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南壄到赣州

作者:小格的龙龙门架
从南壄到赣州
从南壄到赣州

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赣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门。作为一个拥有2200多年历史底蕴的古城,其历史更迭可能已被大多数赣州人所遗忘。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地名的变化结合史料,尽显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风貌,令赣州“宋代活孤本”的名号名副其实。

赣州沿革非常复杂多变,最早可追溯到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50万秦军南下五岭,其中一军驻守庾岭界,设立了南壄县,隶属九江郡,这是赣州境内行政建制之始。

秦·淮汉以南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豫章郡,南壄隶之,同时增设赣县、雩都二县,赣县筑城于溢浆溪(今章贡区蟠龙镇一带)。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南壄县改名为南野县,赣县、雩都、南野三县仍属豫章郡。

东汉·扬州刺史部

吴嘉禾五年(236年),赣南设立相当于市一级的行政机构——庐陵南部都尉,治赣县、雩都、南野、南安、平阳、阳都、揭阳七县,这可以看做是赣州的起源。

三国·吴·扬州

晋太康三年(282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六县。

西晋·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

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取名虔州的原因是“盖取虔化水为名也”,之后的地理志基本沿用此说。

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一书中考证的更为详细,并指出了虔化水的具体位置:“隋平陈,罢南康郡为虔州,而改县为虔化,以虔化水为名。”“虔化水源出吟山楼,抚州崇仁县北。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本名雩都水,入雩都县界。”

可见,“虔州”的由来是因为“虔化水”的缘故。

唐·江南西道

在以虔州命名的这段时间,赣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迅速提高。

光孝寺、郁孤台等建筑正建于这个时期,是赣州迄今尚存最早的一批建筑物。

唐玄宗时期,宰相张九龄率兵打通梅关,从此梅关古道将长江水系的章江与珠江水系的浈江连通,开启了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唐末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卢光稠在南康起义,占据虔州,并自认刺史,虔州在卢光稠的统治下,抓军事防御,搞城市建设,城市规模从1.23平方公里扩大到3.05平方公里,使虔州城由一座原来只是防御来犯之敌及预防洪涝的小城池,逐步变成江南的一座繁荣工业重镇。

北宋时期,曾有三位虔州知州对赣州产生了深厚影响,赵抃打通赣江十八滩,虔州从此成为重要的货物转运点,形成了“货物如雨,商贾如云”的景象,虔州一举成为全国36座名城之一;孔宗翰改土城墙为砖墙,主持建造了石楼(八境台),确立了虔州八景;刘彝修建福寿沟,让虔州千年不涝。

北宋·江南西路

虔州是赣州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它创造了赣州历史上人文、经济的第一个辉煌。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七月,虔州发生兵变,军卒齐述杀殿前司统制吴进和江西同统领马晟,虔州城叛朝自立,史称齐述兵变。八月,宋高宗派鄂州都统制田师中、江西安抚使张澄、殿前司游奕军统制李耕讨伐。九月,又派左翼军统制陈敏讨伐。十月,官兵对齐述兵变讨伐顺利,命陈敏为虔州知州。十一月,李耕攻入虔州城,尽诛叛兵。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在秘书省校书郎董德元的建议下,经中书省等大臣议定,决定放弃“虔”字,认为“虔”字有虎字头,不吉利,便取城池两侧的章贡合流之义,取名赣州,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里是“赣州”名称的由来,而非“赣”字的由来,点击了解“赣”字的由来)

南宋·江南西路

赣州最为人所知的两个名称,虔州叫了564年,赣州叫了868年。

如今的赣州,已是江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

赣州古城区风貌依旧,新城区日新月异,城市文化与时俱进,城市文明、时尚、风雅、休闲的氛围愈加浓郁,坦荡美丽的南门广场、繁华如斯的文清路商业街、古风遗韵的江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情万种的城市中央公园等等,把赣州装点得犹如一颗美丽的明珠。

看着城市沧海变幻的老赣州人,时而相聚一起,咀嚼着赣州昨日的故事,感叹岁月的变迁。这座默默滋养了几代人的城市,已然成为所有赣州人的根脉与牵挂。

从南壄到赣州

来源:综合章贡文旅

编辑:谢东宸 校对:刘敏

值班主任:刘芬

编审:谢运胜

从南壄到赣州
从南壄到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