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會)“采芝齋”“稻香村”:以原味寄托鄉思、綿延情韻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題:“采芝齋”“稻香村”:以原味寄托鄉思、綿延情韻

新華社記者劉巍巍、高健鈞、陳旭

“小時候,松子糖是鄰家大哥哥手裡給的希望;背上行囊,松子糖是放不下的故鄉……”春節将近,前來蘇州采芝齋觀前總店買年貨的陳秀珍老人,發出“詩意”感慨。

陳秀珍66歲,是土生土長蘇州人,年輕時也曾離開故鄉。“漂泊在外的日子裡,每到年前,總要想方設法托人帶回采芝齋的小零嘴兒吃上幾口,感到這樣才算是過年。”

老人的一席話,說出了蘇州人的采芝齋情懷。采芝齋創辦于清同治9年(公元1870年),主營蘇式糖果。148年來,一代代采芝齋人活态傳承手工技藝,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在時光中寄托着蘇州人的鄉思、慰藉着遊子的鄉愁。

在遊人絡繹不絕的觀前街,古拙蒼遒的“采芝齋”三個大字有着特别曆史感。古典園林風格的店堂裡,身着大紅唐裝的營業員穿梭忙碌,櫃台前擠滿了前來選購年貨的顧客。

“蛋黃花生、丁果糖、黑芝麻切片、南瓜子酥、花生酥、花生紫 薯酥……”香港遊客葉惠文買了一袋又一袋,他說:“這是一種傳統文化體驗。”

采芝齋因傳統工藝而興,時至今日,不能忘卻的是傳統。成立蘇式糖果技藝上司小組,劃撥專項資金用于非遺技藝恢複挖掘、研究開發,讓傳承人享受特殊待遇,建立傳承人教授模式……采芝齋用一系列舉措讓百年工藝重制生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

為讓傳統技藝走近現代生活,采芝齋在店内專辟30平方米“透明工廠中的房間”,熬糖、冷卻、成型、切割……顧客得以親見松仁粽子糖等制作全過程。采芝齋工廠中的房間主任朱紅星是第四代傳承人,今年58歲,1979年進入采芝齋學藝。“最需要把控火候的是熬糖,熬完都要親嘗一下,用牙齒咬一下硬度,一響、二響還是三響,響聲到位了,熬制才到位,我現在是滿口蛀牙。”朱師傅笑稱,“沒辦法,這是職業病。”

“将鎮店之寶蘇式糖果技藝展示出來,讓孩子們感受和了解,這是對傳統更好地傳承與發揚,為老字号采芝齋‘打CALL’。”一位叫楊瑤的女士一邊用手機錄影,一邊親自為女兒講解。

記者了解,采芝齋今年還首次舉辦“蘇式年貨節”,引進現代營銷模式,推出蘇式糖果、糕點、炒貨、蜜餞等300餘個品種的特色年貨及“花開富貴”“全家福”等暢銷禮盒,并設立100萬元推廣專項基金,銷量約比平時增長10倍以上。

“采萬物靈芝,溶百年珍味。”蘇州采芝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儲敏慧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希望通過采芝齋的小吃,形成一種民族文化記憶。”

始建于1895年的北京稻香村,是京城生産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深受北京人及各地遊客喜愛。多年來,北京稻香村人緻力于綿延傳統記憶、留住原有風味。

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程文花介紹,北京稻香村現已成功恢複“京八件”“狀元餅”“巧果”“重陽花糕”“五毒餅”等多種一度消失的傳統食品,同時将傳統食品文化融會貫通到生産、銷售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注重“四時”“五味搭配”等,北京稻香村還推出了“立春咬春卷”“立夏陳皮餅”“立秋肘子”“大寒消寒糕”等與24個節氣對應的産品。

58歲的劉國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稻香村的點心是他青少年時期最美好的記憶。

“七八十年代那可是奢侈品,雖然隻有兩塊多錢一盒,但那時收入低,平時很難吃到;現在還是那個味,但産品可是豐富了不少。”劉國棟說。

如今,在前門大街、後海、西單、北京站、北京西站,甚至首都機場t3航站樓等地标場所,擡眼可見北京稻香村專營店鋪。

記者在稻香村西單店看到,顧客人頭攢動,以外地遊客居多。

“這是北京有名的特産,買回去給大家嘗嘗。”手裡拎着兩大盒京八件的哈爾濱遊客張女士說。

程文花介紹,“京八件”源于宮廷禦膳房,是八種形狀、口味不同的糕點,是極富北京特色的年節食品。同時,“八件”也是取吉利數字,博新年彩頭,“京八件”的彩頭不僅僅在數字上,還有福字餅、祿字餅、壽字餅、喜字餅等各種與年節相關的吉言美語,是以,“京八件”成功恢複上市後,特受顧客青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