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橫空出世:俄軍新式武器輪番上陣

作者:中國軍網

近年來,在尖端武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成為俄軍日益重視的工作方向。在2018年12月召開的俄羅斯國防部擴大部務會上,普京總統指出,2019年俄軍裝備的發展方向必須迅速轉移到具有“突破先進反導系統”、能力增強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上來。

基于俄軍目前的裝備發展思路,一批被俄羅斯媒體譽為“絕無僅有”的新式武器應運而生:2018年3月,普京發表年度國情咨文,包括号稱“能突破任何反導系統”的“薩爾馬特”重型洲際飛彈和在新領域搶占先機的“佩列斯韋特”雷射武器系統在内的6款超級武器一齊亮相。這些武器涉及海陸空等各個領域,其性能震驚世界。随着幾款超級武器的研發程序被不斷“爆料”,這些武器顯露出的威力也愈發令外界忌憚。2019年2月20日,普京總統發表新的年度國情咨文,包括“锆石”反艦飛彈、“佩列斯韋特”雷射武器系統在内的新式武器再度成為咨文介紹的重點。

在北約加速東擴,不斷對俄施加軍事威脅;美國威脅退出《中導條約》,意圖與俄羅斯展開更加危險的軍備競賽的背景下,這些“明星”武器屢屢登上熱搜榜,顯然讓外界不敢小視俄軍的真實實力,也幫助俄羅斯在與外部威脅的鬥争中攢足了底氣。而今,這些“明星”武器究竟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又具有怎樣的威力呢?

橫空出世:俄軍新式武器輪番上陣

俄羅斯研發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飛彈。資料圖檔

“薩爾馬特”:威力空前的“飛彈霸者”

在俄方公布的幾款超級武器中,威力最恐怖的“薩爾馬特”重型洲際飛彈無疑成為外界關注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9年,鑒于ss-18“撒旦”洲際彈道飛彈的性能日趨老化,研發新式重型液體洲際彈道飛彈的計劃就已經列入俄軍的日程表。而在曆時近十年的研發改進後,“薩爾馬特”集倒置式彈頭配置技術、級間熱分離技術、新型推進劑技術等尖端技術于一身,不僅在性能上遠超昔日的“撒旦”,在突防能力等方面也已達到世界頂尖水準。

首先,“薩爾馬特”飛彈在突防技術上大膽革新:一方面,飛彈攜帶了10-15枚分導式核彈頭,能有效抵銷反導飛彈的攔截;另一方面,“薩爾馬特”采用飛行軌道無法預測的yu-71彈頭,可以實作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具有攔截難度大、速度快、毀傷能力強等優點,可從各種方向對目标實施識别性攻擊。飛彈還采用了迂回彈頭的設計理念,通過彈頭的迂回變向避開反導系統的攔截與封鎖。

同時,“薩爾馬特”在精度和射程上也力求最優:在精度上,“薩爾馬特”命中誤差約10米,飛彈以慣性抛物線彈道為主要飛行軌迹,采用了包括新型慣性制導、星光制導和“格拉納斯”衛星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幾種制導方式優勢互補,最大程度上確定了打擊精度。而射程上,“薩爾馬特”最大射程可能達到16000公裡,号稱可以打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實際上,“薩爾馬特”飛彈采用地下井固定部署,飛彈長度超過35米,能在飛行中将彈頭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使其在射程方面幾乎不受限制,甚至可以抵達南北兩極。同時,飛彈配備的液體燃料發動機經過技術更新,減輕了飛彈的重量,其機關内所産生的推力也變得更大,不僅投擲的重量變得更大,飛彈的射程也随之增大。

俄戰略火箭軍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稱,首批“薩爾馬特”飛彈預計将于2021年在烏茹爾飛彈師投入使用,目前新型“薩爾馬特”飛彈仍處于試驗狀态。憑借着頂尖的突防能力和超遠射程,“薩爾馬特”的列裝将極大增強俄軍陸基戰略核力量的整體作戰效能,未來将在穩定全球戰略力量格局上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锆石”飛彈:“唯快不破”的“反艦殺器”

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總統指出:“俄羅斯目前正在研制射程達1000公裡的‘锆石’高超音速飛彈,這種飛彈飛行速度為9馬赫,射程超過1000公裡,海上艦艇和潛水艇均可裝配。”

早在2016年,俄軍正在研發“锆石”飛彈的消息就已經有所披露,但由于其技術性能并沒有被更多地公布,是以這款飛彈雖然被外界高度關注,但其真正實力一直處于保密狀态。随着俄方研發的推進,“锆石”飛彈的各項性能也逐漸公諸于世。

對外界而言,“锆石”飛彈最恐怖的地方就在于其擁有的“超級速度”。據報道,“锆石”飛彈的最大飛行速度超過9馬赫(音速的9倍),創下巡航飛彈最快飛行速度的紀錄。作為一款能适應陸地、海面等不同環境的巡航飛彈,身負“超級速度”的“锆石”飛彈不僅可以讓陸地的反導系統束手無策,也可以讓包括航母在内的艦船遭受緻命打擊:一旦“锆石”以最大速度撲來,敵軍航母戰鬥群的防空雷達将無法做出及時的反應;“锆石”可以抓住敵軍雷達“打盹”這一空隙,以最快的速度命中敵軍的航空母艦。盡管美國航母可以采取多種手段規避威脅,但必須承認,“锆石”的列裝将給美軍航母配備的“宙斯盾”反導系統帶來不小的麻煩。

