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貝聞喜、劉青山、李铎
潮汕半山客沿襲了許多古老的節日活動。如秦漢時期就有的除夕、元旦、正月十五的元宵燈節、五月五日的端午節、九月九日的重陽節以及宋代增加的寒食、清明、佛誕、七夕、守秋、冬至等節日。
半山客人的節日活動,在長期的曆史演變過程中,基本保持古老的傳統,但也形成一些獨特的活動。各活動大緻如下:
送竈節:農曆十二月廿四叫“入年架”。,是日,拜“竈神”,送神上天聚會、入年架後,各家各戶大掃除;外出的陸續回家過新年;忙于辦年貨;浸米、舂米粉,準備做(米反)(饣半)。添置新衣服;打“米(米呈)” <米(米方)> 。
除夕:農曆最後一個晚上為“除夕”。這天下午,家家戶戶貼對聯、貼年畫、擺設柑桔、茶料;點燭焚香祭拜祖先。晚餐,合家吃豐盛的團圓飯,俗稱“圍爐”。取團聚之意,老少大人都穿新衣服。大人給老人、長輩、孩子壓歲錢,俗稱“摘腰”。是夜,家家懸挂燈籠,燈火輝煌以示喜慶。晚上,家人團聚守歲,叙舊話新,預祝來年興旺、萬事如意。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到了子時,就是元旦,過去,民間家家戶戶放鞭炮,備香燭、茶果,敬拜祖先。早餐食齋,渭此日是彌勒佛坐位。是日,不準掃地、汲水。
春節期間,親友相遇互道“新正如意”、”新年發财”等吉利話 初二日開始走訪親友,大多帶上柑桔,取大吉大利之意;各家各戶備茶水(今備功夫茶,有的備擂茶)糖果,賓客至、互說好話,給小孩子送紅包。客家人以初三日為窮鬼日,不外出,今許多地方已改。
春節期間,村鎮多有組織康樂活動,社會各界組織舞獅隊,普甯有英歌舞,饒平三饒有布馬舞、鶴舞。各種舞獅隊敲鑼打鼓或配以音樂到各村參拜、表演,主人則放鞭炮歡迎,新中國成立後,加上放映電影、賽球、書畫展覽、燈謎等活動。
正月初四為“開年架”,傳說是迎接衆神從天上聚會回來。此後,勞動又按平常進行。普甯客區有合家互訪親友、外出郊遊、參觀寺院的習俗。
正月初七日,各戶采集仁樣菜:蔥、芹、韭、蒜、菠、茴香、芥等,混合煮吃。喻食了聰明、勤勞、會打算等、饒平上饒客家人在正月廿四食七樣菜。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元宵節,人們食湯丸,各家各戶張歸結彩,有的地方舉行燈會,放火炮。五經富的燒煙架,豐順埔寨的燒火龍更是遠近聞名。許多地方有遊燈活動,男女老少遊街串巷觀賞花燈,有的村寨家家擺茶點、水果,村裡人可以随意到那家喝茶食糖果,互說吉利話。普甯有的村寨有看新娘習慣。有些地方還舉辦燈會、猜謎、演戲,也有些地方舞獅、跳英歌舞、大鑼鼓遊行等。
天穿日:饒平上饒地區以正月廿日為天穿日。是日,停止體力勞動,男女老少穿新衣外出探親會友或遊逛,晚餐以豐盛菜肴請客,晚上舞龍、舞獅,各村輪流迎神直至天亮。是日,人們放置煎餅或湯丸于屋頂,傳說是古時天崩地裂,女娲煉石補天,放湯丸于屋頂象征補天穿。
