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 首 語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堅。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廣大網界青年深刻感受了解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凝聚起奮進“十四五”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市委網信辦、市網際網路行業黨委聯合開展“網界青年學黨史”讀書心得征集分享活動。現将征集的優秀心得作品進行展示,一起為黨的世紀華誕慶生,為黨的光榮偉大喝彩。
作者介紹
李智慧,女,29歲,中共黨員,郾城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内科,郾城區優秀護士。
時代造就英雄 偉大來自平凡
1936年8月2日淩晨,黑龍江哈爾濱至朱河的鐵路線上,一列日軍特别列車呼嘯而過,裡面關押着一個即将被押上刑場的女囚,她就是抗日女英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二團的政委趙一曼。
趙一曼,四川宜賓縣人,21歲加入中國共産黨,畢業于黃埔軍校六期。918事變之後,黨組織派她到東北進行抗戰,她隻得将還在襁褓中的幼子留下, 1935年11月,在一次與日軍的作戰當中,子彈打斷了她的左腿骨,昏倒在雪地裡被俘,趙一曼從被捕到走上刑場,曆經了整整九個月,殘暴的日軍為了從她口中得到有用的情報,對她用盡各種酷刑,然而趙一曼卻什麼都沒有說,日軍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真名叫李坤泰,她強忍着嚴刑拷打留下的劇痛給同一個人寫下了兩封遺書,她在信中這樣寫到:甯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的鬥争。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親趙一曼于車中。
信中的甯兒是趙一曼年僅七歲的兒子。就在趙一曼寫下這封遺書後的幾個小時,她又給甯兒寫了另一封遺書。而内容卻顯得有些奇怪,母親到東北找職業,今天這樣不幸的最後誰又能知道?母親的死不足惜,可憐的是我的孩子。沒有能給我擔任教育的人。母親死後,我的孩子要代替母親繼續鬥争,來安慰九泉之下的母親。我親愛的可憐的孩子,你的父親到東北。死在東北,母親也步着他的後塵,你好好學習。就是對母親最後的一線希望,1936年8月2日,在臨死前你的母親。
其實趙一曼的丈夫當時根本就不在東北了。之是以這樣寫的目的與她化名趙一曼一樣,很有可能是為了混淆敵人的視聽,由于沒有透露真實姓名。在趙一曼犧牲後,他的兒子并沒有拿到這封遺書,直到22年後,原東北抗日聯軍組織部的從業人員到趙一曼的家鄉四川宜賓進行烈士身份核查,甯兒才第一次知道了母親的身份,知道後他放聲大哭,趕往東北。在烈士紀念館,用筆抄下了收錄在日軍檔案裡的母親寫給自己的遺書。抄完後,他用鋼筆在自己的手上刺了趙一曼三個字。這三個字不僅留在了甯兒的手上,也留在了全中國人民的心裡。
戰鬥如此激烈,更多的我們,無法靠近你們的陣地,但你們堅定的站立,我們看得見,你們的事迹如指路的明燈,如奮進的号角,激勵着我們奮勇前行,拼出新中國,拼出大好河山......豐碑無語,行勝于言,在新的曆史時期,作為一名黨員醫務工作者,更要用默默行動,守護着病人的幸福安康。
2019年底在全國人民共慶新春佳節、共享阖家團圓之際,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多地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身為共産黨員,非常時期、危急時刻,我們必須堅決頂上去,有的留給孩子和家人一個背影,有的晝夜兼程、傳回崗位,一位位醫務人員的動人瞬間,彰顯的是醫者仁心,傳遞的是無疆大愛,傳承的是家國情懷,更展現的是作為新時代中華兒女的使命擔當。在疫情防控一線,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一名名共産黨員挺身而出,他們穿上了厚厚的防護服,默默守護着大衆的健康。防護服下,是剪短了的頭發,是被汗水濕透了的衣衫,是鼻梁、臉頰上的壓痕,是一顆無私奉獻的愛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着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翻看同僚們遞交的請戰書,發現大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名共産黨員。
所謂白衣執甲,逆行出征,也隻不過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因為這份職業和救死扶傷的信條,母親吻别熟睡的寶寶、兒女爽約新春的團聚、戀人推遲久盼的婚禮,他們在責任與親情、愛情的較量中,毫不猶豫地把愛的砝碼加給了患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曆史,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就是對光榮犧牲的革命先烈最好的緬懷和傳承。當年炮火連天,如今已是山清水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我們攜起手來,同心同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我們的雙手和智慧,凝心聚力,共同創造我們祖國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