顯然,俄方頻頻将“锆石”飛彈推上“熱搜”正是在回應美國的威脅。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于去年10月宣布将退出《中導條約》至今,美俄雙方圍繞條約展開的幾番“厮殺”甚為激烈。在美國宣稱将在歐洲部署條約限制的中程飛彈之際,“锆石”的出現不僅為俄羅斯在這場輿論博弈中積攢底氣,也為日後可能的威脅做好準備。

“佩列斯韋特”:雷射武器的全新嘗試

在俄羅斯民間流傳着這樣的傳說:14世紀,俄羅斯人為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在庫裡科沃原野與蒙古軍隊慘烈搏殺。一位名叫佩列斯韋特的俄羅斯修道士,在戰争中突獲神力,将蒙古騎士挑落馬下。盡管佩列斯韋特也負傷犧牲,但他的屍身立于馬鞍之上不倒,激勵着俄羅斯戰士擊潰蒙古鐵騎。佩列斯韋特的故事流傳數百年,已經成為代表俄羅斯人頑強勇敢的文化符号。

如今,俄軍最新研制的雷射武器系統享受着與俄羅斯民族英雄同名的優待,其能力不言而喻。2018年3月,普京總統在當年的國情咨文中就自信地指出:“我們在制造雷射武器上取得了重大進展。這已經不止是理論或設計,甚至不是初步生産。從去年起,軍隊已經裝備了雷射系統。我不想透露這方面的細節,現在還不是時候。但專業人士明白,這種武器成倍提高了俄羅斯保衛自身安全的能力。”

從俄方公布的各種資料中,我們可以對“佩列斯韋特”的外觀有初步認識:它的外形好像安裝在輪式底盤上的貨運集裝箱,前端安裝了可旋轉的輻射裝置,這種裝置可以在遠端操控下作360度旋轉,以便對付空中和地面目标。盡管它看似不具備正常武器的特征,但其威力不容小觑。

衆所周知,雷射武器擁有費效比高、攻擊速度快、抗飽和攻擊能力強(近乎無限的彈藥)以及殺傷手段多樣等諸多獨特的優勢。未來,“佩列斯韋特”的用途将十分廣泛,不僅可以摧毀地面目标,也能在防空反導方面發揮顯著作用。如果“佩列斯韋特”應用于反導,那麼其反應速度、容錯空間、抗電磁幹擾性能以及費效比都将獲得巨大提升。

目前“佩列斯韋特”在技術上依然存在短闆,更可能在應對緊迫的無人機威脅方面發揮作用。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鮑裡索夫也坦承,“佩列斯韋特”未來還需要大幅度的更新改造才能戰術達标。但“佩列斯韋特”所具備的理念與技術,無疑幫助俄羅斯在雷射武器領域打開嶄新的局面,未來也将使俄羅斯的國防能力取得巨大的提升。

橫空出世:俄軍新式武器輪番上陣

俄羅斯研發的“波塞冬”潛航器。資料圖檔

“波塞冬”潛航器:縱橫大洋的深海殺器

在2018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總統指出:俄羅斯已制成數台“波塞冬”無人潛航器,其航速可超過新式魚雷、潛艇和某些水面艦船,且航行噪音較低,機動性較高。其所攜武器能攻擊航母艦隊、海防工事和其他海上設施。

作為一種新概念武器,無人潛航器可以不受惡劣的水文環境和高危險海底環境影響,能突破人體極限長時間地偵察和搜集水中的各種情報,執行許多特殊軍事任務,是以得到許多國家的青睐。俄羅斯這款無人潛航器一出世,就引發國内外的高度關注。“波塞冬”一名,是俄羅斯國防部采納民意确定的結果。以神話中稱霸大洋的海神“波塞冬”給潛航器起名,不僅代表了俄羅斯對其的厚望,也代表着俄方對這款無人潛航器優越性能的自信。

普京總統指出:“波塞冬”潛航器能夠在深水中行進,下潛深度可達1000米,航程跨越大洲,速度要比潛艇、最先進的魚雷和所有類型的水下戰艦快數倍。這種無人潛航器不僅能配裝正常彈藥,也可以配裝核彈藥,能夠摧毀各種類型的目标,其中包括航母戰鬥群。

在攻擊模式上,“波塞冬”一旦鎖定目标,将對其發射帶有普通戰鬥部或配備核動力裝置、可在深海高速運作的魚雷。潛航器及其所射魚雷的下潛深度和航行速度均超過同類武器裝備,是以現有的偵測手段很難發現。即使偶爾發現其蹤迹,他國現有的水下攔截武器也追不上這一潛航器及其射出的魚雷。

更值得一提的是,潛航器配備了專門研制的核動力裝置。根據普京總統此前公布的資訊,與潛艇的核動力裝置相比,該潛航器核動力裝置尺寸小、功率比重高,體積卻僅相當于前者的百分之一,達到最大功率的時間約為前者的二百分之一,具備優越的性能。

在未來作戰無人化、智能化的大趨勢下,水下無人武器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對象。随着無人駕駛技術和水下航行技術的更新,未來,無人潛航器勢必成為多國海底争雄的利器,而配備着“波塞冬”的俄羅斯海軍将在未來的海洋尤其是深海競争中占據更多優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