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将至,潮俗中秋節拜月的主角其實是月糕而不是月餅。
潮式朥餅由貴嶼薛源合餅家始創于清康熙年間,有獨特的内涵和工藝。
平劇大師梅蘭芳1949年中秋節為上海源誠餅食店題辭。
幾年前我為一幫香港客人講授潮汕美食時,認識了香港潮籍青年才俊楊子儀先生,事後收到他寄給我的兩大冊有關潮式餅食的專著。原來楊子儀的父親楊波老先生,年輕時在家鄉潮陽貴嶼鎮的薛源合餅家當糕餅學徒,1948年,學成後離家旅港,創辦了貴嶼和記隆餅家。這門家族生意傳到次子楊子儀手上之後,他索性用“貴嶼仔”注冊了餅食商标。他說,我父親年輕時被人稱為“貴嶼仔”,後來我也被人叫成“貴嶼仔”,現在我的子侄也叫“貴嶼仔”。我們都是貴嶼人,當然都是貴嶼仔!用“貴嶼仔”做商标,目的正是為了讓人知道我們源自何處,為了将家鄉的餅食文化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楊子儀先生贈與我的兩大冊有關潮式餅食的專著。
書影中的楊波先生。
楊波先生學藝的貴嶼薛源合餅家,創立于清康熙年間,是目前所知潮汕最古老的餅食作坊。由薛源合首創的潮州朥餅,也稱潮式月餅,與廣式月餅差別較大:一是潮式的餅皮要用到豬油,是以稱為朥餅,素餅則要特别制作;二是潮式餅皮因為拌和豬油烘焙後均酥脆分層,與廣式的松軟柔韌明顯不同;三是潮式多用豆沙、瓜丁和珠蔥,廣式多用蓮蓉、叉燒和蛋黃;四是潮式用途更廣,除了中秋拜月,日常還多用做祭品和茶食;五是潮式曆史更久遠。廣式月餅于光緒年間由“連香樓”首創,而潮式清初即出現,1839年已有潮陽人在上海設立元利号餅家,1949年被平劇大師梅蘭芳題詞譽為“茶食泰鬥”的上海源誠号餅食店,也為潮陽人所開設。
潮式朥餅的餅皮要用到豬油,是以稱為朥餅,内餡烏豆沙也是朥香四溢。
根據楊子儀先生的著作,潮式餅食主要有餅、糖、糕、飽四大類,林林總總不下幾百種,下面分類叙述。
一、餅類
餅類常見的有貴嶼朥餅(潮式老婆餅)、糖皮冬瓜餅(水晶餅)、綠豆沙餅、紅豆沙餅、芋泥餅、雙拼餅、酥蔥餅、腐乳餅、鳥餅等,限于篇幅,這裡隻列出幾種。潮式朥餅比較出名的産地還有意溪大朥餅、蘇南朥餅等。
1、達濠茂發餅家
達濠茂發餅家。
綠豆沙内餡。
烏豆沙内餡包好尚未烤制。
2、新加坡泰茂棧老店
3、鳥餅
以烏形成型,加入番薯,主要用于清明祭祖。
4、一些叫不出名稱的餅
二、糕類
糕類有綠豆糕、朥月糕、米月糕、雲片糕、老媽糕、芋頭糕、菜頭粿(蘿蔔糕)、甜粿(年糕)等。雲片糕又名書冊糕、炖糕,主要原料為糯米、白糖、芝麻油,輔料是橙糖、杏仁、榄仁、香料、酶菜幹等。之是以稱“書冊糕”,是因為這種糕點一片片緊相貼,形似裝訂成冊的書本而得名。書冊糕清甜松爽,老少鹹宜,尤其适宜嬰幼兒喂食,有補中健脾的功效。比較出名的店有龍湖炖糕、隆都雲片糕等,豐順的“萬源齋”雲片糕也創于清初,為傳統名糕點。
1、糕印
糕類的木模比粿類淺,各類也更加豐富。
我收藏的古老糕印。
2、糕仔
海門糕仔、龍湖炖糕和月糕。
3、甜粿(年糕)
民間自制用于拜神的甜粿,每1斤糯米粉配1斤糖蒸1小時,這個大約10斤糯米起要蒸10小時才能熟透。
4、湯丸
三、糖類
糖類有酥(硬)和軟兩種,常見的酥糖有豆仁方、豆仁條、白(黑)芝麻條、麻薄、朥豆方、貢糖酥、束砂(糖花生)、糖蔥、蘭花根、荖花、糖方(以下祭祀用)、糖塔、糖獅、糖桃、龍鳳對等,軟糖有明糖、豆楫、淋糖(南糖)、米潤(米花糖)、柑餅、柚皮糖、姜糖、五仁軟糖等。
1、明糖
明糖為軟糖類,原來可以在家裡剪明糖啊!
2、酥糖
蘭花根和酥糖。
東海酒家特制的松子酥糖,脆嫩好吃。
用于祭祀的龍湖酥糖豬頭,類似的還有糖塔、糖獅等,多為模制。
3、米潤
達濠姚師傅的米潤(米花糖)。
柚皮糖和柑餅都是傳統名産,遠銷江南。
4、齋五牲
用糖或糯米粉制成的象形糖餅,多以魚蝦蟹貝為造型對象:
齋五牲知道的人不多,楊記這種用糖做的,也有用米粉做的。
魚螺等造型的齋五牲,翁志雄攝。
齋五牲多為模拟五牲的造型。
5、茶食
茶食,潮汕人多稱茶配,泛指糖餅糕包等用于配茶的食物,但以糖餅為主,常見的有:明糖、豆楫、淋糖(南糖)、米潤(米花糖)、柑餅、柚皮糖、姜糖、五仁軟糖等。
茶食其實就是茶配。
四、包類
包類又叫飽類、包粿類,有壽桃、大發(面酵粿)、松糕(米酵粿)、番薯飽、紅桃粿、鼠曲粿等。
發粿又叫酵粿,常用作供品,有俗語“酵粿塗溜空,膏粿踏步層”的說法。
樸仔粿也屬于酵粿類。
還有很多在其他地方見所未見的粿類,限于篇幅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