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了20载年味头道菜素什锦,他守护着年夜饭里的南京味道

过春节了,大家都讲究一个年味,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怎么样过年才有年味呢?

南京人过年可以没有咸鱼腊肉、年糕饺子,单单不能没有“什锦菜”。吃的是美食,得到的是浓浓的春节仪式感。

潘宏是绿柳居菜馆的厨师长,制作素什锦已经几十年了,“荠菜、木耳、金针菇、笋、口蘑、藕……”素什锦的配方,他不用想也能一样不差的说出来。

做了20载年味头道菜素什锦,他守护着年夜饭里的南京味道

△潘宏。紫金山记者 谷文俊 摄

十几种配菜,各个都寓意好彩头

随着菜篮子越来越丰富,南京人的素什锦配方也已经不仅局限于十种,山药、豆皮、香菇……但潘宏依然坚守着老配方,因为他知道这里有很多人的“年味”。

“荠菜、木耳、金针菇、笋、口蘑、黄豆芽、菠菜、香菇……这里的每一种食材都有特别的寓意。”潘宏说:“荠菜意为聚财,胡萝卜意为红红火火,藕片中空,所以代表路路通,笋干是节节高的意思,芹菜就是勤快,南京人叫豌豆头读作安豆,所以就是平安的意思。”

做了20载年味头道菜素什锦,他守护着年夜饭里的南京味道

△年夜饭里的南京味道——素什锦。紫金山记者 翟羽 制图

素什锦吃的是好兆头,南京人炒什锦菜也讲究顺序。“头一锅先炒黄豆芽,因为豆芽的形状似如意,先炒豆芽,意味着‘万事如意’。各种菜炒好之后,最后一锅才轮到炒胡萝卜丝,寓意着新的一年‘满堂红,红到底’。”

所有的菜一样一样的炒好后,红黄白绿,五颜六色,分盛在一个个瓷碗里,散发诱人的清香,光是看看,就足够让人流口水了。

做了20载年味头道菜素什锦,他守护着年夜饭里的南京味道

△绿柳居素什锦。紫金山记者 谷文俊 摄

接下来的工序就简单了,一个字:拌,还得是凉拌。潘宏把素什锦好吃的“秘密”告诉给了记者:一定要凉透了才可以拌。“把它们均匀地搅在起,沿着碗边细细地淋上小磨麻油,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假如再放一点腌生姜和酱黄瓜,味道会更好。”

这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一道菜,所以量不能少,南京人盛什锦菜的瓦钵大得像是脸盆,堆尖儿的满满一盆。

这道头牌菜起源于古代“五辛盘”

“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又有所谓安乐菜者,干马齿苋也。如意菜者,黄豆芽也。盖取义吉祥尔。”这是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对“素什锦”的描述。

过年吃素什锦的风俗有何而来,如今已很难考证了。紫金山新闻曾经报道过,据专家介绍,南京人过年前吃的素什锦,是由古代“五辛盘”演变而来。

所谓“五辛盘”是指五种辛辣生菜。据晋代周处所撰写《风土记》记载:“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茶酒,五熏炼形。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可见当时就有这一风俗。

什锦菜不光南京人爱吃,南京媳妇也爱吃。有这样一个故事,《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就特别爱吃南京什锦菜。

林海音与六朝古都南京并无渊源,她原籍台湾,之所以钟情南京素什锦,是与她的夫君,知名文学家夏承楹和家公夏仁虎密切相关。夏仁虎,家住城东复成桥畔,民国初年移居北京。

在北京时,他和儿女们经常在家制作家乡的湖熟板鸭和素什锦。受公公的影响, 林海音也爱上了南京素什锦。

“我还想为家人亲手做一次素什锦”

潘宏,几十年来如一日守护着南京人的年夜饭,但自家的年夜饭,他永远是缺席的,也从未给家人做过素什锦。“往年除夕,我九十点下班,今年要加班,估计得十一点才能回家。”

绿柳居的年夜饭销售非常火爆,10月份就已经销售一空。为了让更多人吃好年夜饭,除夕这天早上6:30就要从江宁东山的家中出发上班,一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这是他的补觉时间。因为接下来迎接他的是,几十桌年夜饭的烹饪。

绿柳居第一轮的年夜饭要赶在下午7:30前结束,第二轮年夜饭从晚8点到晚10点,“有些客人十点多走不了,我们只有等。”潘宏说:“只有等客人离开的这会儿工夫,才有时间顾及家人的年夜饭。”

不一会儿,潘宏的眼眶噙满了泪花:“这几十年,我家的年夜饭桌上只有我父母、妻子和儿子,唯独没有我,他们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事业。”

今天,潘宏已经收到停休的通知,“一直到初七,我们都不放假。”他说过,初八之后,单位会给他放一天的假,他想到时候会陪陪家人。“我还想为家人亲手做一次素什锦。”

来源: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