提供了一種新的看待視角。

從現實層面看,14一16世紀香料與西歐社會生活的關系折射了當時逐漸變化的東西方關系,即西方不斷成長、擴張,最終勝過并控制東方,這對大家了解那時甚至此時的東西方關系亦有一定參考價值。

同時,香料作為西歐社會的奢侈品的曆史對當代中國不斷升溫的奢侈品消費有一定啟發意義。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如今廉價的香料在歐洲卻是價值極高的“奢侈品”

中世紀晚期,歐洲人的思想陷于現實和夢幻、禁欲與放縱之間的張力之中。

是以時人傾向于用具體的物質表達一切抽象思想,作為一種經長途貿易而來的舶來品,香料在西歐社會生活中承載的精神意義尤其豐富。

西歐人的香料觀念很好地展現了他們對宗教、社會、人性乃至世界的看法,其産生于古希臘時期,它與香料貿易和香料消費互為因果,彼此促進。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包括看似沖突卻又相輔相成的幾個方面。

一方面,在歐洲文化傳統中,香料被神秘化了:

在塵世,貴重的香料是西歐貴族擁有的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成為一種炫耀富貴的手段。

在精神領域,香料與基督教信仰和伊甸園有密切關系,因而是神聖而高貴的。

香料來自神秘的東方,其生長之地總是毒蛇、怪獸叢生,貴重的香料是不易得到的。

但另一方面,香料自古以來就帶有很強的情欲、貪欲色彩:

随着香料消費向更廣的社會階層擴散,中産階級成為消費大戶,香料引起了教俗兩界人士的大力批判,成為欲望、貪婪、浮華的象征。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歐洲中世紀“貴族與平民”

(一)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香料與貴族

1.貴族的象征

需求與價格成反比是一個基本經濟規律:東西越貴,越能展示消費者的富有和地位。

一個人有能力輕松消費其他人朝思暮想的寶物,即使以今人的生活和價值标準來看,這也并不陌生。追求時尚而昂貴的物品是永恒不變的社會現象,隻不過除了金銀、珠寶等永恒的奢侈品之外,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化認同的奢侈品是不同的。

在16世紀以前,甚至17世紀還仍有餘音,歐洲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對胡椒和香辛佐料,如肉桂、丁香、生姜等等嗜之若狂。整個社會都追求香料,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的身份和地位。

這是遠端貿易和特定的曆史環境所決定的,香料具有貴重、稀缺、珍奇、神秘性等特征,是社會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是貴族自我炫耀的手段。

香料的“顯貴”符号功能充分展現在它在中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用途上,包括飲食、醫藥、宗教生活等方面。

上層社會的宴會是展現香料的貴族性質的最典型的場合。宴會在一定程度上是公開的社會行為,帶有儀式性和社會意義。

而在醫藥領域,能夠使用香料進行保健和醫療的也多為貴族或富人,貧民隻能使用本地的藥草。

國王或皇帝的加晃禮是“君權神授”的标志,這一儀式往往伴随着燃燒香、月脂、塗聖油等活動;即使在去世後,國王和貴族也要在葬禮上最後展示他們的社會地位,因而多伴以香料入葬。

此外,香料也像其他貴重物品一樣被人們收藏。在當時的貴族和富裕市民家庭中,通常有一個專門的香料櫃。

聖伊西多爾:“愛奧尼亞海的波濤傳送着阿拉伯聖壇和印度河散發的馨香,肉桂、沒藥、印度葉和桂皮,香脂、熏香、菖蒲和安納托利亞的番紅花,那是君王顯貴、富者豪宅香料櫃中的儲物。

但是,炫富的終極表現、是誇口、消費或收藏,而是丢棄。

如果債主願意免除債務人的欠款,用香料之火燒掉借據是一種風氣,也是一種炫富的手段。15世紀初,倫敦市長為了讨好其債務人英王亨利五世,在用肉桂和丁香點燃的火上燒掉了國王的欠條。

1530年,查理五世到奧格斯堡看望其債主雅各布福格爾,這位銀行家在用肉桂點燃的爐火中燒掉了皇帝的借據,而燒掉借據所用的肉桂的價格比債務的數額還高。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香料櫃

