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军区是华东军区所属的二级军区之一
苏南军区
1949年4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命令苏南军区筹备机关在泰州塘头镇威立。以苏北军区机关的二分之一人员和山东南下干一部组成。原属苏北军区警备第6、第7、第8旅及2个特务团,1个教导团归苏南车区建制,总兵力约3.9万人。同月中旬,在南通平镇等组松江军分区机关。苏南军区筹建期间,在泰州周家棱地区进行了短期整训和物资准备。
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拒绝接受中共代表团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20日午夜开始,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开始了渡江作战。在江苏境内担负渡江作战任务的是第三野战军第八、第十兵团组成的东集团35万大军。筹建机关随大军渡江后,27日,在无锡市正式成立苏南军区。苏南解放以后,考虑到苏南是新解放区,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其工作环境和条件均与苏北老解放区不同,故中央决定在江苏实行小省制,除已建立的苏北行政区外,在原江苏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分别建立苏南行政区和南京直辖市。4月26日和27日,苏南行署和苏南军区以及南京直辖市的领导机构相继建立。中共苏南区委员会由陈丕显任书记;苏南行署由管文蔚任主任。苏南行政区下辖镇江、常州、苏州、松江4个行政分区及无锡市直属市和27个县(市),总人口约1259万。中共南京市委员会由刘伯承任书记。刘伯承还以军管会主任的身份兼任南京市市长。南京市总人口约103万。与此同时,无锡、镇江、常州、苏州等城市先后成立了党政军领导机构。
5月底,撤销3个警备旅番号,旅部分别改为常州、镇江、苏州军分区机关。保留警备第18、第19、第23、第24团,分别编为4个军分区的警备团。诉散其他警备团和军区特务第2团加上原苏南各地游击队2000余人,组建27个县总队和209个区中队。
6月,组建教导旅。
1950年,进行首次整编,苏南军区撤销教导旅,成立华东警备第10旅。(10月,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
7月,各县.总队改称县大队,各区队撤销,并将文工团的评剧队、荣军学校调归苏南行署。8月撒销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
10月,军区特务第1团撒销建制。全区由5.6万余人缩减到3.8万人。
根据华东军区1951年1月命令,苏南军区于8月1日组建步兵第86师。3月,苏南军区教导团改编为随营学校。1952年6月,完成第二次整编。撤销4个警备团、27个独立营(县大队改称),步兵第86师与福州军区步兵第96师合编为铁路工程第7师。
1952年12月,苏南军区与苏北军区合并成立江苏军区。苏南军区机关人员一部与苏北军区机关合并为江苏军区机关,另一部东调组建华东军区上海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1954年6月,上海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与华东军区工兵处合并为华东军区工程兵部)。
华东警备第6旅
1949年3月中旬,由苏北军区第1军分区组建。旅长张克辛,政治委员陈直斋。辖第16、第17、第18团。旅部由军分区机关二分之一人员和直属山炮连组成。第1军分区特务第1团改编为第16团,特务第4团改编为第17团,特务第3团改编为第18团。4月1日,警备第6旅划归苏南军区建制领导。下旬,率部进驻常州市。5月,旅番号撤销,旅机关改编为常州军分区,第18团改编为军分区警备团,第17团团部改编为苏南军区炮兵团团部,第16团拆散调组各县区武装
华东警备第7旅
