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了,大家都講究一個年味,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習慣,怎麼樣過年才有年味呢?
南京人過年可以沒有鹹魚臘肉、年糕餃子,單單不能沒有“什錦菜”。吃的是美食,得到的是濃濃的春節儀式感。
潘宏是綠柳居菜館的廚師長,制作素什錦已經幾十年了,“荠菜、木耳、金針菇、筍、口蘑、藕……”素什錦的配方,他不用想也能一樣不差的說出來。

△潘宏。紫金山記者 谷文俊 攝
十幾種配菜,各個都寓意好彩頭
随着菜籃子越來越豐富,南京人的素什錦配方也已經不僅局限于十種,山藥、豆皮、香菇……但潘宏依然堅守着老配方,因為他知道這裡有很多人的“年味”。
“荠菜、木耳、金針菇、筍、口蘑、黃豆芽、菠菜、香菇……這裡的每一種食材都有特别的寓意。”潘宏說:“荠菜意為聚财,胡蘿蔔意為紅紅火火,藕片中空,是以代表路路通,筍幹是節節高的意思,芹菜就是勤快,南京人叫豌豆頭讀作安豆,是以就是平安的意思。”
△年夜飯裡的南京味道——素什錦。紫金山記者 翟羽 制圖
素什錦吃的是好兆頭,南京人炒什錦菜也講究順序。“頭一鍋先炒黃豆芽,因為豆芽的形狀似如意,先炒豆芽,意味着‘萬事如意’。各種菜炒好之後,最後一鍋才輪到炒胡蘿蔔絲,寓意着新的一年‘滿堂紅,紅到底’。”
所有的菜一樣一樣的炒好後,紅黃白綠,五顔六色,分盛在一個個瓷碗裡,散發誘人的清香,光是看看,就足夠讓人流口水了。
△綠柳居素什錦。紫金山記者 谷文俊 攝
接下來的工序就簡單了,一個字:拌,還得是涼拌。潘宏把素什錦好吃的“秘密”告訴給了記者:一定要涼透了才可以拌。“把它們均勻地攪在起,沿着碗邊細細地淋上小磨麻油,這樣就大功告成了。假如再放一點腌生姜和醬黃瓜,味道會更好。”
這是春節期間最受歡迎的一道菜,是以量不能少,南京人盛什錦菜的瓦缽大得像是臉盆,堆尖兒的滿滿一盆。
這道頭牌菜起源于古代“五辛盤”
“除夕人家,以醬姜瓜、胡蘿蔔、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幹、百頁、面筋十色,細切成絲,以油炒之,謂之‘十景’。又有所謂安樂菜者,幹馬齒苋也。如意菜者,黃豆芽也。蓋取義吉祥爾。”這是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中對“素什錦”的描述。
過年吃素什錦的風俗有何而來,如今已很難考證了。紫金山新聞曾經報道過,據專家介紹,南京人過年前吃的素什錦,是由古代“五辛盤”演變而來。
所謂“五辛盤”是指五種辛辣生菜。據晉代周處所撰寫《風土記》記載:“正元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松柏頌,椒茶酒,五熏煉形。五辛者,是以發五髒氣也。”可見當時就有這一風俗。
什錦菜不光南京人愛吃,南京媳婦也愛吃。有這樣一個故事,《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就特别愛吃南京什錦菜。
林海音與六朝古都南京并無淵源,她原籍台灣,之是以鐘情南京素什錦,是與她的夫君,知名文學家夏承楹和家公夏仁虎密切相關。夏仁虎,家住城東複成橋畔,民國初年移居北京。
在北京時,他和兒女們經常在家制作家鄉的湖熟闆鴨和素什錦。受公公的影響, 林海音也愛上了南京素什錦。
“我還想為家人親手做一次素什錦”
潘宏,幾十年來如一日守護着南京人的年夜飯,但自家的年夜飯,他永遠是缺席的,也從未給家人做過素什錦。“往年除夕,我九十點下班,今年要加班,估計得十一點才能回家。”
綠柳居的年夜飯銷售非常火爆,10月份就已經銷售一空。為了讓更多人吃好年夜飯,除夕這天早上6:30就要從江甯東山的家中出發上班,一個小時的通勤時間,這是他的補覺時間。因為接下來迎接他的是,幾十桌年夜飯的烹饪。
綠柳居第一輪的年夜飯要趕在下午7:30前結束,第二輪年夜飯從晚8點到晚10點,“有些客人十點多走不了,我們隻有等。”潘宏說:“隻有等客人離開的這會兒工夫,才有時間顧及家人的年夜飯。”
不一會兒,潘宏的眼眶噙滿了淚花:“這幾十年,我家的年夜飯桌上隻有我父母、妻子和兒子,唯獨沒有我,他們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一直默默地支援着我事業。”
今天,潘宏已經收到停休的通知,“一直到初七,我們都不放假。”他說過,初八之後,機關會給他放一天的假,他想到時候會陪陪家人。“我還想為家人親手做一次素什錦。”
來源: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