2.中世紀晚期的香料消費與禁奢令

每個社會的食物都是等級化的。在中世紀西歐,鮮肉、白面包和香料隻有貴族才能享用,農民則隻能吃燕麥粥、黑面包、豌豆、乳酪、啤酒、香腸或任何通過腌、熏、幹燥制成的肉食。

對農民而言,東方的香料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他們食用更多的是本地出産的百裡香、風輪菜、茴香、大蒜、完荽、孜然序、茴序等,還有鹽,有的甚至連鹽也吃不上。

但到15世紀後,當時不太富裕的人也消耗許多香料,這從分發給皇家和貴族的家仆的物品種類和數量可以看出來。

如據宮廷賬簿記載,15世紀早期,法國阿爾卑斯山地區多菲内的統治者哈姆伯特二世的家仆每年消耗4磅香料,而當今法國成年人年均消耗胡椒僅幾盎司,消費其他香料的數量更少。

在英國,即使很小的城鎮也有香料出售給農村顧客。胡椒是最受普通人歡迎、最便宜的香料,

随着胡椒價格的下降,貴族開始對其失去興趣,它幾乎不再是社會上層嗜好之物。貴族轉而追求進階香料。法國宮廷詩人厄斯塔什德尚抱怨說

“鄉村的小酒館裡隻有讨厭的、以黑胡椒調味的大白菜和韭菜可吃。”

飲食口味與社會階層相比對,這恰恰說明了貴族追求的是能彰顯其地位的奢侈品。但是,胡椒的命運隻是香料中的一種特殊情況,隻要其他進階香料沒有淪落為農民的飲食,香料的吸引力就不會減弱,它作為上等生活的顯耀的伴随物的寓意就不會褪色。

香料是這一時期各國頒布的《反奢侈法》限制消費的商品之一,這充分證明了它依然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反奢侈法》的目的是反對惡性競争,企圖避免由于過度消費奢侈品而引發的道德腐敗,但更重要的是維護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既有的界線,借以保持統治階層的特權地位。

這從反面印證了奢侈品的一種作用:展現并維持社會地位。是以,禁奢令可以解讀為統治階層企圖壟斷包括香料在内的奢侈品的消費。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最先被貴族抛棄的香料:黑胡椒

(二)、神聖的香氣一香料與基督教信仰

香料不僅代表着塵世的财富和地位,還與基督教信仰有密切關系,具有非常神聖的意義。

《聖經》記載,上帝把伊甸園安置在了東方,黃金與香料之地如俄斐、哈菲拉、示巴也都位于東方,這成為西歐人将香料與伊甸園及神秘的東方聯系在一起的重要文化基礎。

基督教認為香料是神聖的,有幾種表現形式:在教堂和宗教儀式中使用熏香、油膏;認為所有的神、聖徒和聖物都帶有香氣;認為天堂充滿香料的芳香氣息,伊甸園是塵世的香料的真正來源。

1.基督教文獻中的天堂

在基督教文獻中,香料超越了塵世和天堂的界限,香氣彌漫的天堂一直是中世紀盛行的寫作素材。基督教作家對《聖經》關于香料的記載做了許多演繹。

到4世紀,基督教作家筆下的天堂已充滿了香料氣息。

基督教文法學家馬裡烏斯确信肉桂的産地是伊甸園。

同時期的一位地理學家宣稱,天堂裡住着一個名為卡馬瑞尼斯的種族,他們以天上落下的面包為生,并以蜂蜜和胡椒調味。

叙利亞人聖厄弗冷認為,伊甸園的樹木滴着神奇的香膏,可提供人類所需的一切營養物質,亞當以此為食,因而無需食用世俗的食物。

羅馬基督教詩人普魯登修斯,将伊甸園描繪為一個充滿香脂、甘松油膏和肉桂的地方。

15世紀的英國人彼得伊德雷所見到的天堂有“各種各樣的水果和多種香料”。那些一生善良有德的人理應在天堂裡得到上帝的永恒賜福,并享用天堂的香料。

總之,沒有一位中世紀作家可以想像沒有香料氣息的天堂。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人們相信香料來自于伊甸園

