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排位賽##湖南醫聊超能團##清風計劃#
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忙碌的重症病房,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
“喂!icu一區嗎?體外循組患者急需ecmo的支援”
“好的!馬上出發!”
電話挂斷,立即通知科室蔡主任,ecmo團隊醫護人員十分鐘完成集合。
科室副主任戴新貴主任醫師帶領着科室ecmo醫護團隊成員邝代斌副主任醫師,李瓊主任醫師,盧禮齊主管護師,張輝燕主管護師分工合作。
在最短的時間内完成配送管道、裝機、預充、術前談話溝通,在此刻大家都明白“時間就是生命,我們需要與死神賽跑”。

一切工作準備就緒,這将是科室已完成的五十餘台ecmo手術中,也是首次将ecmo帶入手術室協助手術。
患者的胸腔是敞開的,直視下的心髒正在費力的跳動着,似乎在訴說它急需支援。
邝代斌副主任醫師操作果斷而娴熟,5分鐘後股靜脈及股動脈ecmo管路建立。
在醫護團隊的默契配合下,20分鐘後ecmo管路建立好,半小時後開始轉機,手術室護士将體液循環支援力度下調,患者血壓及心跳也逐漸好轉。
在ecmo的支撐下,胸心外科李轶君主任醫師團隊迅速繼續下一步手術。
ecmo團隊成員也暫時松了一口氣,但這隻是搶救過程中的第一步,後續醫護人員即将面臨更大的挑戰。
入手術室時患者的生命體征
一個半小時後患者在麻醉科醫師,icu醫師、胸外科醫師、手術護士共同守護下轉入重症監護室。
作為主管醫師李瓊主任醫師清楚知道她即将面臨一場硬戰。
首先是患者的出血關,其次是患者心功能的恢複關。
不出所料,術後第一小時,患者右側胸腔閉式引流管及心包縱膈引流管,每小時引流出鮮紅色血性液體約300ml,24小時患者共引流出血性液體約3800ml,補充血制品約3600ml。
這個數字可能對于普通的外科患者來說,算不上什麼,而他們面臨着的卻是一位射血分數僅隻有11%的患者(正常人的射血分數一般55%左右)。
這就需要嚴格的液體管理,每小時出入量必須平衡。
進入體内液體多了,那不堪一擊的心髒會承受不起;
液體輸入過少,患者血壓維持不住,這就需要醫務工作者24小時時刻守在床旁監測觀察。
終于在第二天下午,患者心包引流管内的引流液顔色逐漸變淡,引流液的量也在變少。
在此基礎上,醫護人員嘗試去拔除患者的氣管插管。
目的是希望患者自主咳嗽咳痰,自主進食,盡早進行康複鍛煉。
似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着,在以為隻需等待患者心功能恢複的時候,患者在第3天出現嚴重的低氧血症,高流量吸氧狀态下(吸氧濃度100%)患者血氧分壓隻有56mmhg,氧合指數不到100。
在科主任蔡業平主任醫師的指導下,并沒有選擇再次氣管插管,而是使用另外一種無創正壓通氣,并請康複科張日競醫師在床旁為患者進行指導如何在減輕胸部傷口疼痛的狀态下深呼吸,和早期的肺部康複鍛煉。
在術後第4天,患者呼吸狀态明顯好轉,同時每天的心髒超聲檢查也不斷地傳來好消息。
患者的射血分數由最初的11%,到第二天18%、第三天28%,患者的心功能在不斷的好轉。
第5天,患者在血管外科樊孝文副主任醫師幫助下成功撤離ecmo及無創呼吸機,術後第7天,順利轉回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ecmo儀器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運轉,是以醫護人員必須24小時不間斷的觀察裝置的運作狀态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凝血功能,根據患者血氣值調節其内環境,保證内環境的穩定。
目前,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icu一區體外生命支援技術越來越成熟,ecmo是重症醫學科的利器,是守護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它重新定義了生與死的界線。
(編輯zebra。部分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李瓊 關注@湖南醫聊,擷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