清明節;客家話的“清明”與“青名”同音,半山客人把清明說為“青名”節。是日,各家各戶備三牲或五牲、酒、面包、香紙上祖墳掃墓,俗稱“挂紙”,祭拜前先除去墓周樹枝雜草,添上新土,把墓前打掃幹淨,用紅油漆把墓碑文塗新,在墳頭挂上紙條,在墓前擺上祭品,行拜禮,然後放鞭炮、燒紙錢。此俗一度減少,現已恢複舊俗。今,清明節時,機關團體組織幹部、師生到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敬獻花圈,緬懷革命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四月初八日,一說是“牛王爺生日”,有的地方人們宰雞殺鴨,做闆、炒面線,敬拜牛王爺,給牛以好飼料,此習俗是客家遷來梅州後,與當地畲瑤民族習慣相可滲透而形成,這實際是春耕大忙後,農民為了自己和牛恢複體力的舉措。又一說是日是紀念釋迦牟尼延生的“浴佛節”。
端午節:農曆五月五口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過去,村民慣于用艾挂窗插門,意在避疫,是日,包糯米粽或用糯米粉浸漬“烏堿”蒸栀粽,說栀粽能清熱清積;有的地方給小孩吃使君子(消疳子)驅蛔蟲;有的地方采青草煎煮以解署。如今近河地區也有賽龍舟活動,除紀念屈原外,也是開展群衆性文體活動,振奮民族精神。
農曆六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早晚造收成後,農民炊飯、備酒肉拜五谷爺、田頭伯公,以示酬謝和祈求五谷豐登。
六月二十四日:說是招财爺生日,做生意人備“三牲”、“五牲”拜招财爺,祈求添财進福。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死鬼節”,又叫“盂蘭節”。是日,家家戶戶備肉、酒、米飯,香燭、銀紙,敬拜祖先,懷念亡靈。有的地方在一定年份舉行“施孤”,也叫“打醮”。“施孤”是施給無主孤魂以食用物品,儀式是在搭置的孤棚上置放各種飯食、瓜菜、薯芋、衣服、農具等,道士湧經禮拜後,鳴炮,主持人把棚上食物等抛向棚下,任憑人們搶奪,不能抛的器物則寫上牌子丢下孤棚,奪得者到棚上領取。施孤日還有演戲等活動。俗話說:“有閑來看戲,無食去搶孤”,此俗在解放後已少見,在農村有些地方把無主荒墳孤骨撿入鬥罂,集中埋葬祭拜,墓地稱“義冢”。
中秋節:節日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俗稱“八月半”。中秋節,各家各戶自制糯米糕,俗稱“煎堆”、“軟餅”,購買月餅、柚子。入夜,人們在庭院或門前擺上月餅、煎堆,柚子、芋頭等食品,拜月賞月,“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拜月餅的由來,相傳是元末朱元璋起義前,在月餅内夾進紙條,傳遞在中秋節起義号令,拜月餅,以後成為習俗,相傳至今。
是夜,有的地方以瓦碎片砌成小塔,把塔燒紅後,陸續撥進食鹽,綠色火光連連騰起,衆人觀賞取樂。過去,有的地方在中秋夜深人靜時,婦女、兒童“落稈掃神”、“落牛牯童神”、“落三姑”等活動,傳說可以傳亡人之言,這種活動,今已不見。
重陽節:重陽節在農曆九月初九,又稱“重九”。這時天高氣爽,人們喜歡登高遊覽,饒平上饒客家人,家家戶戶包粽子,舂糍粑,飲菊花酒。各地小孩喜歡在重九前後放紙鹞(風筝)。今于重陽節為“老人節”,舉辦尊老敬老活動。
冬至節:簡稱“冬節”。冬至前夜晚,家家婦女圍坐竹葫邊,邊做米粉丸邊閑談說笑。冬至日早晨家家吃冬節“湯丸”,農戶把糯米丸串插在門上、竈頭,粘在米缸、砻碓、犁耙、水車、豬欄、牛頭牛尾、雞寮,表示對祖宗、神明、農具、牲畜的感謝。也有在冬至前上墳掃墓的,稱“挂冬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