2.塵世的香料來自伊甸園

不僅如此,中世紀的基督徒還認為塵世的香料來自伊甸園。有一種香料名為“天堂的谷物”,便是這種觀點的反映。有些著述認為沉香木來自伊甸園附近的一塊沙漠地帶,但更為流行的說法是香料來自發源于伊甸園的河流。

《創世紀》中講到有四條河發源于伊甸園之泉,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菲森河和捷恩河。

捷恩河被認為是尼羅河,菲森河即印度河或恒河。

因為現實中的東方香料是通過尼羅河到達開羅的,法國貴族讓德喬伊維爾提出了香料是經尼羅河漂流而來的觀點。他在路易四世的傳記中記載:

天堂裡被風吹落的樹枝落到尼羅河裡,順水漂到埃及,人們傍晚在河中撒網,早上就會發現網中有生姜、大黃、沉香木和肉桂,商人将其拿去銷售。

這一觀點使東方香料與伊甸園的關系比之前更加密切了。按照喬伊維爾的邏輯,隻要找到尼羅河的源頭,就找到了香料的來源和塵世中的伊甸園。

這一觀念流傳了很久,因為當時無人能夠證僞。是以在中世紀基督徒的宗教解釋中,香料來自天堂,天堂充滿着芳香,而香料與芳香在塵世中也可真實地感受到。香料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西歐基督徒了解天堂的一條直覺途徑。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人們相信隻要順着尼羅河就能到達伊甸園

(三)、富饒與神秘之地——香料與歐洲人的東方想象

1.香料與怪異并生

自古典時代以來,歐洲人一直認為廣義上的東方即“印度”充滿神秘。直到14世紀,歐洲人對印度的認識還很模糊。在歐洲人的觀念中,印度不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一個模糊的、變動不居的概念,是地中海以東和東南所有未發現的土地的總稱,是“東方”的代稱。

普林尼的記載和有關亞曆山大東征的傳說是中世紀關于東方奇迹的想象的基礎。在普林尼的記載中:7世紀,塞維利亞的伊西多爾有關胡椒的觀點是經典事例。

伊西多爾認為,胡椒樹長在印度和高加索山一側,其植株由毒蛇守護,收獲者放火燒林中的草叢時趕走了毒蛇,這才使胡椒帶上了特有的黑色皺皮。

此外在記載中,但丁的老師布魯内托拉蒂尼說印度盛産金銀,但也有許多半人半獸的怪物。

那時在歐洲人眼中,香料就生長于這樣的世界中。奇異事物與香料密切聯系在一起,當哥倫布遠航時,他認為找到野蠻人也就找到了香料。

這類說法反複出現,魅力常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為将香料神化的做法。

普林尼在記載中早己指出,關于東方奇貨的傳說不過是為了擡高其價格,是以,阿拉伯商人故意隐瞞真相,西歐商人也願意相信這些傳說。

因為正是奇特和難以獲得性擡高了香料的價格,進而彰顯了香料擁有者的地位,使人們感覺到了香料在現實中的不同尋常。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但丁的老師傳遞出一個觀念:“東方”有許多半人半獸的怪物

(四)、奢侈與堕落的象征一香料消費引發的争議

令人感到沖突的是,基督教一方面認為香料是神聖的,贊美聖徒之芳香,另一方面卻反對塵世的活人享用香料。這源于中世紀基督教思想中将現世與來世、天堂與塵世截然分開的對立觀念。

香料是神聖的,但隻能用于聖地和聖物,耶穌伴以香料入葬是合乎情理的;教堂焚燒香脂也是正确的,盡管花費不菲。但是,将香料用于世俗的肉身将是莫大的罪孽。是以,西歐社會特别是貴族對香料的狂熱追求引起了一些人士尤其是教會的反對。

1.修士:香料引發饕餮和情欲,與靈魂得救相違背

西歐社會湧動的第一股反對香料消費的浪潮來自神職界,修道院規定修士不得食用香料,但一些特殊場合如生病例外,因為香料是有效的藥物。是以,有的修士為一飽口福而裝病。

12世紀,布盧瓦的彼得牧師曾如此譏諷修士:

他們吃膩了魚和青菜,就裝病吃藥糖劑,沙司裡面還一定會放肉桂、丁香和肉豆蔻。

正因為如此,宗教界一直有些人士大力反對神職人員消費香料。在他們看來,香料不僅會使人貪食,還會引發驕傲、貪婪、淫邪、嫉妒、懶惰等罪孽,貪食香料帶來的短暫快樂與獲得靈魂永生必需的正義性和節儉意識是相違背的。

12世紀,西多會與克呂尼修道院之間爆發了關于理想修道方式的争論。

香料涉及食物、奢侈、節檢、貧困、節制等重要問題,是基督教相關辯論中道德的試金石,是不虔誠、不忠誠的修士的标志。

克呂尼修道院擁有顯赫的财富和地位,飲食講究,上司了歐洲的廚藝發展。但西多會規定修道院不得使用胡椒之類的香料,隻能使用本地生長的普通香草。對西多會清苦的生活而言,面包、白菜、豌豆和小扁豆最好的調料就是食鹽和饑餓。

但這争論并未取得實質性的結果,這裡存在一個永恒的悖論:

禁止某種東西隻能擡高其價值,煽起其更大的吸引力,因為人的天性總是去追求那些被禁止的東西。教會對香料的抵制反而增加了其吸引力。

是以,争論雖然一直都存在,但相伴随着——隻想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考慮其靈魂救贖職責的修士也不斷發展,甚至已成為文學中的一種人物類型。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修士為了香料也不再“聖潔”

2.俗人:香料造成道德敗壞,奢侈、浮華、傲慢

世俗的香料消費者不受宗教戒律的束縛,但即使如此,不斷增長的香料消費還是引起了道德家的诟病。香料遭到一些人士反對的主要原因是它所引起的奢侈浮華和道德上的腐化堕落,而香料來自東方這一事實更使反對之聲甚嚣塵上。

在歐洲人看來,東方的文化特質中含有富裕、精緻、高雅等值得自身豔羨和追求的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奢侈、堕落、淫蕩的色彩。宗教改革時期的德國諷刺作家烏爾裡希·馮·霍頓認為:

香料是導緻當時社會道德滑坡的罪魁禍首之一。在過去的“黃金時代”,調味品都是本國出産優良、“誠實”的藥草;而現在,人們都沉迷于外來的奢侈品——香料。

香料常被視為貪欲的象征,因為消費香料帶來的幾分鐘的享受與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成比例。為了享受,貴族家庭的廚師要指揮許多仆人從事不同工作。衆多的财力、人力、物力被耗費于一小部分人的短暫享受而非永恒價值,在這一點上,香料比寶石、黃金更典型,因為後者被認為具有永恒的财富代表功能和收藏價值。

香料激發了人的欲望,與堕落、受賄緊密相連。

14世紀的文獻資料記載,一位托缽僧因向“女人和妓女”出售香料而獲利巨大,他甚至還毫無顧忌地與一個女人私通生子。多明我會和奧古斯丁會的修士曾挨戶上門索取香料。在婚喪儀式等場合,當事人必須為做彌撒的牧師準備香料以酬謝,因為教士“沒有香料是不會白費口舌的”。

14世紀至18世紀末,以香料疏通司法程式在法國蔚然成風,“付香料”成為“勝訴”的代名詞,莫裡哀和拉辛都曾譏諷過這種腐敗。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莫裡哀就曾譏諷以香料疏通司法程式的風氣

3.香料引起金銀外流,造成國家貧困

香料貿易的支付手段問題一直是困擾西方人的一個難題——歐洲本來就缺少良币,而香料貿易一般必須支付現金,更加劇了“金銀荒”,這種情況在中世紀後期尤為嚴重。

費爾南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從年到年,黃金持續不斷地從西北歐流向意大利,流向利凡特,流向印度···14一15世紀與利凡特的貿易從西歐吸走的黃金數量空前。”

