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作者:中信書院

孔子是誰?曆史上當之無愧的全民網紅教師,文化圈“一哥”,穩坐頭把交椅兩千多年。

在職業細分還不明确的古代,作為跨界奇才,包攬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等多項頭銜。

去世後搖身一變成了行走的“榮譽收割機”,被曆代“尊孔”的君王追贈了“文聖”“先聖”“先師”“宣父”等重量級稱号。

一提起孔老夫子,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教材裡的人物形象:

他是位笑容溫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材不高,還有些駝背,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還有,他跟自己的學生有許多經典對話,記錄在《論語》這本書裡,然後被收錄在教材裡,要求我們“了解并背誦全文”。

孔子逝世距今已有2499年之久,而他的思想卻在當代依舊散發着光輝。

當代人重讀《論語》才發現,原來我們今生的人生困惑,孔子在前世早就回答過。人生沒有答案,但有參考書。

孔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先來說說孔子的出生年代和故鄉。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距離今天有将近2600年。

那個時候,中國處在一個叫“春秋”的時代。我們常說的“春秋戰國”,其實是兩個時代,一個叫“春秋時代”,一個叫“戰國時代”。戰國時代之後,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統一了中國。

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是春秋末期了。他是魯國人,他的家鄉在中國現在的山東曲阜,孔子其實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是以,他其實叫“孔丘”。

那我們為什麼要叫他“孔子”呢?因為“子”是一種尊稱,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

我們看《論語》裡總是有“子曰”“子曰”,“曰”就是說話的意思,“子曰”其實就是“先生說”的意思。大家如果看過一部叫《武林外傳》的情景喜劇, 肯定會記得裡面那個呂秀才一天到晚說“子曾經曰過”,他說的其實就是《論語》。

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孔子是我們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也就是老師自己教學生。是以,我們現在還把孔子奉為教育界的祖師爺——可能有些同學會覺得奇怪:老師不教學生,誰教呢?這裡我們就埋個小伏筆,這本書後面會說到。

中國的很多行業都會奉一個古人作為自己的祖師爺。比如木匠行業的祖師爺是魯班,農業的祖師爺是神農氏,織布業的祖師爺是黃道婆, 而教育這個行業,祖師爺就是孔子。

确實,可能在你們的印象中,孔子就是一個頭發花白、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但其實啊,他這個人可能和你們想象的不太一樣哦!

我們不妨來看看《論語》裡,孔子自己是怎麼說的——請注意,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接觸《論語》裡的原文啦!

下面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這麼說的: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rǔ)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聽上去有點拗口,是不是?沒關系,我們來解釋一下。

先說一下當時的背景:

那一年,孔子已經63歲了,當時他還在周遊列國的途中。楚國有個葉(yè)縣。(有的同學可能會提出,這個字你的念法不對,應該念shè,不是念yè。你說的也對也不對,以前确實念shè,但現在詞典裡對這個讀音标注的是“舊讀法”,現在可以讀葉子的“葉”啦!)一天,這個葉縣的首長葉公就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聽。

“請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啊?”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子路表示,自己回答不了。

(子路不對)

後來,孔子知道了,就教子路:“哎呀呀,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

(“ 女奚不曰”,“ 女” 在這裡是個通假字, 就是“ 汝” 的意思, 就是“你”;“奚”在文言文中常被用作副詞,意思是“為什麼”。)

孔子接着說:“(你和他說)這個人呀,用功起來會忘了吃飯,快樂起來就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沒錯,這就是那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那麼,孔子為什麼要用這三點來形容自己呢?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三點。

先看第一點,“發憤忘食”, 也就是用功起來忘了吃飯這一點。這一點看上去沒什麼了不起的,你們可能會說:大人們為了加班會顧不上吃飯,我自己做作業有時候也忘了吃飯(或許你們玩遊戲也會忘了吃飯吧)……這樣的事情太常見了。

但我們要知道,孔子其實并沒有教人要“忘記吃飯”,恰恰相反,他在吃飯方面還相當講究呢!《論語》裡有專門的段落說他吃飯有多講究, 其中就特意提到“不時,不食”。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按時吃飯,不行,不可以。

吃飯要按時,這不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修養。比如有些人,遇到不開心或令人擔憂的事情會茶飯不思,會說:“唉,都這樣了哪還有心情吃飯啊……”其實,這根本無助于解決問題,還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相比之下,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按時吃得下飯的人,給人的感覺肯定要靠譜得多,這也說明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是以,吃飯按時、有規律,對身體和心靈的健康都是有好處的,而且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讓人放心的可靠的人。

那麼,既然吃飯在孔子眼中是怠慢不得的正經事,那他為什麼還會因為用功而忘記吃飯呢?這說明了什麼?

