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南壄到贛州

作者:小格的龍龍門架
從南壄到贛州
從南壄到贛州

贛州,簡稱“虔”,别稱“虔城”、“贛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門。作為一個擁有2200多年曆史底蘊的古城,其曆史更疊可能已被大多數贛州人所遺忘。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地名的變化結合史料,盡顯曆朝曆代的政治、文化風貌,令贛州“宋代活孤本”的名号名副其實。

贛州沿革非常複雜多變,最早可追溯到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50萬秦軍南下五嶺,其中一軍駐守庾嶺界,設立了南壄縣,隸屬九江郡,這是贛州境内行政建制之始。

秦·淮漢以南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豫章郡,南壄隸之,同時增設贛縣、雩都二縣,贛縣築城于溢漿溪(今章貢區蟠龍鎮一帶)。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南壄縣改名為南野縣,贛縣、雩都、南野三縣仍屬豫章郡。

東漢·揚州刺史部

吳嘉禾五年(236年),贛南設立相當于市一級的行政機構——廬陵南部都尉,治贛縣、雩都、南野、南安、平陽、陽都、揭陽七縣,這可以看做是贛州的起源。

三國·吳·揚州

晉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領六縣。

西晉·揚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

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取名虔州的原因是“蓋取虔化水為名也”,之後的地理志基本沿用此說。

北宋樂史在《太平寰宇記》一書中考證的更為詳細,并指出了虔化水的具體位置:“隋平陳,罷南康郡為虔州,而改縣為虔化,以虔化水為名。”“虔化水源出吟山樓,撫州崇仁縣北。在縣北二百四十裡,本名雩都水,入雩都縣界。”

可見,“虔州”的由來是因為“虔化水”的緣故。

唐·江南西道

在以虔州命名的這段時間,贛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迅速提高。

光孝寺、郁孤台等建築正建于這個時期,是贛州迄今尚存最早的一批建築物。

唐玄宗時期,宰相張九齡率兵打通梅關,從此梅關古道将長江水系的章江與珠江水系的浈江連通,開啟了南方水上絲綢之路。

唐末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盧光稠在南康起義,占據虔州,并自認刺史,虔州在盧光稠的統治下,抓軍事防禦,搞城市建設,城市規模從1.23平方公裡擴大到3.05平方公裡,使虔州城由一座原來隻是防禦來犯之敵及預防洪澇的小城池,逐漸變成江南的一座繁榮工業重鎮。

北宋時期,曾有三位虔州知州對贛州産生了深厚影響,趙抃打通贛江十八灘,虔州從此成為重要的貨物轉運點,形成了“貨物如雨,商賈如雲”的景象,虔州一舉成為全國36座名城之一;孔宗翰改土城牆為磚牆,主持建造了石樓(八境台),确立了虔州八景;劉彜修建福壽溝,讓虔州千年不澇。

北宋·江南西路

虔州是贛州曆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它創造了贛州曆史上人文、經濟的第一個輝煌。

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七月,虔州發生兵變,軍卒齊述殺殿前司統制吳進和江西同統領馬晟,虔州城叛朝自立,史稱齊述兵變。八月,宋高宗派鄂州都統制田師中、江西安撫使張澄、殿前司遊奕軍統制李耕讨伐。九月,又派左翼軍統制陳敏讨伐。十月,官兵對齊述兵變讨伐順利,命陳敏為虔州知州。十一月,李耕攻入虔州城,盡誅叛兵。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在秘書省校書郎董德元的建議下,經中書省等大臣議定,決定放棄“虔”字,認為“虔”字有虎字頭,不吉利,便取城池兩側的章貢合流之義,取名贛州,并一直沿用至今。(這裡是“贛州”名稱的由來,而非“贛”字的由來,點選了解“贛”字的由來)

南宋·江南西路

贛州最為人所知的兩個名稱,虔州叫了564年,贛州叫了868年。

如今的贛州,已是江西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全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有着“千裡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紅色故都”、“世界橙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的美譽。

贛州古城區風貌依舊,新城區日新月異,城市文化與時俱進,城市文明、時尚、風雅、休閑的氛圍愈加濃郁,坦蕩美麗的南門廣場、繁華如斯的文清路商業街、古風遺韻的江南宋城曆史文化街區、風情萬種的城市中央公園等等,把贛州裝點得猶如一顆美麗的明珠。

看着城市滄海變幻的老贛州人,時而相聚一起,咀嚼着贛州昨日的故事,感歎歲月的變遷。這座默默滋養了幾代人的城市,已然成為所有贛州人的根脈與牽挂。

從南壄到贛州

來源:綜合章貢文旅

編輯:謝東宸 校對:劉敏

值班主任:劉芬

編審:謝運勝

從南壄到贛州
從南壄到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