新航路開辟前,歐洲每年約消費10000公擔胡椒和10000公擔其他香料,要用65000公斤白銀換取(約可購買30萬噸黑麥,養活150萬人)。

是以,自普林尼以來,香料貿易曆來為重商主義者所譴責,他們認為香料不僅關乎個人道德,還引起金銀外流,造成國庫虧空,卻使别國變得富足。

當然無論教、俗兩界批評家的反對有多麼激烈,事實證明,從道德角度出發進行的抨擊和勸告并未起到多大作用,香料依然在歐洲流行,而且消費數量不斷增加,消費群體斷擴大。

(五)、小結

綜上所述,在歐洲人的觀念中,香料既是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高貴、神聖和神秘的,又被一些人視為奢侈和堕落的象征,引起了激烈反對。到新航路幵辟前,香料的古老的神秘色彩依然存在,但已逐漸淡化,在人們的觀念中,東方财富遍地的觀念占據了上風。香料慢慢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令人們趨之若狂,耗費了歐洲的大量财富,但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巨大利潤。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10000斤胡椒與10000斤其他香料要用65000公斤白銀換取

在古代羅馬,香料除用于醫藥領域和宗教生活外,還幵始大量用于飲食。羅馬人并非最早開始食用胡椒的歐洲人,但卻是最早習慣性地食用胡椒的民族。與印度的直接貿易使羅馬帝國的胡椒價格較以前大為降低,即使普通士兵也能消費得起。

公元1世紀的羅馬美食家阿皮希烏斯是第一位将香料看作現代意義上的調味品的人。其著作《烹調書》列出了個468食譜,其中僅胡椒就出現了349次,廣泛用于烹制各種蔬菜、魚、肉食、酒和甜品。中世紀歐洲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香料被用于飲食、醫藥、宗教儀式等領域,還成為社交禮品和支付手段,并在上流社會的宴會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飲食

頻繁而大量地使用香料是當時的飲食風尚,也是中世紀飲食與當代西方飲食最重要的差別。香料在中世紀的飲食中無處不在:在13—15世紀歐洲的烹任類書籍中,75%的食譜都需用香料,當時的廚師發明了數百種使用香料的方法,幾乎沒有什麼食物不加香料。

在節日期間和各種宴會上,香料的用量比平時更多。因為客人盤中的胡椒越辛辣,說明主人的招待越隆重。從一些貴族家庭的賬簿來看,香料簡直不是用來調味,而是一種食之成瘾的東西。如此多的香料是如何被消耗完的呢?

1.烹制肉食

西歐中世紀社會崇尚食用珍禽異獸和肉類。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西歐是高度肉食性的,英格蘭人特别熱衷于吃肉。上流社會飲食的主流:鶴鶴被認為是最适合貴族吃的鳥類,會使人更加聰慧。其次是家禽中的殭屍電腦,牛肉和豬肉勉強可以接受,但貴族排斥腌豬肉。

“差不多每樣肉、魚和蔬菜都要加上香料,每頓飯從頭至尾都離不開香料。除了物質上的必需之外,還有一個顯而易見旳原因是從使用香料本身得到的愉悅之感”

15世紀,約翰·羅素的《營養學》中講到,用香料調味的肉食包括天鵝、孔雀、牛、鶴、野雞、鹧聘、杓鹬、畫眉、麻雀、鳥鶴、大灣、蒼鹭、海狸、海豹、康吉鳗、梭魚、鲭、長身賴魚、牙鳕、斜齒鳊、鳕魚、鲸魚、鲦魚等。

《巴黎持家書》介紹了一種烤豬肉的方法:先把處理好的生豬放入水中蒸煮,然後将大量番紅花、生姜及一些煮熟的蛋黃、栗子、奶酪和部分豬肉搗碎,作為填料塞入豬腹,将其放到烤架上供烤。吃這種烤豬肉時最好用黃胡椒沙司或路輪舊佐餐。

時人認為香料可平衡肉食的寒涼性質,且吃肉太多會給消化增加負擔,應該食用香料來刺激胃部活動。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香料是烹饪肉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制作沙司、濃湯、肉凍

香料最重要的用途是制作各式各樣的沙司,這也許是西歐中世紀飲食中最具特色的東西。

根據季節變化和個人口味,沙司可分為需要蒸煮的和不需蒸煮的兩大類。大部分沙司要經過蒸煮,它們往往以一種香料為主,在此基礎上添加别的食材,并可依個人愛好調整,花樣繁多。其中,曆史最悠久也最受歡迎的是黑胡椒沙司。

