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2007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辰114周年。這一天,住在北西皇城根南街9号院中的老人早早起了床,穿戴莊嚴而隆重後便準備前往毛主席紀念堂。

家人們試圖阻止已經八十六歲的老人,理由有很多:他剛剛出院不久、身體情況非常不好,走路也需要人攙扶了……

但老人用一句話回絕掉了所有的勸阻:“這是我最後一次去看主席了,你們就讓我去吧。”

這位老人就是華國鋒。多年來,華國鋒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在每年的毛主席誕辰和忌日時隆重出門,前往毛主席紀念堂看望毛主席。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2003年12月26日上午,82歲的華國鋒和夫人到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資料圖檔

他是最熟悉毛主席紀念堂的人之一,設計方案經過了他的準許,奠基儀式時他親自培土,每年固定來兩次瞻仰毛主席遺容。但是,再熟悉都不影響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再來看主席一次。

每次來到毛主席紀念堂,華國鋒都要親自領着家人和從業人員喊行禮令:“向偉大領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八十六歲的這一次也不例外,盡管已經無法站直身體的他做鞠躬這個動作已經十分費力了。鞠躬過後,他繞着水晶棺走了三圈,來到休息室後他不斷端詳着周圍的陳設,仿佛要把他熟悉的一切再次深深刻在心頭。

在這裡他最熟悉的當屬那個躺在水晶棺中的人。華國鋒一路走來,毛主席是他最堅定也是最優秀的領路人。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1976年,毛主席與華國鋒在一起

1971年2月,毛主席點名時任湖南省委書記華國鋒,将他調到北京擔任國務院業務組副組長,不久後升任組長,主管全國農業發展、财政管理、商業規劃等方面的工作。

這是華國鋒進入中央的第一步。他之是以能得到毛主席的青眼,主要是因為“老實”。

毛主席曾經三次稱贊華國鋒“老實”。第一次是在1955年,時任湘潭地委書記的華國鋒在這年的6月19日初次受到毛主席接見。

湘潭是毛主席的出生地,他對這裡自然格外關注。見到湘潭市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發展情況後,毛主席對華國鋒的印象非常良好,稱贊他:“你這個年輕人還是沉了下去的。”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1951年,任中共湖南湘潭縣委書記的華國鋒同志。

因為湘潭地區的農業合作化成績斐然,華國鋒被安排在10月上旬的七屆六中全會上發言介紹湘潭地區的情況。

會上,毛主席特意向其他上司人介紹稱:“這個年輕人是我的父母官,一個老實人。”此時的華國鋒28歲,與當年毛主席參加中共“一大”時同齡。命運的安排有時就是這麼巧妙。

第二次稱贊在1963年。當時正值困難時期,糧食成為了大問題。湖南在全國糧食增長率中都屬于倒數。

然而,位列倒數的湖南,在1959年各地糧食告急時調出了17億斤糧食支援全國。湖南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時任湖南省副省長、主管農業的華國鋒居功至偉。

這樣的情況讓毛主席非常欣慰,他歎道:“湖南的名譽還好啊!”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1955年,毛澤東在視察途中和湖南省委的負責同志談話,(左一為華國鋒。)

1959年後湖南省偉大改組,毛主席便提名華國鋒擔任了湖南省委書記。1963年1月16日,毛主席在長沙同華國鋒等人談話時又談到了糧食的問題,華國鋒坦誠說道:“田瘦了,牛瘦了,人瘦了,産量不可能那麼高了。”

在當時很少有人對毛主席說這麼坦誠的話,這話雖然不中聽卻實實在在,毛主席聽完後稱贊道:“你講的是老實話,你是個老實人。”

他又對在場的人說道:對黨内講真話的人要給予照顧和支援,講假話的人要針鋒相對。

華國鋒被調到中央任職之前,毛主席又向多人稱贊了他。1967年6月,毛主席對湖南軍區負責人說:“華國鋒是一個老實人,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同志。”

1970年與美國友人斯諾談話時也特意提到了華國鋒,将當時還未滿50歲的他稱為“老人”,顯然是信任的意思。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1970年,華國鋒在長沙郊區插秧。

能夠多次獲得毛主席“老實”的稱贊,能夠收獲毛主席的信任,華國鋒所憑借的不是别的,就是在基層踏踏實實的工作。

例如1961年12月,他曾經親自到“後進大隊”)湘潭姜畲公社蹲點,堅持與當地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帶着工作組一戶一戶調查,解決當地群衆生活困難問題。

