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作者:神州茶韻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烏龍茶,亦稱青茶,創制于明清時期。由安溪茶農在綠茶制法的基礎上發展成烏龍茶制法,先傳入閩北、廣東潮州,後傳入台灣。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在日本有“美容茶”、“健美茶”之稱。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烏龍茶的來源:

明末清初。安溪西坪南岩之麓,住着一位退隐的打獵将軍,單名叫"龍"。因為從小飲經烈日灸烤,風雨洗煉,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親切地叫他"烏龍"(閩南方言"烏"通"黑")。有一天,烏龍與往常一樣,身背獵槍,腰别茶簍,上山打獵,兼采一些野生茶葉,過午時分,烏龍忽見一頭山獐從前方溜過,他急提獵槍,擊傷山獐。等晚上到家,烏龍急于宰獐至深夜,竟把茶葉擱置,翌日清晨,炒制成茶,其苦澀之味盡除,香醇更勝往常,烏龍大喜,連忙邀來鄉親茯友一起品嘗,衆人啧啧稱奇,且探究其因,仿效采制,廣為傳開。此後,南岩茶葉聲譽遠揚,遐迩聞名。于是村民擴種茶樹,以茶為生。鄉親們為感念烏龍的貢獻,就把所制的茶葉都稱為"烏龍茶“,世代因襲,沿用至今。

很多人以為隻有包含烏龍名字的才叫烏龍茶,而其實烏龍茶是一個類,而有些茶直接以烏龍命名,比如台灣烏龍、矮腳烏龍、高山烏龍等,而很多人以為鐵觀音和岩茶不是烏龍茶,其實這些都屬于烏龍茶,這種關系很像黑茶,很多人以為普洱茶不是黑茶,隻有安化黑茶才是黑茶。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烏龍茶下有很多小類,品種繁多。如:鐵觀音、水仙、毛蟹、武夷岩茶、凍頂烏龍、肉桂、奇蘭、羅漢沉香、鳳凰水仙、嶺頭單叢、色種,等等。

1、産地

  按産地分,有:

  閩北烏龍茶(武夷岩茶、大紅袍,等);

  閩南烏龍茶(鐵觀音、奇蘭,等);

  廣東烏龍茶(鳳凰單叢、鳳凰水仙,等);

  台灣烏龍茶(凍頂烏龍、文山包種,等)。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2、形态

  按形态分,有:

  條索形烏龍茶(文山包種、鳳凰單叢等);

  半球形烏龍茶(鐵觀音、凍頂烏龍等);

  束形烏龍茶(八角亭龍須茶);

  團塊型烏龍茶(水仙餅茶)。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3、發酵程度

茶葉發酵程度對茶湯的香氣、口感都會有一定影響,茶友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購品飲不同的烏龍茶。

根據發酵程度的不同,烏龍茶通常可分為輕度發酵茶(約10%—25%)、中度發酵茶(約25%—50%)和重度發酵茶(約50%—70%)。不同的烏龍茶,其發酵程度是不一緻的,輕發酵烏龍茶搖青程度較輕,搖青次數少;重發酵烏龍茶搖青程度較重,搖青次數較多。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輕度發酵烏龍茶

輕度發酵烏龍茶以文山包種茶、清香型鐵觀音【分類應該為:消青工藝鐵觀音】為代表。文山包種茶發酵程度在烏龍茶中為最輕,約8%—10%。焙火亦輕,比較起來更接近綠茶,在烏龍茶中别樹一幟。

外觀似條索狀,色澤翠綠有油光,湯色蜜綠鮮豔帶黃金,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爽口,收斂性好,回甘性強。

清香型鐵觀音屬于流行性的輕發酵烏龍茶,發酵程度15%—20%。“清湯綠水”就是清香型鐵觀音最具代表性。這就是目前市場比較多的稱清青工藝的鐵觀音。而如果是正炒的工藝,發酵程度達到25%-45%之間。

另外還有一款是傳統“綠葉紅鑲邊”的烏龍茶,“清香型”烏龍茶具有明顯的“三綠”特點:即幹茶綠、湯色綠、葉底綠。沖泡後香氣清香持久,茶湯明亮見底,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韻味強,嫩香回甘。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中度發酵烏龍茶

傳統工藝生産的“濃香型”烏龍茶的發酵程度一般較重,屬于中度發酵,主要代表有傳統制法的鐵觀音、武夷岩茶、閩北水仙以及廣東鳳凰單叢等。

比如閩北烏龍,其外形粗壯緊結,色澤青褐油潤,俗稱“寶光”;湯色深橙黃或橙紅色,顯金圈,葉底肥厚,柔軟,花果香濃郁高長,滋味濃醇甘爽。一般其發酵程度可高達50%左右。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重度發酵烏龍茶

重度發酵的烏龍茶,非白毫烏龍茶莫屬。白毫烏龍茶是台灣獨有的名茶,是烏龍茶青茶中發酵程度最重的茶品,一般的發酵度為60%,也有些多達75-85%。

其外形枝葉連理,白毫顯露,故稱白毫烏龍茶,因其外形白、綠、黃、褐、紅色相間,猶如朵花,又稱“東方美人茶”。其湯色呈琥珀色,鮮豔明亮;蜂蜜香型或熟果香型,甜香明顯且濃長;滋味甘甜、鮮爽、醇厚。

不同的烏龍茶,因茶樹品種和制造技術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品質特征。以香氣為例,輕度發酵茶似綠茶,具有清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蜜香。

愛茶的朋友們可以根據愛好選擇适合自己的那一款烏龍茶,細啜一口,體會古人“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的妙境。

關于烏龍茶的常識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