與沙司類似的一種食品是濃肉湯。不過,《巴黎持家書》指出,做沙司和肉凍時應早一些放香料,而做濃湯時則應最後再放香料。做濃湯時,研磨好的香料不必過濾,應使之形成糊狀物。如做雞肉湯,先烹調殭屍電腦,然後将雞的肝髒與杏仁一起研磨,并放入油脂中蒸煮,最後放生姜、肉桂、丁香、良姜、長胡椒、“天堂的谷物”和醋。依此方法還可做其他類似的肉湯。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奶油沙司

3.制作香料甜點、調酒

香料的作用并不隻限于主餐,它還被廣泛用于各種香料甜點。其中有一種甜點非常經典,是用糖或蜂蜜調制的幹果或水果,如無花果、肉豆蔻等,而當時對水果進行保鮮幾乎唯一的方法就是将其放到糖裝裡蒸煮并加上大量的香料。今天的果脯和果凍可說是這種習俗的直接傳承。用生姜和其他香料做成的姜餅也流傳至今。

其次在中世紀歐洲,在酒中加香料和糖的做法非常流行。當時的葡萄酒如果不佐以他物而直接喝會非常苦。再有,酒桶的密封性不好,酒很容易變質,幵封後若盡快喝完也很容易變酸;而窖藏時間過短的酒會很酸、濕,口感不好。

而香料恰恰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消除未釀熟的酒的苦濕味,減輕“變質”酒的腐味,改善葡萄酒的口感,使酸得不好的酒易于被接受。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香料還會用來調酒

(二)保健和醫用

如果不了解香料的藥用價值,就無法了解歐洲人為何熱衷于食用香料。在中世紀,由于教會嚴禁基督徒進行屍體解剖,醫師無法擷取關于人體的資訊,也無法對疾病或人體進行實驗或第一手的觀察。是以,體液理論成為醫學聖經,食物就是醫藥,烹調術就是營養學,烹任知識更像是一門醫藥科學而不是一種藝術。

1.體液理論與香料的保健作用

體液理論認為,人的健康由四種體液決定的: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

體液與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地、水、火和風相聯系,這四種物質又與世間萬物最基本的性質——溫暖和濕潤的程度相關。是以,體液也具有了這些性質:血液溫暖而濕潤,與風相關;黃膽汁暖而幹,與火相聯系;黏液冷而濕,類似于水;黑膽汁冷而幹,與土相聯系。

按照這一理論,防治疾病的關鍵是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所有藥物的作用隻是恢複人體的體液平衡,進而實作康複。14世紀,米蘭醫生馬伊諾·德·馬伊内裡認為香料沙司可調整性質“不平衡”的食物,這一理論在中世紀的歐洲普遍傳開,受到重視。

此外,香料也被用作抗毒劑和煉丹藥。古代的統治者總是擔心被人下毒,人們普遍認為毒藥是通過使機體冷至極點而緻死,是以,性熱的香料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抗毒劑。

直到近代早期,關于藥草和植物的文獻仍對香料的抗毒作用深信不疑。例如,有人認為産生于鹿胃的牛黃石是有效的抗毒劑,因為鹿吃蛇,而鹿仍健在,這證明了牛黃石的解毒功能。

不僅如此,古代的統治者都希望自己延年益壽,長生不老,而煉丹藥的主要成分就是各種香料。維蘭諾瓦的阿爾諾便曾用葡萄幹、甘草、鹿糖、梓檬、肉桂、丁香、肉豆蓮、高良姜、八角茴香和印度堅果等制作煉丹藥。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香料還被廣泛用來煉丹

2.預防疾病和瘟疫

氣味、氣息在中世紀醫學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無法解釋疾病特别是瘟疫爆發的原因,醫生隻能借助于腐朽的氣味。但丁寫道,“瘟疫在愛琴海上肆虐,空氣中充滿着腐氣”。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用丁香、胡椒和桂皮防治瘟疫。諾森伯蘭學者阿爾昆認為,用香料防治瘟疫就像用教父的著述抵制異端邪說一樣有效。

