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中,司馬懿的得意門生鐘會,被塑造成一位才華橫溢、機智多謀的奇才形象,很像當年的楊修,這一點跟史實出入并不大。唯一的問題在于鐘會的年紀,則跟史實完全不符,電視劇中很多跟他有關的經曆全屬虛構。那麼,曆史上真實的鐘會究竟是怎樣一位奇才?他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鐘會自幼聰慧過人、才思靈活
鐘會是魏朝太傅鐘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鐘毓的弟弟,自幼聰慧過人、才思靈活。關于這一點,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段子,源于《世說新語》的一則趣聞。某次鐘會兄弟随父入宮拜見文帝曹丕,鐘毓因為緊張而汗流浃背,但鐘會卻是旁若無人。曹丕問鐘毓為何流汗,鐘毓結結巴巴地回答道:“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好奇的問鐘會為何沒出汗,鐘會則模仿兄長的口氣回答道:“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曹丕聽後哈哈大笑。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複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見《世說新語》
不過在曆史上,鐘會作為鐘繇晚年所得之子,在曹丕駕崩時年僅一歲而已,是以這則趣聞全系後世小說家杜撰,根本不值一駁。至于《軍師聯盟》或《虎嘯龍吟》,鐘會被提前出生的時間更加離譜,甚至在曹操在世時,便已是一位年近二十的小夥子,如此失誤,更是令人贻笑大方。
高平陵之變後,鐘會才開始為司馬家效力
鐘會正式出道的時間,晚在魏帝曹芳正始五年(245年),當時年僅20歲的他起家擔任秘書郎的職務,之後四年間又陸續升遷為尚書郎、中書侍郎。鐘會博學多聞、才藝超群,尤其精通玄學,年輕時深得司馬師賞識,此時大概已和司馬家往來密切。是以等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鐘會便正式開始為司馬家效力,以重要幕僚的身份,參與司馬家之後一系列奪權行動。
司馬師東征淮南毌丘儉、文欽之亂期間,鐘會随行并主管機密事宜。在勝利凱旋途中,司馬師因舊傷發作猝死于許昌。魏帝曹髦為奪取司馬家兵權,以東南剛剛平定為由,下诏司馬昭駐屯許昌。此時,鐘會與尚書傅嘏密謀,一面讓傅嘏上表複命,一面卻和司馬昭急速行軍,到雒水南邊屯兵駐守,意在威脅朝廷。曹髦見大勢已去,無奈隻得起用司馬昭以大将軍執政,時在正元二年(255年)。
鐘會輔佐司馬昭,為司馬家篡權屢建奇功
司馬昭執政後,接連鏟除異己,對魏室的威逼日甚一日,而鐘會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并因功不斷升遷,曆任黃門侍郎、大将軍府記室、司隸校尉、鎮西将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封東武亭侯。作為司馬昭的心腹死黨,鐘會在平定淮南諸葛誕之亂中立下大功。在擔任司隸校尉期間,鐘會插手朝廷大小事務和官吏的任免,凡對司馬家不利者必極力除之,大名士嵇康等人的被殺,皆出于鐘會的謀劃,他是以也備受士林屆的憎恨。
鐘會才華橫溢、機智多謀,喜歡玩弄權術,被時人視為“謀聖”張良一般的奇才,并常常是以而自得,很像當年的楊修。鐘毓對弟弟的品性了如指掌,曾私對司馬昭講:“鐘會才智過人,但喜歡玩弄權術,我擔心他有不臣之心,請大将軍加以提防。”司馬昭聽後,笑着回答道:“若将來鐘會果真是以獲罪,我承諾隻治鐘會一家之罪,而不會連累到鐘氏一門。”果然沒多久,鐘毓一語成谶。
鐘會才華橫溢、自得自滿,很像楊修
景元四年(263年)秋,司馬昭以鐘會為主帥,統領鄧艾、諸葛緒等人攻伐蜀漢。結果當鐘會兵困于劍閣勞而無功,準備撤軍之際,鄧艾卻率兵偷渡陰平,奇襲成都,竟然一舉亡蜀。當年底,鐘會作為主帥,因亡蜀之功晉升司徒,封萬戶縣侯。然而鐘會滅蜀後,在降将姜維的慫恿下,滋生不臣之心,圖謀割據四川稱王。
為實作自己的野心,鐘會與姜維密謀,首先誣殺滅蜀頭号功臣鄧艾,然後假借郭太後遺命,脅迫諸将随其起兵讨伐司馬昭。諸将多是北方人,因家眷都被扣押在洛陽,是以都不肯從命,鐘會便将他們囚禁起來準備全部處死,但又擔心無人統軍,故此猶豫不決。就在千鈞一發之際,部将胡烈之子聞變,率部衆鼓噪各路軍士起事,擊殺鐘會、姜維,并趁機大略成都。鐘會死于景元五年(264年)正月,虛齡四十歲。
姜維慫恿鐘會叛變,最終與其一同被殺
鐘會遇害時,養子鐘邕(鐘毓之子)一同遇難,另一位養子鐘毅及侄兒鐘峻、鐘辿(三人也都是鐘毓之子)也都下獄,論罪都應判處死刑。不過司馬昭念及鐘繇、鐘毓的功勞,并想起鐘毓當年的勸誡,是以僅處死鐘毅和鐘邕諸子,但赦免鐘峻、鐘辿并恢複他們的官爵,也算是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