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今天小編帶大家讀一本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本書的作者是俄國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本書創作于19世紀70年代,作者深刻地反映這一時期俄國許多重要的社會面貌,當時正值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整個社會處于由古老、守舊的封建社會向新興的資本主義社會急劇轉變的特殊時期。

該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和沃倫斯基的愛情悲劇,吉蒂和列文的情節以及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本書的女主人公安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性。

一、丈夫的冷漠

安娜在她16歲時由姑媽撮合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卡列甯。卡列甯在政府部門擔任要職,醉心于功名,他生性古闆,毫無生活情趣,也不知愛情為何物,沒有任何激情。年輕、熱情、生氣勃勃的安娜與卡列甯結婚8年多,在死氣沉沉的無愛家庭裡備受壓抑,隻有兒子謝遼沙能給她快樂和慰藉。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貴族,氣質高雅,風度迷人,是彼得堡社交界一等一的美人兒,讓許多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就連列文第一次看到安娜後,都為之傾倒癡迷。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二、為了維持體面,丈夫執意不離婚

一天安娜去莫斯科幫助哥哥調節家庭沖突。在莫斯科火車站,安娜與年輕的軍官沃倫斯基相遇。兩人不自覺地同時注視了對方一眼,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沃倫斯基注意到了安娜身體上被壓抑的活力與難掩的熱情,并與安娜一見鐘情。而沃倫斯基的氣質和魅力也深深吸引了安娜,但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裡的光輝和内心的情感。當時,沃倫斯基正在追求安娜嫂子的妹妹吉蒂,安娜出現後,他便把吉蒂抛在腦後,緻使吉蒂大病一場。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安娜意識到和沃倫斯基産生了微妙的情感,為了避免這份情感蔓延,她決定提前回聖彼得堡,沒想到沃倫斯基竟然與她同車而行。回到聖彼得堡後,沃倫斯基對安娜窮追不舍,安娜難以拒絕沃倫斯基的如飓風般的愛意,最後安娜淪為了他的情人。但是安娜的丈夫卡列甯并不同意和安娜離婚,并用道德和宗教以及他們的兒子威脅安娜,讓她回歸家庭。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安娜與沃倫斯基的愛情急速升溫,上流社會舉行了一場齊聚名人的盛大馬會,作為騎手的沃倫斯基不小心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舉止失常,當衆驚叫痛哭,人們都知道了安娜與沃倫斯基的戀情。卡列甯要求安娜遵守婦道,維持現有家庭的體面,讓安娜斷絕與沃倫斯基的私情,堅決不同意和安娜離婚。安娜不顧反對,堅持和沃倫斯基在一起,安娜懷上了沃倫斯基的孩子。安娜告訴卡列甯她即将分娩,請求丈夫同意和她離婚,并把兒子阿遼沙給她撫養,卡列甯依然不同意。安娜給沃倫斯基生下了一個女兒,在生産時得了産褥熱幾乎死去。安娜病愈後,盡管決心在卡列甯身邊做個好妻子,但是無奈一看見丈夫卡列甯就發生一種生理的反感。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三、不被社會所接受

當時的俄國還處于封建社會,安娜婚内出軌仍是不被社會所容忍的。卡列甯不同意離婚,安娜就無法和沃倫斯基結婚。無奈安娜與沃倫斯基再次相見,彼此都難掩心中的赤焰,他們決定去歐洲旅行。不久安娜厭倦了異國生活,并且極其思念兒子,匆匆回國,但是卡列甯并不讓安娜見到兒子。上流社會的社交界,紛紛為安娜關上了大門,沒有人願意和安娜交往,也沒有人願意接待她。沃倫斯基勸安娜不要去社交,但安娜為了表示反抗,穿上了漂亮的綢緞衣服去看歌劇,遭到了一位婦人的侮辱,這使她内心極其痛苦不堪。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安娜再次向卡列甯提出離婚,遭到的還是拒絕。沃倫斯基的母親也并不看好安娜,怕安娜耽誤了兒子的前程。沃倫斯基決定帶安娜去鄉村生活。安娜怕失去沃倫斯基的愛情,像一張網把他束縛得很緊。沃倫斯基也漸漸難以忍受這樣孤獨、束縛的生活。同時,安娜對兒子思念不已,社會對她并不接受,這都使她痛苦絕望,她隻能緊緊握住沃倫斯基這一根救命稻草。

愛情不可能是生命的全部,沃倫斯基對安娜的愛意也逐漸減弱,安娜又和沃倫斯基吵了一架,沃倫斯基外出一整天,晚上安娜說頭疼,他也沒有去關心安娜,第二天又出門了。安娜回憶起自己和沃倫斯基初次相逢那天在火車站被火車軋死的人,痛苦不堪的安娜心中有了答案,最終她選擇了卧軌自殺。

《安娜·卡列尼娜》——一位值得同情的出軌的女人

造成她人生的悲劇是有多方面的,丈夫的冷漠,為了維持體面的虛僞,不和她離婚的報複;沃倫斯基為了安娜失去事業和家族支援後對安娜的冷落;還有社會對安娜的不接受;以及安娜對兒子的思念等。安娜是一位閃爍着光輝的女性,是一位勇敢追求愛情的反封建的女性,盡管是一位出軌的女人,我們并不覺得厭惡她,反而非常同情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