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作者:古今縱橫談

鐘會,不僅家世顯赫,而且從小就是個遠近馳名的神童,不但得到當朝重臣的賞識,連曹丕聽說後都要親自驗證真僞;青年時代又成為一代名士,是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是曹魏帝國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二十出頭又為當權者所看重,成為其重要的謀谟之臣,對曹魏帝國後期的政局穩定發揮了關鍵作用;不到四十又被破格任命為征讨蜀國的最高軍事首腦,率領十餘萬大軍一舉消滅了蜀漢王朝。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傑出人物,卻在四十歲的時候因為謀反而死于非命,其悲慘結局令後人唏噓。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三國演義:鐘會】

鐘會,字子季,太傅鐘繇之子,幼年時便有膽識。鐘繇,是曹操集團發展時期所一直倚仗的汝颍集團的重要成員,在曹魏政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 地位,曾經在曹魏建國之初擔任太傅一職。鐘繇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大家,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

鐘繇曾經帶兩個兒子見魏文帝曹丕,當時,鐘會七歲,哥哥鐘毓八歲。鐘毓見了曹丕,心中惶恐,汗流滿面。曹 丕于是問鐘毓,說:"你為什麼汗流滿面?"鐘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曹丕又問鐘會:"你哥哥都流汗,你為什麼不流汗呢?"鐘會答道:"戰戰栗栗,汗不敢出。"令曹丕大為驚奇。

在太學學習的數年間,是鐘會學識突飛猛進的重要階段,他不但博覽群書專研名理,對于各種技藝都有廣泛的涉獵和研究,加之學習刻苦,很快便成為當時名重一時的青年名士。二十歲時,鐘會已經和當時最為著名的青年思想家王弼齊名。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青年鐘會】

也就在這一年,鐘會步入政壇,擔任秘書郎一職,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鐘會轉為尚書郎,第二年被提升為中書侍郎。

不過,就在鐘會按部就班地在仕途上穩步前行的時候,一場影響曹魏帝國政治命運的政治紛争也進行到了白熱化的地步,這就是曹爽與司馬懿之争。

這種内部争鬥的緊張氣氛對曹魏産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部分官吏分别投靠了不同的陣營,逐漸在朝廷中形 成了立場完全不同的兩大派。這種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就連深居家中的鐘會母親張氏都有所察覺。

張氏對曹爽一派放縱不羁、缺乏政治遠見的行為不滿,曾私下告訴鐘 會和鐘毓:像曹爽的做法雖然可以取得暫時的安樂,但未必能夠長久。在張氏的規勸之下,鐘毓、鐘會兄弟采取了觀望态度,并沒有去投靠任何一派政治勢力。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後來爆發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将曹爽一黨誅殺殆盡。鐘會及鐘毓兄弟盡管因為沒有明顯的政治傾向而未獲司馬懿的提拔 和重用,但這哥倆也還能夠繼續在朝中擔任官職。

此時,鐘會也才二十六歲。

鐘會再次得到當權者的重用,還是嘉平六年(公元 254 年)的事情。

有一次,司馬師指令中書令虞松為其撰寫一篇奏章,數易其稿之後司馬師仍然不太滿意,要求虞松繼續修改,這讓已經自覺江郎才盡的虞松非常為難,正巧此時鐘會與虞松見面,發現其面有難色,于是詢問。 虞松突然眼前一亮,再也不顧忌自己的面子,立即将奏章之事向鐘會作了一個詳細的介紹。

鐘會看過虞松的奏章之後,僅僅将全文改動了五個字。但就這五個字 的改動,已經讓虞松心悅誠服,立即将修改後的奏章呈送給了司馬師。 司馬師看完奏章,也覺得非常滿意,但也發覺這并不是虞松的寫作風格,于是好奇地問:"這似乎不是你所做的改動,究竟是何人所為?" 虞松據實相告,并向司馬師推薦這位青年名士。