1949年3月中旬,由苏北军区第2分区组建。旅长吴光明,政治委员韦永义。辖第19、第20、第21团。旅部由军分区机关二分之一人员和直属山炮连组成。第2军分区第4团(1947年11月,在兴化黄庄抽调地方武装组成第6团,1949年1月改称第4团)改编为第19团,第5团(1949年1月,溱潼、江都县独立团合并编成)改编为第20团,抽调高邮、兴化县独立团各一部和宝应县地方武装合并编为第21团。4月,警备第7旅划归苏南军区建制领导。下旬,率部进驻镇江市,兼镇江警备司令部。5月,旅番号撤销,旅机关改编为镇江军分区。第19团改编为军分区警备团,第20、第21团拆散分别调组各县区武装。
华东警备第8旅
1949年3月中旬,由苏北军区第军分区组建。副旅长王治平,副政治委员刘铁珊。辖第22、第23、第24团。旅部由军分区机关二分之一人员和直属山炮连组成。第22团由第9军分区第7团改编,第23团由第9军分区第8团改编,第24团由第9军分区第9团改编。4月,第8旅划归苏南军区建制领导。下旬,率部进驻苏州市,并兼苏州警备司令部。5月,旅番号撤销,旅部改编为苏州军分区。第23团改编为军分区警备团,第24团改编为松江军分区警备团,第22团拆散建制,调各县组建县区武装。
华东警备第10旅
1950年1月组建。旅长朱传保。辖第1,第2、第3团。旅部由苏南军区教导旅机枪团团部和机枪、炮兵团各2个连扩建。第1团由常州军分区警备团改编,第2团团部由原警备第8旅第22团团部改编,并抽调苏州军分区各县武装组成,第3团由镇江军分区抽各县武装组成。2月24日,第1、第2,第3团依次改名为警备第28、第29、第30团。10月,华东警备第10旅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7师。
教导旅
1949年5月,苏南军区将已撤销的3个警备旅的机炮连、机枪连集中组建苏南军区机炮团。6月下旬,机炮团分编为炮兵、机枪团。同时,苏南军区组建教导旅,驻常州。辖机枪团、炮兵团和教导团。旅直由机枪团团部抽调人员组成,炮兵团团部由警备第17团团部改编。1950年1月,苏南军区抽调教导旅机枪团团部及机枪、炮兵团各2组建华东警备第10旅。2月,炮兵团和机枪团的剩余部分合编为机炮团。5月15日,机枪团撤销,团部、直属队调嘉兴航空站,第1营调警备第10旅,第2营(欠第5连)调常州军分区,第3营(欠第7连)调军区特务团,第4营调松江军分区。6月2日,教导旅撤销,旅部及直属队大部补入苏南军区机关及直属队。该旅所辖的教导团直属苏南军区领导。
步兵第86师
1951年8月1日正式成立。政治委员程荣耀。辖步兵第256、第257、第258团。师机关、直属队由各军分区及苏南军区土改大队、苏南军区后勤部各抽调一部人员组成。步兵第256团以苏南军区警备第1团团部率2个营为基础组建,步兵第257团以苏南军区警备第2团团部率第2、第3营组建,步兵第258团以苏南军区警备第3团第2营、军区警卫营1连等为基础组建。1952年5月,步兵第86师与福建军区步兵第96师合并,改编为铁路工程第7师(第85师所属3个团合编为第7师第21团),开赴内蒙古兴安岭雅克式图里河地区,拨归中央军委铁道兵建制。
特务第1团
原属苏北军区建制。1949年4月,划归苏南军区建制。1950年10月,特务第1团撒销建制,1个营改编为无锡市公安部队,余分拨各军分区及军区后勤及警卫分队。
特务第2团
原属苏北军区建制。1948年11月,第9军分区以如东警卫团为基础组建第7团。12月,上升为苏北军区特务第2团。翌年4月,调归苏南军区建制。5月,特务第2团拆散建制。部队调归松江军分区组建各县区武装。
教导团
1949年3月,从苏北军区教导团划出一部组建苏南军区教导团。4月,调归苏南军区建制。6月,划归苏南军区教导旅建制领导。辖4个大队:第1大队3个中队为于部队,第2、第3大队共7个中队训练新兵,第4大队由原常州军分区教导队改编。1950年6月,教导旅撤销。教导团直属苏南军区领导。1951年3月,教导团改编为苏南军区随营学校。1952年初,复改为苏南军区教导团。6月上旬,改编为苏南军区文化补习学校,接收编余干部。11月,文化补习学校与苏北军区文化速成小学合编为江苏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和速成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