而且,時人認為,香料熱而幹的性質有助于通過皮膚排出緻病的有害物質,人們常常通過增加衣物或食用香料、酒精等達到排汗目的。

不過,能夠使用香料預防瘟疫的多為貴族和富人。當瘟疫肆虐時,他們以美麗的金銀香盒和昂貴的香料預防瘟疫,并适時的展示其社會地位。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香料被認為還能預防瘟疫

(三)經濟和社交活動

1.經濟支付手段

8世紀前後,香料在西歐開始成為一種商業交易的支付手段,用來交稅、交租、還債、發放薪俸等。中世紀的西歐人往往以胡椒或或其他香料代替貨币使用,因為長期以來信得過的貨币總是不夠用,而且各地區間缺少一種标準的流通貨币,而香料和黃金一樣貴重且價值穩定,有一種普遍被接受的優越性,可起到一種通行貨币的作用。

例如英國,封建時代的耕地稅是以胡椒來繳納的。遲至1937年,英王對勞塞斯頓市長征收的地租仍是100先令和1磅胡椒。以胡椒作為象征性租金的傳統在英國一直流傳至今。

2.貴重禮品

奢侈品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國家之間的聯盟或附屬關系的确立,或在戰争中起重要作用。是以,它們對資源流通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糧食等大宗貨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奢侈品也是必需品。

香料在西歐中世紀社會中發揮的作用是對這一論斷的最好途釋。由于香料價值高,“在中世紀生活中,香料最适宜的用途是作為正式往來和外交交往中的禮物”,成為統治者建立和維持上層社會之間聯系和團結的工具。公元5世紀,羅馬使臣就已經常常利用香料疏通與蠻族的關系。

例如12世紀初,威尼斯商人每年要向亨利五世獻上50磅胡椒作為禮品。13世紀,羅馬的猶太人以胡椒和桂皮作為賀禮,慶祝新教皇的就職。

此外在中世紀西歐,契約關系和人身依附關系普遍存在,是以,以香料等貴重禮品實作締約、結盟、密切雙方關系等目的的做法在普通群眾中也很盛行。

14—16世紀的“香奈兒”:香料在歐洲社會的“貴族生活”一、16世紀前西歐社會的香料觀念二、14一16世紀西歐社會生活中的香料三、總結

香料在宴會中占據着巨大的作用

香料是中世紀的奢侈品,無論從經濟生活還是社會生活角度看,其作用都不可小觑。

香料是利潤豐厚的商品,也是調味品、保健品、藥物、防腐劑和熏香,還是貨币、貴重禮品和收藏品。它為商人帶來了高額利潤,為貴族和富人的生活增添了美食、健康和情趣,為宗教生活增添了神聖氣氛,更因價格昂貴而成為經濟支付手段,進而成為區分社會階層的有效工具,成為統治階層施惠恩澤、籠絡人心,在政治活動中建立和增強聯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特殊的社會環境催生了西歐社會獨特的香料觀念:

香料是貴重的,象征着财富和地位,是上等生活的同義語;

香料是神聖的,不僅廣泛應用于宗教生活,也與基督徒心目中的伊匈園密切相連;

香料是神秘的,因為它來自遙遠且未知的東方,那是靠近伊甸園的富庶之地。

但是,香料也具有與生俱來的情欲和食欲色彩,愈演愈烈的香料消費遭到了教會的激烈批判,被看作奢侈和堕落的象征。總之,香料被大部分人舉入雲端,也被一部分人貶若泥土,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它已升華為西歐社會特有的文化符号。

當然,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新航路的開辟破壞了使香料成為奢侈品的社會環境,導緻香料失去了其高貴地位。

在16世紀,傳統的利凡特貿易和葡萄牙的香料貿易此消彼長,互相競争;之後,荷蘭、英國等國家也加入香料貿易的行列。西歐擷取香料的方式從單一管道發展為多元管道,從間接貿易變為直接貿易,香料輸入量增,價格不斷下降,那時便逐漸成為大衆消費品了。

注:本文所用圖檔,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每天都會為大家奉上精彩深度的曆史文章,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