首先,這說明孔子不是一個刻闆無趣的人。按時吃飯這個習慣固然對身心都好,但是倘若頓頓飯都死守規矩,那就過于僵硬、機械了。孔子教導我們對待規矩的方式可不是這樣的,有關這一點我們以後還會進一步了解到。

更重要的是,這說明孔子活着畢竟不是為了吃飯。當然,在這一點上我們每個人都和孔子一樣。就像雷鋒叔叔曾經說過的:“吃飯是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為了吃飯。”

當然,孔子在這裡強調的是做一件事要專注,而不是說可以經常忘了吃飯。這才是“發憤忘食”的關鍵。有了這樣的專注,無論學什麼、做什麼都會有所成就的,不是嗎?

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再來看第二點:“樂以忘憂。”

說起孔子的憂愁,可比我們一般人的憂愁要大,也要多。在學生時代,我們的擔憂無非是明天下雨不能出去春遊,後天考試還沒複習好怎麼辦。而孔子是憂國憂民,憂這世界會不會變好,憂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實作。

就算往現實裡說,孔子在列國之間奔走,兵荒馬亂的,危險總是有的,斷糧餓肚子的事情孔子也遇上過,甚至被人追殺的情況也碰到過。如果在所有這些情況下都能保持快樂的心情、忘記憂愁,還是挺厲害的吧?

話說,一快樂就忘了憂愁,這種沒心沒肺的技能,我們不是也擁有嗎?比如有個段子說,有位同學快要考試了,好憂愁啊。該怎麼辦呢?他想,要不扔個硬币來決定吧:如果硬币正面朝上,那就去玩遊戲;如果硬币反面朝上,那就去睡覺;如果硬币立起來了,那就去複習吧。

聽上去很不錯吧?說實話,如果你真的能抛開考試的壓力沒心沒肺地去玩遊戲或者睡覺,那倒也是一種胸懷。但其實還是很難做到的吧?多半是一邊玩一邊心裡忐忑,因為知道自己在逃避。

你其實也知道:問題還沒有解決,将來總有算總賬的時候。是以,你并沒有真正把憂愁 抛到腦後,隻是相當于“借酒澆愁”。唐朝詩人李白曾經寫過一句詩,叫 “舉杯消愁愁更愁”——這算不得“樂以忘憂”。那孔子的“樂以忘憂” 該是什麼樣呢?

這裡舉一個孔子傳人的例子。

明朝有一位大思想家叫王陽明,他還是大政治家、軍事家。可以說,他是孔子在近兩千年後最典型的傳人之一。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病了,他去探病,問這個學生感覺怎樣。學生說:“功夫甚難。”王陽明說:“常快活,便是功夫。”

“常快活,便是功夫”其實就相當于孔子的“樂以忘憂”。

“樂以忘憂”不是讓我們逃避憂愁甚至“借酒澆愁”,而是說,無論面對怎樣令人擔憂的事,比如考試、生病、國家命運,都要保持“常快活”。其實,這和無論碰上什麼不開心的事都能吃得下飯是同一個道理。“常快活”就是汲取正面能量、保持生機,這樣憂愁之類的負能量就不成為困擾了,這就是“忘憂”。

在“快活”的心态下,問題還是要解決的,比如積極治病,好好複習考試,像孔子那樣不辭辛勞為天下事奔忙,等等。如果我該做的努力都做了,依然有問題解決不了,那我也可以問心無愧。失敗我認了,但“常快活”不能變——這就是“樂以忘憂”的最高境界。

當然,要達到這個境界,可能對現在的你們來說還有點太早。是以,我們還是從“無論碰上什麼事都要吃得下飯”做起吧!

你們看,“樂以忘憂”,其實就是孔子的修養功夫。雖然這個境界很高,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小事做起。

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最後是第三點:“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快要老了自己卻不知道。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 63歲。這個話題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有點早了。不過,我們依然可以試着了解一下,對于一個 60 出頭的人來說, “不知老之将至”意味着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以當時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來看,60歲已經是很大的年紀啦,中國有句老話,也是《論語》裡的,叫作: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什麼叫“耳順”?就是不管你講好話壞話,我都能聽得心如止水、洞悉一切。

當時,孔子 63 歲了。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經很老了嗎?當然知道。但他這句“不知老之将至”,恰恰說明他不在乎自己有多老,因為他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鐘情的愛好,有自己要傳授的知識,對他而言,已經不在乎時間了。

嗯,或許有同學會說:孔子不在乎時間,但他還是輸給了時間,不是嗎?

沒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戰勝時間。孔子去世的時候是 73歲,他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了 73 年。這 73 年,在整個人類文明程序中可以說隻是電光石火的一瞬間,但是直到今天,但凡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子,沒有人不談論他,而且還有很多人要學習他。可見,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被時間抹掉。

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是以,他那句“不知老之将至”,在輕描淡寫間,其實至少和時間打了一個平手。

在茫茫曆史長河中,每個人都隻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我們的痕迹能夠在這條時間長河中儲存多久?我們過完一生也未必能夠明了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