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沒有想到,三峽大壩不遠處就是屈原故裡秭歸。
由于大壩的緣由,這片水域格外清闊,就像一汪碧湖,碧湖兩岸全是公園般的景緻。上邊一條雲帶,中間一條林帶,下邊一條水帶,左岸的秭歸新城,白色的建築層層疊疊,完全一派峽江風韻。秭歸老城原來較低,已經淹沒在了水底,整座縣城後建于此。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屈原祠,早于唐代的屈原祠,因三峽工程進行了搬遷複建,現在屈原祠高聳于鳳凰山上,仍保持原有的傳統工藝與民間特色。一層層攀援而上,清一色的石木結構頗感端肅,青白與暗紅的色調,突出了凜然氛圍。
車子經過大壩,從保護壩上過來就到了秭歸。秭歸守着中國第一大河,該着是一位偉大詩人的故裡。在秭歸行走,有一種新奇也有一種激動。街道兩邊的老屋,依然是石頭、青磚、木頭和瓦的藝術組合,越往深處,越能感受到那些人物走獸的雕刻反映出來的峽江曆史。無論是樓堂館所,還是店鋪招牌,到處都有與屈原相關的符号。随便問一個人,都會感到他們作為屈原老家人的自豪,而且都能講出屈原的故事甚至念出屈原的詩句。
皓皓日月,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顔如丹青;進不隐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尤其他所留下的一首首詩篇,可稱曠世珍品。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創始者、《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蘇轼對他也是感佩之至:“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多少年來,文人騷客無不以《離騷》為文學高峰,孜孜以學。魯迅如此評價: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于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離騷》實可謂情思馥郁,氣勢奔放,以鮮明的個性光輝,表達了屈原的理想與痛苦,追尋與熱情,熔鑄了屈原的整個生命。
二
屈原不願與世同流合污,将自身歸隐于水。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深深地懷念他。現在他就站在鳳凰山頂,東望一江春水。楚人尚鳳,不斷見到鳳鳥的圖案,當地房屋建築上,也都有鳳凰雕塑。屈原氣節高拔,品格超群,“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讓屈原祠高居鳳凰山,也是衆望。
這裡的人說,屈原投江之後,江邊洗衣的姐姐聽到了水中有叫“子歸,子歸……”姐姐回去訴說,便有了劃船投食以祭的行為。《屈氏宗譜》中說屈原的妻子鄧夫人,每年五月初五這天,都要向汨羅江中抛投食物。屈原的墓冢,一處在汨羅,一處在秭歸。
在遷移鏡頭中,我看到一幅船民扛着龍頭的照片。那不是普通的船上裝飾,是龍舟的标志。秭歸人不舍古老的傳統,他們将劃了多少代的龍舟帶到了新址。我在一座座祠堂,找到了那些祖輩相傳的寶物,寶物上描金塗銀,系着紅布帶子。在秭歸,龍舟顯得十分重要。屈原祠前,人們懷念他們的先人,每年都舉辦劃龍舟活動,鼓聲與口号的每一聲震響,都像是“子歸,子歸”的呼喚。“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明代詩人邊貢在《午日觀競渡》中描寫的,便是賽龍舟的情景。
峽江人為了紀念屈原,留下了多種習俗,一位老者說,在五月初五,會在屈原廟設祭壇,拜祭屈原,并以竹筒貯米投水,呼喚屈子魂歸。還有騷壇詩會,自明代起,就由讀過私塾的自發組織,吟誦楚辭或詩詞唱和。那個時候,家家都挂艾蒿菖蒲、紮香袋、吃粽子、喝雄黃酒。我知道,隋唐一統後,端午節紀念屈原已經不限于荊楚地區,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風俗。“粽包分兩髻,艾束着危冠。”是陸遊描寫的宋代江南端午的情景。端午節,不僅是一種紀念,還是一種寄托,一種呼喚,一種向往,一種信念,它使人驅災辟邪,使人團結奮進,使人樂觀向上。
端午節快到了,有人已經在準備葦葉,有人在采集艾草,有人給龍舟再刷一層桐油。能夠想象到,端午那天,會有怎樣的一種氣氛,怎樣的一種熱鬧。
三
站立鳳凰山望那重重疊疊的雲,重重疊疊的山,感覺這一片天地的渾厚與博大。到處是白色的山橘花,橘是秭歸特産,屈原在這裡親植的橘園叫頌橘坡,人們不會忘記他為橘寫下的不朽詩篇。還看到翠綠的竹,如叢叢張開的鳳尾。一種像荼的植物,當地人管它叫巴毛草。如火的草,筆一般塗寫着藍天。屈原是愛花草的,他善以美人香花喻君子,以惡木穢草諷小人。五月的秭歸,漫山遍野展現各式各樣的豔麗,江邊上,竟然還有簇簇綻放的櫻花。江水如此地親近,如此地清澈,根本想不到這是一片一百多米深的高峽平湖。燦然的陽光裡,各種花瓣在風中飄灑着,翻飛着,為秭歸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調。
從屈原祠出來,竟然看到一群國小生,站在平台上,列隊向這位神仙級的人物緻意。這裡的人說,經常會有一群群的人走來敬拜。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思想,屈原的純粹,屈原的詩性,屈原的追求,無不為人所景仰。那些孩子身穿青色的服裝,顯得整齊又鄭重。他們一同朗誦起了屈原的詩句,那詩句随着一群鳥躍上了鳳凰山頂。山頂上,似看到三峽的風流才子,仍然是“帶長铗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懷着山河的信仰,在雲間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