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柳博 | 遊章陵記

作者:富平人

遊章陵記

文/柳博

在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西北方向,有條文宗路,綿延數十公裡,沿路向北,約15公裡路程,有一村落,名叫文宗村。之是以有這樣的名稱,概是因為唐代文宗皇帝的陵寝——章陵就坐落在這裡的緣故吧。

柳博 | 遊章陵記

俗語雲,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關中平原的黃土地裡,共埋葬了70餘位曆代帝王,其中唐代(武周)二十一帝中有十八位葬于陝西,史稱“關中十八陵”。以長安為圓心,東自蒲城起,向西經富平、三原、泾陽至鹹陽、禮泉到乾縣,帝陵方位呈半圓狀分布。又自太宗始,為顯恢弘與威嚴,帝陵多因山為陵,一座山便是一個陵寝,在山裡開鑿墓室,四向均有角樓,開石門,其中南門朱雀門外神道延伸三裡,兩側各有石翁仲十對,以及石馬朱雀等石像,又在山下建築殿宇樓閣,用以祭祀和守陵。

時值初春,南方的油菜花開得正盛,北方的花草則剛從嚴寒的冬天緩過神來,偷偷地伸出頭來看看這個世界。可他們看到的卻是一片枯黃的景象,這片土地還需要他們來點綴呢。也正是這樣多少有些衰敗的景象,也恰恰襯出了這位一生惆怅的帝王的悲慘人生。

文宗名李昂,即位時大唐王朝已經走向了黃昏,貞觀的欣欣向榮與開元的繁華盛世已是昨日黃花,縱然這位善長詩文聰慧儒雅的天子一力戒奢從儉勤政愛民,卻也無法調和前朝的牛李黨争更無力鏟除後廷專權的宦官集團,稍顯笨拙的甘露政變過後,徹底淪為家奴的傀儡,眼見祖宗江山玩弄于閹豎之手,卻是何其無奈,何其凄慘。唯能飲酒求醉,詩文自遣,太宗子孫,竟落得不如周赧王、漢獻帝的境地,悲呼!痛呼!“攆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憑高何限意,無複侍臣知。”,一統玉宇駕馭天下的大唐天子心中的孤獨與蒼涼又有誰人得知?終競以三十三歲之齡在惆怅與無奈中黯然去世。

柳博 | 遊章陵記

站在山腰,俯望眼下,早已不見了殿宇樓閣,不見了皇家守陵人,不見了神道石像,這位惆怅一生的君王在一千多年後,仍免不了惆怅,他孤寂又無奈的坐視後人為取材而炸毀山門,一車一車運走石材;孤寂而又無奈的看着頑童們點燃枯黃的野草;孤寂而又無奈的看着人們将山坡修成梯田,種上莊稼;孤寂而又無奈的看着陌生的人像欣賞一件陳舊的古董一樣看着他。

文宗與他的父親穆宗及哥哥敬宗相比,實是天壤之别。安史之亂後藩鎮與宦官逐漸成為困惑唐朝的兩大痼疾,到文宗的祖父憲宗在位時,唐朝本可抑制此痼疾惡化。可是,開創了元和中興的憲宗卻前明後暗,本已得到遏制的宦官專權又得以死灰複燃,自己身死宦官之手不說,更是禍害幾代子孫。即位的穆宗和敬宗也并非合格的皇帝,“宴樂過多,畋遊無度”,穆宗即位後年号都沒來得及改便大肆飲宴,放手宦官弄權。穆宗敬宗,不穆亦不敬,一個在位四年,一個在位兩年,一個死時三十歲,一個死時十八歲。史載“穆、敬昏童失德,以其在位不久,故天下未至于敗亂……”。然而到文宗即位後,實有心圖治,卻也無力回天了。

章陵所在的天乳山很高很大,以此作為陵墓足以彰顯帝業的宏偉和皇家的氣派,站在山上遠眺,空氣好的話可以看到方圓數裡内的景緻。其實作在的人又如何能想象的來一千多年前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最高峰時候的唐朝帝王陵寝該有多麼的恢弘,我們僅能從故紙堆和今日殘留的遺址遺迹中窺探一二。放眼望去看到的盡是麥田村莊,可腦海裡隐約浮現出當年文宗入葬的哀傷情景和千年間風雲的際會。

和已經成為風景名勝景區的太宗昭陵和高宗乾陵不同,章陵一直安安靜靜的坐落在這裡,沒有大批遊客前來拜谒,沒有經過大規模修整。他随着曆史的演變而變化着,卻始終不免帝王的大氣與沉着,去留無意,寵辱不驚。多少走在文宗路上路過文宗村的過客,竟全然不知眼前便是曾經某個帝王的長眠之處。而章陵隻是默默地注視着村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柳博 | 遊章陵記

随行的同僚便是從小生活在章陵下的文宗村人氏,站在山腰,看着被毀壞的山口,不禁觸景生情,回憶起自己少年時的隆隆巨響和人們開采山石的情景,指着遠方對我們說,前面某處,幾十年前還有石像石人,神道還能行人。可如今,卻什麼也看不到了。2011年,縣政府在被炸毀的幾處山口立碑禁采,殘缺的章陵便罕有人至。同僚站在建立的防護設施邊,眼望遠方,歎了歎氣,說:保護起來好啊……

作者簡介:柳博,渭南市富平縣齊村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