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莞時代網-i 東莞
核心提示
燃燒淺灰色陶器需要什麼樣的土壤?它吃什麼樣的食物讓繭吐出不同顔色的絲綢?如何通過色彩的碰撞,讓藝術畫廊變得美麗和美麗?

上周,東莞松山湖第二國小舉辦了一場藝術節活動,以"泥之謎"、"多彩世界"、"蠶的生活"等學習項目,将校園打造成一個藝術空間,為孩子們開啟一場跨學科的探索之旅,也讓孩子們成為"好奇的少年"。據悉,學校自成立以來,通過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方法開展教學,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開展項目式學習
推動教學方式的改變
什麼是項目學習?為什麼要進行項目學習?學校校長孫道明介紹,基于項目的學習,又稱PBL,教師通過驅動問題組織、指導和開展教學活動,學生互相配合,運用新的學習技巧參與探究,回答問題,開發和呈現解決問題的結果,并通過"成品"呈現出來;
"傳統的學習模式,學生容易陷入'學習為考試,學習為學習'的誤區,忽視了學習的内在價值,通過項目化學習,将世界作為課堂,将生活作為教材,将遊戲作為教材,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突破傳統模式, 提出實際問題,并參與探索的全過程整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設計思維和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感受全球視野和國情以外的知識學習是我們推動項目化學習的首要思想。"孫TD說。
事實上,這并不是學校第一次着手項目式學習。據學校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于宏民介紹,學校自2019年9月成立以來,一年多來,一直在逐漸開展項目化學習。
多學科整合
激發"好奇的青少年"尋求知識
在孫道明看來,基于項目的學習最大的亮點是跨學科學習,從小知識點到跨學科項目,涵蓋多學科知識,學校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不斷增長的"腳手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自我安排、自主學習、自主成長。
"展出的陶器作品不僅僅是作品,它們也是項目式的課程成果,涉及多學科知識的深度整合。在參觀本屆藝術節成品展期間,學校美術老師袁大成介紹了以"泥之謎"為主題的藝術學科項目式課程,從實地考察、挖泥、感受泥漿、探索過程、塑造刻闆印象,到最終焚燒陶器等環節均由師生共同完成。
"孩子們以考古形式收集了各種土壤進行分析和提煉,然後集思廣益,在設計工藝圖紙的驅動下,實際創作泥塑工程。在動手制作過程中,老師還會有趣地進行科普、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的土壤,全過程融入考古、實體、化學和國際人文等知識。當學生發現問題時,他們會感到好奇:土壤中埋藏着什麼寶藏?泥漿有什麼用?地球如何成為陶器等問題,并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去問原則。"袁大成說。
還如數學課程"小店",設定模拟購物活動,融入對人民币的了解,熟練的人民币計算和增強對人民币等知識的學習保護意識,在完成各個任務的科過程中,學生自發地對知識進行分類、分類、統計等知識的使用,解決購物中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整理和分析資料以及決策能力。
"學生注重驅動問題,跨學科探索,實作知識的結構性遷移,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培養創新精神。孫TD表示,這就是項目式學習的魅力所在。
項目學習在哪些學科中進行?于洪敏介紹,現在已經涵蓋了所有學科。"所有科目,包括漢語、數學、英語、理科、美術等,都有項目化學習,有的科目會有相對固定的項目,有的會靈活适應教師的教學需求。
基于項目的課程與生活息息相關
"人生是一本教科書"是項目式學習的一個特點。鼓勵學生在整個課程中從生活中學習。
2020年3月,學校以植樹節為主題,貼近兒童生活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學習活動,包括"描繪植樹日的知識和意義"、"做自然筆記"、"從生物界到個人生活的讨論"、"用SCRATCH互動動畫展示植樹日知識"等。 将藝術、科學、書法、心理學、資訊技術五所大學科學融為一體,内容豐富,知識結構層層疊疊,課程内容貼近生活。
而語言學科也開展了二十四門氣功課、傳統節日課程,并在一年級的課程涵蓋"交朋友""我愛我的家人"等項目課程,在二年級設定了"盡自己最大努力""你好,朋友"等項目課程。
"這些項目旨在幫助解決孩子們在校園裡面臨的實際問題。學校語言老師曹偉表示,課程設計不僅展現了一定的學科,而且旨在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一個學習與生活互相聯系、融為一體的整體。
文字:嚴鳳春實習生 陳偉
攝影:趙偉瑞 視訊:趙偉瑞
編輯:鐘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