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眼睛殺手”黑榜公布 你中招了嗎?

“眼睛殺手”黑榜公布 你中招了嗎?

(上遊新聞記者周晉羽)10月12日是世界視力日。據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視力受損者總數估計為2.85億,其中3900萬為盲人。不同年齡段,往往有着不同眼病的困擾: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白内障、青光眼、幹眼等眼疾越來越常見;而電子産品日新月異,則讓屈光不正、眼部感染、發炎等問題高發于青少年……到底是什麼在損害我們的視力?本報特邀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博士劉丹甯,揭秘“眼睛殺手”黑榜,為老少中青定制不同的護眼秘笈,讓大家一起保護好我們的雙眼!

電子時代:青少年、白領眼睛健康頻亮“紅燈” 電子時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與色彩,可卻讓我們眼睛健康每況愈下。在今年,我國青少年近視的患病率已居全球首位,近視的發病年齡更是從13~18歲提前到了9~14歲。究竟哪些生活習慣會傷害我們的雙眼?我們該如何遠離近視和眼病呢?

青少年視力三大隐患—

用眼不當、戶外運動少、不正規配鏡

無論走路還是坐車都喜歡盯着手機,經常躺着看書、看電視、玩ipad看……不少孩子家長表示,孩子用眼不當讓人十分頭疼。

孩子們戶外運動太少也讓人擔憂。劉丹甯教授指出,“讓孩子走到戶外”是近視眼防控簡單易行的方法。青少年每天的運動量與近視率成反比,運動會使基體産生更多的多巴胺,有益視力的保護。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近視了,随便去眼鏡店或是網上配個眼鏡戴着就行,這是個巨大的誤區。長時間佩戴“不合适”眼鏡可能引起頭暈、視物疲勞、眼酸、眼脹等症狀,造成度數增長,甚至嚴重影響視功能。

還有的家長不希望孩子戴眼鏡,認為一旦戴上眼鏡會導緻度數加深。對此,劉丹甯表示,眼鏡可以矯正視力,戴眼鏡不會加大近視程度,日常用眼不科學是導緻視力變化的主要因素。

“孩子近視眼需要通過醫學的治療才會得到有效控制。”劉丹甯博士介紹,規範的視光學檢查流程包括:眼部健康檢查、初檢(視力檢查、電腦驗光、舊鏡度數檢查)、客觀檢影(兒童需散瞳檢查)、眼位、雙眼視功能檢查等多個流程。正規配鏡和雙眼視功能檢查對孩子的近視眼防控尤為關鍵。

“另外,不少青少年習慣趴在課桌上午睡,睡眠過程中,如果長時間将眼部枕着胳膊,會導緻眼壓升高,容易損傷眼角膜和視網膜。每天佩戴隐形眼鏡,且不及時更換,容易産生視疲勞,導緻眼酸癢、異物感,嚴重時引起眼睛燒灼、視物模糊。而戴着隐形眼鏡睡覺,還可能會嚴重影響角膜呼吸,導緻角膜感染。”劉丹甯博士表示,這些也是導緻青少年眼病的常見不良習慣。

遠離“小眼鏡” 專家教你8招 如今青少年近視低齡化嚴重,飲食結構、讀寫姿勢以及過度使用電子産品成為後天近視的三大成因。劉丹甯博士表示,家長應監督孩子做好以下8點,可有效幫助兒童遠離近視:

1.光線須充足:室内要有良好的照明條件,學習時眼與書本的距離保持在30~35厘米,所用印刷品字迹要清楚,對比要鮮明。

2.閱讀時間勿太長:無論做功課或看電視,時間不可太長,以每30分鐘休息片刻為佳。同時也不要在陽光直射下或暗處看書,不要躺着、趴着或走動、乘車時看書。

3.坐姿要端正:不可彎腰駝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課易造成睫狀肌緊張過度,進而造成近視。