為調動農民積極性,他在當地進行了試點,改變糧食配置設定的政策。最早的糧食配置設定政策是以人口為标準,這樣的配置設定就讓人口多、勞力少的家庭反倒比勞力多、人口少的家庭配置設定到更多的糧食。

華國鋒取消了“基本口糧”,改為按勞配置設定、對困難戶加以照顧,大大增強了群衆的生産積極性。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1965年,華國鋒同志在韶山冒雨檢查工程品質

按勞配置設定的做法從一個大隊開始,被華國鋒逐漸推廣全湖南省,他調到國務院後又向周總理建議推廣到全國。

1962年他再次到姜畲公社就如何辦好生産隊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人都是有惰性的,農民們其實很怕因為政策的改變,特别是種植作物的改變而影響畝産量,是以每一次新的農産政策出台時都需要找到合适的點說服農民。

對此,華國鋒采取的辦法是親自到工作組到谷沙塘、棗子園等生産隊組織座談,幫助大家改變觀念。

除了從道理上說服,他還具體擺出了增加副業的好處和有利條件,并結合各隊條件推薦了不同的、可靠的副業門路。

工作組給農民們一筆筆算賬,告訴他們每一個勞動日都可以分到一進制多,每個人可以分到500斤糧食。農民們辦生産隊、充實集體的信心就這樣被建立起來。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1968年10月1日,毛澤東、周恩來與華國鋒在天安門城樓上

他關心農業不僅僅局限于落實政策上,也切實關注生産中的每一個問題。1963年時他發現近幾年湘潭地區的耕牛數量一直在下降,1962年的耕牛頭數比1957年減少了4.3萬頭之多,比1961年減少了5200頭,全區有16.6%的生産隊嚴重缺牛。

在非機械化時代,缺少耕牛對農業生産影響極大。他親自進入基層考察了耕牛頭數減少的七點原因,從根本問題出發提出了增加耕牛數量的可行方案。

除了耕牛問題外,1963年湖南地區面臨的更大問題是天災:這一年湖南發生罕見大旱,有的地區連續十個月沒有下過一場有效的雨,有些生産隊吃水非常困難,甚至有的都沒有水吃。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華國鋒同志在大慶

平江縣長壽公社就是一例,這裡塘壩幹枯、農田龜裂。華國鋒再次深入一線,親自來到長壽公社宣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帶來水利技術人員幫助大水、測量。經過勘測,這裡幾年後建起了黃金堰水庫,保證了該地區3.8萬畝土地旱澇保收。

這一年10月20日毛主席來到長沙,同華國鋒進行了一次單獨談話。華國鋒彙報貫徹農業六十條以來的農村情況變化,特别提到了自己在毛田蹲點了解到的情況。

毛主席對此很感興趣,問道:“毛田在哪兒?哪個毛?”華國鋒答道:“在嶽陽,毛主席的毛。”

毛田是1962年冬天,華國鋒到嶽陽時聽縣委書記彙報的典型,他随後便親自前去毛田實地考察,發現當地家家戶戶門口挂着大塊大塊的臘肉,與其他地區的困難形成鮮明對照。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華國鋒同志晚年

當地區委書記徐志龍介紹道,解放前這裡本來叫做“茅田”,它位于大雲、相思、銅鼓三座大山之間,是絕對的“窮鄉僻壤”,在總共20萬畝的山地中隻有5萬畝殘林,其他地方都是荒山秃嶺,水土流失夜非常嚴重。

耕地和村莊零星分布在大大小小八千多個山頭和五千餘條溝壑中,每人隻能分到7分多一點的耕地。耕地數量少,畝産量也不高,即便是豐年也隻有兩百多斤的産量,人們隻能以蕃薯充饑。

解放後,區委為這裡修建了水庫、管道、公路,又抓緊建立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然而天公不作美,1959年大旱後,毛田人民在山上種植的八百畝油茶連苗都沒有保住。

區委又專門組織大家四上雲山,從國營林場中取經,終于在這裡建成了第一個林場,随後油茶成活、實驗梨園建成。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初步的勝利鼓舞了毛田人民的鬥志,三年困難時期中毛田人民大幹三年,建設了上千處大小水利設施,低産田也被改造為高産田,一季水稻改為雙季。

因而,當天氣好起來後,毛田的經濟恢複相當快。1962年這裡畝産達到了690斤,造林三萬多畝,山上種植了桑樹,養蠶成了另一條緻富路徑;棉花種植面積達到1890萬畝,當年收獲皮棉六萬斤。

華國鋒前來考察的時候特意爬上了附近的大山,站在介頭水庫的大壩上放眼望去,四周的青山、梯田、水渠令人心情愉悅,他不由得感慨道:“這是真正的人定勝天!”