司馬師當即表示:如果鐘會果真有非凡的才能,自己定當重用,并派虞松代傳自己的口谕召見鐘會。

聽到司馬師召見自己的消息,鐘會深知這是得到重用的一個大好時機,于是閉門謝客,精心為這次的會見作準 備。同時他還向虞松打聽司馬師的擅長之處,以做到知己知彼。 經過十天精心的準備之後,鐘會與司馬師進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會面,兩人從早上開始一直交談到深 夜的二更時分。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三國演義:司馬師】

司馬師對于鐘會的才氣非常欣賞,在鐘會離開之後感歎道:"鐘會此人可謂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呀!"

鐘會開始追随司馬氏兄弟,出謀劃策,屢建奇功。

之後司馬師在平叛毋丘儉、文欽之後,病逝于許昌,這時不甘受司馬氏擺布的曹魏皇室企圖利用這個機會奪回權力。曹髦下令由司馬師的弟弟司馬 昭留守許昌,而由尚書傅嘏率領大軍主力傳回洛陽。曹髦的目的非常明顯,想利用司馬師新喪之際奪回兵權。

此時的司馬昭尚且在由京城洛陽趕往許昌的途中,一旦大軍依照曹髦的旨意返京,情況将頓時發生逆轉。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跟随司馬師平叛、擔任軍事參謀的鐘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與傅嘏經過商量研究之後,毅然決定不遵從皇帝的指令,并由傅嘏上表,大軍主力等待司馬昭趕到許昌之後一起回到京城,這樣一來,曹髦的如意算盤就徹底落空,不得不被迫任命司馬昭為大将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繼司馬師之後繼續控制朝政。

當鐘會與大軍一起傳回洛陽之後,面帶得意之色,自覺立下了豐功偉績,言談舉止之間不禁得意揚揚。一旁的傅嘏看不慣鐘會 的這副小人嘴臉,不禁奚落了一句:"你的志向遠大,用不着是以而驕傲自滿不可一世吧?"

因為協助司馬昭繼位有功,鐘會很快又被升遷為黃門侍郎,封爵為東武亭侯,食邑三百戶。司馬昭曾稱贊鐘會說:"君真是我的子房。"

司馬昭掌權之後,篡位之心日顯,此時他與忠于曹魏皇室的勢力較量也進入了最後階段。當時駐守在淮南地區的征東大将軍諸葛誕就是這股勢力的代表人物。

為此,司馬昭下令通過明升暗降的方式任命諸葛誕為司空,企圖以此逼 迫諸葛誕放棄手中的兵權并離開自己的大學營淮南。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三國演義:司馬昭

當時,鐘會的母親去世,鐘會正在服喪。聽說司馬昭任命諸葛誕為司空的消息之後,立即脫掉喪服找到司馬昭并預言諸葛誕一定不會接受這個任命,提醒司馬昭這個舉措很可能導緻諸葛誕舉兵謀反。 而當時司馬昭對諸葛誕是否會謀反心存僥幸。

其結果正如鐘會所預料的那樣,司馬昭的用意被諸葛誕識破,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諸葛誕在淮南壽春地區舉兵謀反。 司馬昭挾持皇太後及魏帝曹髦一起發兵征讨諸葛誕。

這時司馬昭才猛然想起當初鐘會給自己的勸告,心中不免有些後悔,于是不顧鐘會尚未完成服喪期就讓其跟随大軍一起出征。

在這場沖突中,鐘會展現了其在軍事謀略和指揮方面的傑出智慧,并對協助諸葛誕鎮守淮南的東吳大将全怿實施反間計,加速了戰争的程序,保證了戰争的最後勝利。

于是司馬昭将鐘會提拔為司隸校尉。盡管這個職務并不是大将軍府的掾吏,但此時的鐘會已經成為司馬昭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朝廷大政方針的制訂、官員的獎懲這些朝中的事務,都是鐘會具體實施和執行的,他已經成為當時曹魏政權中一位權傾朝野的重臣。