4.看書距離應适中:書與眼睛之間的距離應以30公分為準,且桌椅的高度也應與體格相配合,不可勉強将就。

5.看電視距離勿太近:看電視時要注意電視機高度應與視線相平;眼與熒光屏的距離不應小于熒光屏對角線長度的5倍;看電視時室内應開一盞亮度小的電燈,有利于保護視力;在持續看電視1~1.5小時後要有一個短時間的休息時間;眼睛經常向遠眺,做眼保健操。

6.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規律:睡眠不足身體容易疲勞,易造成假性近視。

7.多做戶外運動:經常眺望遠外放松眼肌,防止近視,向大自然多接觸青山綠野,有益于眼睛的健康。

8.營養攝取應均衡:不要偏食挑食,不要過多吃糖,多吃一些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羊肝、豬肝、雞蛋、牛奶、胡蘿蔔、蔬菜等。

成年人“電腦眼”頻發—

職場電腦、居家手機 眼健康成犧牲品

白天長時間對着電腦工作,晚上癱在沙發上看電視,上床後關着燈玩手機直到入眠……這是大部分白領日常生活寫照。劉丹甯博士表示,這讓大部分成年人遭受“電腦眼”的困擾,所謂“電腦眼”,即指那些因長期盯着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顯示螢幕,進而導緻的眼部問題。

劉丹甯博士指出,電子産品對眼部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長時間使用電子産品,應通過遠眺放松等形式緩解視力疲勞,對于“關燈後長時間玩手機”這樣的壞習慣應避免,如果實在難以改變,也至少把亮度盡量調低。

正确姿勢很重要 每30分鐘需眺望遠方

進入電子時代,用電腦、看電視、玩手機等已經成為導緻視力問題的重要原因。對此,劉丹甯博士表示,使用電腦時的體位和習慣對視力的影響非常大。她建議大家在使用電腦時,人與顯示器之間的距離不少于40厘米,坐姿要端正,不能歪着頭或脊柱,同時人與電腦桌之間保持一拳的距離,不要趴在桌子上。

使用手機時,别長期低着頭,更不要躺着玩手機。盡量将手機上的字型調大,别持續看手機太久,每隔30分鐘左右,可凝視遠處5分鐘左右,盡量眺望綠色的地方,放松眼睛。“尤其要注意使用手機時務必開着燈,不要關燈。”

中老年眼病來勢“猛如虎” 4種類型需警惕

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性眼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影響中老年的生活品質。劉丹甯博士指出,大多數人對老年性眼病的認識,還隻停留在老年性白内障上。其實,奪去老年人視力的常見“殺手”,還有青光眼、老年性黃斑病變、糖尿病性眼病。

不可避免的白内障 影響視力時就應手術

白内障是全球範圍内高緻盲率眼病之一,其主要發病人群是40歲以上人群。随着年齡的升高,身體機能已經開始退化,特别是眼睛這種身體上最精密的器官,其晶狀體随時間的變化發生變性,造成晶狀體渾濁,進而發生白内障。

劉丹甯博士坦言,白内障幾乎中老年人是不可避免的眼病,當患者有視力下降、視物模糊、重影等出現時,就要去眼科檢查,包括視力、驗光、裂隙燈及眼底等檢查,才能判斷是否患有白内障及白内障的程度,并制定進一步的治療措施。

“目前對已形成的白内障藥物無明确的治療效果,對已明顯影響視力的白内障最有效的辦法是手術治療。”劉丹甯博士說,“老年性白内障到了一定階段,會引起視物不清。如果未及時手術,可能會引起青光眼等并發症的發生導緻病情複雜。是以,隻要白内障影響到視力,就可考慮手術治療,并不需要等到成熟期再手術。”

劉丹甯博士建議,可以多食用含藍莓、葉黃素類的抗氧化食品,尤其是葉黃素能夠緩解藍光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保護視網膜組織,對白内障的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另外,帶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太陽眼鏡,也能對白内障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閉角性青光眼來勢洶洶 千萬别“急眼”

青光眼是中老年常見的緻盲性眼病,導緻的失明不可逆。其主要危害是損害視神經,使患者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患者視線範圍逐漸縮小,随着病情的進展,缺損範圍不斷擴大,最終導緻失明。

