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你出生以來收到的垃圾短信可以繞地球很多圈?

   我去一家大型購物廣場消費,服務員提示我,隻要辦一張會員卡,我就可以免費停車。于是我來到服務台,卻發現填寫的資訊包括身份證号、手機号、具體家庭位址……填寫得這麼詳細,這不對勁啊!我對服務員說:‘請問我填寫得這麼詳細,你們能保證我的資訊安全嗎?’服務員白了我一眼:‘哎喲,您的身份證号,早就洩漏多少次了,不在乎這一次。’我想了想,有道理,于是辦了會員卡。”

11月21日,在 《中國個人資訊安全和隐私保護報告》釋出會上,作為釋出方之一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維的這個故事逗樂了大家。

說好的警示大衆要注意資訊安全和隐私保護呢?!不要笑,林維僅拿了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案例進行說明。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自己的資訊保護問題。看一組資料:

在收回的1048575份調查問卷中,超七成參與調研者認為個人資訊洩露問題嚴重。

但這種“意識”是因為無數次“被騷擾”帶來的:

26%的人每天收到2-3條甚至更多的垃圾短信;20%的人每天收到2-3個甚至更多的騷擾電話;多達81%的參與調研者經曆過對方知道自己的姓名或機關等個人資訊的陌生來電;53%的人因網頁搜尋、浏覽後洩漏個人資訊,被某類廣告持續騷擾;租房、購房、購車等資訊洩漏後被營銷騷擾或詐騙高達36%等。 

如果把這些折算成奶茶杯,簡直可以繞地球很多圈。

這是一組讓人觸目驚心的圖:

為何你出生以來收到的垃圾短信可以繞地球很多圈?

看到這裡,愛購物的編輯突然想到,在上一個購物節當天,僅收到的購物促銷短信就高達30幾條,還沒有算上 icloud 相冊發過來的賭場推廣垃圾短信。

編輯隻能安慰自己,有可能因為你在帝都。然而,問卷結果确實沒有打臉,越是經濟發達、社會網絡化、資訊化程度高的地區,電信騷擾密度越高。比如,來自上海、北京、重慶、江蘇、天津等省市的參與調研者收到垃圾短信最多;在騷擾電話方面,最少的省區是黑龍江、新疆、西藏、吉林、甯夏,最多的省市是上海、北京、江蘇、安徽、浙江。

最關鍵的是,你知道自己的資訊是如何洩露的嗎?

問卷分析顯示,在遭遇個人資訊侵害時,多達 81 %的參與調研者經曆過知道自己的姓名或機關等個人資訊的陌生來電,因網頁搜尋和浏覽時洩露個人資訊的參與調研者占 53 %,經曆郵箱、即時通訊、微網誌等網絡賬号密碼被盜的參與調研者占 40 %,因房屋租買、購車、考試和升學等資訊洩露,和因在網站留下個人電話和注冊網絡金融服務而遭遇各類騷擾和詐騙的參與調研者都在 30 %以上,遭遇針對銀行卡、信用卡和網絡交易詐騙以及被“短信炮”、“撥死你”電信騷擾的參與調研者比例在20%以上,被冒充公檢法、稅務機關的不法分子詐騙、恐吓的參與調研者比例達 19% ,明确知道個人和家庭資訊被販賣、洩露的參與調研者比例達 18 %,最少的資料比例即“個人隐私資訊被網站公布”、“購買機票後收到航班異常的電話或短信詐騙資訊”也達 9 %。

下圖可以對号入座:

為何你出生以來收到的垃圾短信可以繞地球很多圈?

不過責任可能還在自己,不得不含淚吞苦果。

中國青年政治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表示,經過問卷及統計:

在日常生活中,證件影印件、快遞單和手機是洩露個人資訊的重要載體。高達 55% 的人将證件影印給相關機構時,從不注明用途;47% 的調研參與者經常将寫有個人資訊的快遞單直接扔掉而不加處理。超過 27% 的人在停用、登出手機号的時候,甚至不去銀行、支付寶、網站等變更綁定的手機号。

自 2012 年起,公安部多次部署全國各地公安機關開展集中打擊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行動且收獲頗豐。最近一次是自今年4月起、為期半年的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專項行動,截至7月,全國公安機關即累計查破刑事案件 750 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 1900 餘名,繳獲資訊 230 餘億條,清理違法有害資訊 35.2 萬餘條,關停網站、欄目 610 餘個。

還有一點是,大家的維權意識不強。

當自身遭遇個人資訊洩露并面臨侵害時,相當一部分人群抱有僥幸心态,大部分人選擇了較為被動的處理方式,僅有少部分人采取了積極對抗行動。

為什麼大部分人保持着沉默?

首先,一部分“無知”群衆會發出這樣的感歎:

這都可以報警?找誰報警?報警了有啥用?

為何你出生以來收到的垃圾短信可以繞地球很多圈?

再者,舉證真的挺難的。絕大多數的個人身份資訊洩露并不屬于刑事責任,是以公安部門無法派遣大量的人力和資源來查辦此類案件——事實上也并不經濟。

在民事糾紛中,要求讓洩露個人資訊的機構或這個人承擔民事責任也是難于上青天,因為它們會陷于法律上的舉證責任難題,是以到目前為止有關的訴訟大都以原告的敗訴收場。

是不是一口老血要噴湧而出?

為何你出生以來收到的垃圾短信可以繞地球很多圈?

當然,這些都需要時間。但是,有什麼是大家可以着手注意的呢?

芝麻信用法務總監聶正軍建議,至少可以先從自我做起——證件影印件要注明用途、并注明他用無效;扔掉快遞外包裝,一定要處理掉個人資訊;不使用的賬戶,應及時申請登出,避免資訊外洩或被非法或缺的可能;考慮到木馬病毒等情況,不建議在電腦等存儲密碼等敏感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