此時的鐘會也不過是三十多歲。

鐘會志得意滿,開始驕狂,其低下人品也開始顯露,如害死嵇康,模仿堂外甥荀勖筆迹、騙取荀勖母親鐘夫人一口價值百萬錢的寶劍,哥哥鐘毓病逝,鐘會也竟然不聞不問,完全沒将自己的哥哥放在心上。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羊祜的嬸嬸辛憲英對于鐘會的飛揚跋扈也是非常不滿,後來當她聽說鐘會即将擔任伐蜀主将之時就曾經私下表示:鐘會為人處世肆意放縱,為所欲為,恐非久居人下之道,必會有其他的政治野心。

很多人也對鐘會不滿,開始與鐘會争權,并在司馬昭面前說鐘會的壞話。司馬昭對鐘會的态度也開始産生變化。

對于深谙官場之道的鐘會而言,種種迹象已經讓他有所察覺,四面楚歌的現狀讓他驚恐不已。隻不過由于時機尚未成熟,鐘會隻能默默地等待一個時機來實作自己的野心。 在鐘會焦急的等待中,機會終于不期而至了。這就是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爆發的司馬昭伐蜀之戰。

公元262年,鐘會為鎮西将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籌備伐蜀。公元263年,率十餘萬大軍,繼鄧艾、諸葛緒之後,作為伐蜀的第二梯隊,經子午谷、褒斜谷、傥駱谷三路進入漢中。該年十月,鄧艾占領成都,鐘會吞并諸葛緒的部隊,接受姜維投降,向成都推進。

蜀國滅亡後,鐘會與姜維密謀叛魏。這是二人互相利用,一拍即合;鐘會想利用姜維在蜀國的聲望與關系,輔佐他割據西蜀,姜維則想促鐘會叛魏而行其興複蜀漢之計。

公元264年正月十五日,鐘會率大軍進入成都。"自謂功名蓋世,不可複為人下,加名将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于是便召集諸将以郭太後有遺诏令征讨司馬昭為名,召集諸将宣布此事,不從者欲盡殺之。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鐘會】

鐘會手裡,有沒有郭太後的遺诏,誰也說不清楚。我認為,大半是沒有的。倒是鐘會自己的一句話道出了天機。

鐘會在接近成都的時候,收到了司馬昭的來信,讀信後大吃一驚,對左右親信說:"但取鄧艾,相國(指司馬昭)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

鐘會的這句話,道出了他的"司馬昭之心":謀反奪天下,或割據稱王。

這說明鐘會的起兵,是他個人野心膨脹的結果。但由于事不機密,計謀洩漏,諸将起而反抗,鐘會、姜維都在亂軍中被殺死。

鐘會死後,無論在朝中,還是在他原來的部隊裡,都沒有株連什麼人,說明他和姜維及幾個親信單幹,并沒有什麼内應、盟友之類。就是姜維,認識也不過兩個月。

做個房子,也得畫張草圖,準備一點磚頭瓦塊。造反這樣複雜而危險的幹活,怎麼會沒有組織架構群組織計劃?

鐘會是文官出身,在軍隊裡無任何根基。他的征西大軍,是從各軍區臨時抽調,于半年前組建而成的;鄧艾、諸葛緒的軍兵,是剛奪過來的。他的下屬中,有多少官兵會忠于這個臨時統帥?這些軍人的父老妻兒都在各自的家鄉,有多少人會死心塌地地為鐘會賣命?

一句話,在鐘會看來,造反是如此輕松和美妙,如此的簡單和容易。鐘會這個絕頂聰明的人,怎麼會如此糊塗?

一個詞可以形容他:利令智昏。

凡謀事成事,必須知彼知己,不然必敗。

鐘會之死:聰明絕頂卻利令智昏,謀反大事如同兒戲,必然失敗一二三四五六 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