他在毛田停留了幾天,白天翻山越嶺檢視當地山水田林建設、同群衆談心;夜晚召開調查會,将毛田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

毛田的經驗很快被華國鋒推薦到省委,1963年春天他再次帶領調查組到毛田全面調查、總結經驗。

這樣一個在困難時期生産沒有下降、反而大大發展的典型毛主席聽了也非常感興趣,他認真聽華國鋒彙報了兩次。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毛主席

後來毛主席去到上海時,還将毛田經驗介紹給了華東局第一書記柯慶施,毛田經驗也被寫成了《可貴的革命幹勁》,刊登在當年第十、第十一期《紅旗》合刊号上。

多年在基層工作的經驗、誠實的品格是華國鋒能夠從衆人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進入中央工作後他成為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重要助手,能力和眼界提到了進一步提升的同時,誠實謙遜的品格始終沒有改變。

是以,1976年周總理逝世後,華國鋒被任命為代總理,走向了中國政治的核心。

1976年1月28日,毛遠新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傳達了毛主席的訓示:“國鋒同志厚道老實,能關心群衆,能調查研究,能團結同志……我提議華國鋒同志任代總理。”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毛主席的态度十分堅定,這個進入中央之後始終不露鋒芒的人成為了他的重要助手,擔任了這個國家最核心的職位之一。

幾天前華國鋒與奉毛主席之命前來的毛遠新談話時得知了這一任命,他對此毫無準備,也沒有被沖昏頭腦。

華國鋒堅持着自己的誠實,請毛遠新幫忙轉達自己難以擔負重任。不過這沒有改變毛主席的決定,反倒更讓毛主席認清了華國鋒“沒有私心”。

毛主席對華國鋒的支援不僅僅限于任命上,更在于實際行動上。4月7日他正式提議華國鋒擔任總理,以及中央第一副主席,等同宣布華國鋒是他未來的接班人。

從此之後,毛主席接見外賓時也隻讓華國鋒一人陪同。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這項任命在當時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但事後卻被證明是正确的選擇。葉劍英同志起初也沒有注意到華國鋒——即便當時他已經是國務院副總理了,但少言寡語的華國鋒“存在感”并不高。

後來他曾經評價:“毛主席慧眼識英雄。”

除了“老實”之外,毛主席還曾經稱贊華國鋒“有工作經驗、忠厚、不蠢。”

“不蠢”這兩個字看上去是很普通的評價,與“聰明”相距甚遠,實際上是在暗示華國鋒大智若愚。

他看似不聲不響,實際上對局勢洞若觀火,在非常之時才展現出自己的大智大勇。這也是為什麼葉劍英後來說:“英明領袖華主席是我提的,他當之無愧。”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華國鋒同志與葉劍英元帥

華國鋒能夠做到這些,除了自己在基層多年的曆練,與毛主席給他的影響以及鼓勵也是密不可分的。

自從擔任代總理之後,華國鋒多次陪同毛主席接見外賓。尼克松第二次訪華時,作為代總理的華國鋒等在中南海遊泳池之前迎接,并陪同客人們進入毛主席書房談話,并且是唯一一個留下陪同毛主席的中方代表。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當屬1976年4月30日,陪同毛主席會見紐西蘭總理等五位客人。當日毛主席同他們隻交談了三十分鐘左右,由于毛主席行動不便,華國鋒在會談結束後送客人離開。

随後,他傳回毛主席的卧室中,向毛主席彙報了全國形勢,并表達了對某些省份發展的擔憂。毛主席寬慰了他,并顫抖着手寫下了兩句話:“慢慢來,不要着急”、“照過去的方針辦”。

這兩句話被華國鋒傳達給了政治局,但實際上毛主席還寫了第三句話,這句話才是華國鋒未來的信心來源:“你辦事,我放心。”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華國鋒同志與鄧小平同志