“有青光眼隐患的人群在情緒激動時最易誘發急性青光眼。”劉丹甯博士說,急脾氣的人情緒失控後,很容易影響自主神經調節,導緻眼睛前房角關閉房水排出受抑制而使眼壓急劇升高,“疲勞、勞累也是導緻急性青光眼的一個重要原因,天冷、天熱也有影響。”

很多急性青光眼患者發病時會感到眼睛非常疼痛,還會伴有半側頭痛、眼睛充血、視力急劇下降、鼻根酸困等多種症狀,因而用“來勢洶洶”形容它的發病一點也不誇張。發病後如果不及時就醫,短期内可能會傷及虹膜、晶狀體視神經視網膜等眼内組織,導緻不可逆的視力損失。慢性閉角性青光眼與急性青光眼不同,可以導緻視野丢失(餘光範圍縮小或缺失),發生得緩慢以至于患者自己都不能察覺。到了晚期,中心視力也受到明顯影響了,視神經受損嚴重,患者發現視力下降再來就診,卻已是亡羊補牢,即使治療手段再高明,也最多隻能控制眼壓使剩下的視力和視野盡可能不再丢失,卻沒法追回已經喪失的視功能。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劉丹甯博士強調,眼壓是判斷是否有青光眼的最直接證據,如眼壓超過一定範圍即高度懷疑青光眼了。此外,還需進行眼底檢查和視野檢查。

黃斑變性難治愈 預防很重要

劉丹甯博士介紹,老年性黃斑變性大多始發于50歲左右,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因臨床表現不同,分成幹性與濕性兩型,前者比較多見。幹性老年性黃斑病變初期視物昏朦,如有輕紗薄霧遮擋。随着病情發展,視物模糊逐漸加重,眼前出現固定暗影,視物變形;濕性老年性黃斑病變早期與幹性相似,如出現黃斑出血,則該眼視力驟降,眼前暗影遮擋,甚至僅能分辨明暗。

“黃斑變性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是以預防很重要。”劉丹甯博士介紹,補充黃斑區葉黃素密度是較直接的預防方式,因為葉黃素是黃斑區的主要物質,是能夠吸收紫外線、藍光這些對眼睛損害大的強光,保護黃斑區。除此之外,控制血壓、血糖,禁煙少酒,少食高脂質食物等也非常重要。

劉丹甯博士告訴記者,一些老年人患此病看不清東西後,首先以為是白内障所緻。實際上,濕性黃斑變性與白内障是很好差別的,白内障看東西時整個都是模糊的,濕性黃斑變性看東西時則是物體扭曲變形,物體的四周清楚,中間模糊。這時就需要及時就醫,通過專科醫生行眼底檢查即可确診。

糖網病具隐匿性 需盡早篩查

什麼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劉丹甯博士解釋,這是一種由糖尿病引發的能嚴重損害視力的眼部并發症,簡稱“糖網病”。而糖尿病引發的常見眼部并發症是眼底出血,最嚴重的是引起視網膜脫離緻盲。病人如果不控制飲食,血糖過高,就會加重眼部并發症的病情。

劉丹甯博士表示,“糖網病”發病具有隐匿性,糖尿病患者得病後三五年内基本沒有明顯症狀,一般8年、10年甚至15年後才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糖尿病病程越長,出現眼底病變的幾率越高。如果早期沒有發現和幹預,患者就會逐漸出現視物變形、模糊,當出現視力突然下降,甚至無光感時,已經是非常危險的信号了。糖尿病對眼睛的損傷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是以診斷糖尿病後一定要到眼科檢查,不要等到視力下降或有症狀再看病。

劉丹甯博士強調,早期糖網病可無自覺症狀,病變發展到黃斑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減退。如果繼續發展,眼底病變從非增殖性到增殖性轉變,可導緻廣泛的視網膜新生血管,引起視網膜出血;如果出血量多的話可發生玻璃體積血,視力會急劇下降,将會對眼睛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是以糖尿病患者不要忽視眼科的檢查與治療,以便早防、早治避免失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