事實也證明,華國鋒的确是一個令毛主席放心的接班人。毛主席去世後,他同葉劍英元帥一起解決了最大隐患,扶大廈之将傾,帶領中國重新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後人評價華國鋒的時候,更多會将他作為兩個時代之間的過渡人物。盡管從1976年毛主席去世後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到1981年6月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辭去職務,他在國家最高上司人的位置上隻做了五年時間,但他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

在大家非常熟悉的“真題标準大讨論”上,華國鋒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标準”這句話再次被提出,對此華國鋒表示:“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要搞清楚,從團結的願望出發。”

這是華國鋒從未變過的堅持:一切從團結出發。為此他以自己的錯誤為例進行自我批評,要求停止對個人崇拜的種種宣傳。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從左至右)陳雲、鄧小平、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在當年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華國鋒說道:“我是下了決心叫大家講話。”

也是因為他的表态,與會的人們才都敢于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展開了對“真理标準”的大讨論并獲得全黨的普遍認可,帶來了思想的大解放。

與會的胡耀邦11月25日回家時高興地說:“中國人民遭到的痛苦和災難換來了今天整個民族的覺醒。”

少為人知的是,華國鋒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中也起到了鼓勵的作用。1966年袁隆平撰寫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篇論文當時引起了國家科委的高度重視。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袁隆平

正在湖南省主管農業工作的華國鋒也注意到了這篇論文以及水稻雄性不育這個課題的重要作用。

然而,此後因種種原因袁隆平的科研小組陷入了困難之中,此時是華國鋒給了他們支援和幫助。

1970年6月,在華國鋒主持的湖南省第二次農業學大寨科技經驗交流會上,他請來了袁隆平在大會上發言,介紹雜交水稻科研的情況。

這次發言讓華國鋒對雜交水稻有了更多了解,他表達了對袁隆平的堅定支援,并與多部門聯絡協調,要求配合雜交水稻的實驗與研究工作。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當雜交水稻的推廣工作遇到難題時,又是華國鋒站了出來。

1975年雜交水稻種植的優勢已經顯示出來,但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農業部的上司一直忙于其他事情,無暇聽取相關科研人員的彙報。

情急之下,時任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陳洪新給華國鋒寫了滿滿四頁紙的彙報信,并請他當面聽取彙報。

這封信在1975年12月20日寄出,短短兩天之後華國鋒便接見了陳洪新,聽取了整整三個小時的彙報。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聽完後他當即拍闆做決定:中央拿出150萬元支援雜交水稻推廣,由農業部主持在廣州召開南方13省(區)雜交水稻生産會議,加速推廣雜交水稻。

幾十年後談起那段往事,袁隆平說道:如果沒有華國鋒的支援,想要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是非常困難的。

華國鋒晚年也曾經提起這次經曆,他誠懇表示:“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如果雜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全世界一個劃時代的貢獻。”

事實證明此言非虛,也證明華國鋒在這方面的确具備非凡的預見性。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華國鋒同志與袁隆平院士

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和農業打交道的華國鋒,晚年退休後在自己的院子裡種葡萄,先後種了五十多個品種,為此專門學習了葡萄的種植和管理技術。

據他的外孫女回憶,華國鋒晚年喜歡果樹種植,曾經多次去北京的果樹種植基地與從業人員交流經驗。

是以,每年秋天華家小院中的葡萄都又大又圓。這些葡萄不僅給他自己和家人吃,還會送到軍隊給戰士們品嘗。

可惜的是他晚年身體不好,患上了糖尿病,是以不可以多吃葡萄。每年葡萄成熟的時候,他都隻能吃一兩個。其他時間都要按照醫生制定的标準嚴格控制營養攝入。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除了每年兩次固定前往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外,華國鋒很少離開北京,甚至很少外出,也不怎麼談論時政。

每當有黨和國家上司人拜訪他時,他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幹得都很好!”

如果說華國鋒還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沒能看到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

2008年北京奧運會即将開幕的時候,他一直期待着去看一看中國人自己的奧運會。2008年8月1日他出院時,大家都以為華老能夠完成這個心願。

然而,因為病逝沉重,在開幕式的前一天他又住進了醫院,這一次,他沒能從病房中走出來。

2008年8月20日下午12時50分,華國鋒逝世,享年87歲。

華國鋒的一生,同樣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的一生。作為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他的功績也必将彪炳史冊。

86歲華國鋒最後一次瞻仰毛主席遺容,繞着水晶棺,走了整整三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