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作者:枫木君动漫

分享动漫无穷的乐趣,解析动漫最深的真谛,团结动漫一切的力量。大家好!我是枫木君。

说到日本岛国,相信在每代人的每个人心中对它的情感与印象不尽相同,当然曾经的历史,使得我们不得不对这国土约只有中国二十五分之一的日本更加的警惕与防备。如果撇开政治、历史因素不谈的话,在礼仪、教育与科技等多方领域,日本的做法或许还真有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然这里枫木君只是表达自己个人观点,不敢让他人与己苟同。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正确看待国家历史与民族仇恨之余,日本这个国度在枫木君的脑海中刻上“动漫王国”的标签,或者这是本人酷爱动漫作品的缘由吧。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动漫界的一个飞跃时期,此后日本的动漫文化持续发达,使其成为人尽皆知的动漫王国。当然日式动漫也成为世界当中具有独特风格以及庞大影响力的流派,以至于达到了在众多动漫作品中就能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来自日本的地步。

或许,枫木君今天在这里所要谈论的话题似乎与日本动漫毫无关系,但是细想之余,其实又有一定的渊源。你知道二战后的日本曾在美国参议院被人称为“十二岁的男孩”吗?你知道那时候西方人眼里的日本漫画被认为“道德放纵的图画”吗?带着这些的疑问,枫木君与各位小伙伴们一起浅析下这些故事的始末。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说到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个人物,对于懂点美国历史的人来说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若要深入了解这位美国军事史上少有的传奇人物之一,或许就相当于解读一本很厚很厚的书了。当然,这里我们对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描述只能只言片语,而在枫木君脑海中对于麦克阿瑟最深的印象:他是出身于军人家庭,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自创校以来最年轻的校长,美国海陆空三军获得勋章最多的,并且唯一一个参加过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美国将军。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在西点军校时的麦克阿瑟

不仅如此,在1951年4月美国时任正统杜鲁门将麦克阿瑟撤职后,麦克阿瑟在归国时在华盛顿受到了万人空巷的英雄式欢迎,反而总统杜鲁门支持率下降到了26%,我们看得出那时的美国民众在总统与将军之间做出了抉择。或许,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同年的6月,美国国会为表彰竟破例为麦克阿瑟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上面刻有“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这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荣耀。从以上简单的描述中,我们已经感到了麦克阿瑟是何等的一个传奇人物。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参加美国国会演讲的麦克阿瑟

众所周知,1945年8月成为二战的战败国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在在“密苏里号”军舰举行受降仪式,而麦克阿瑟就是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从此后的1945年至1950年的5、6年间,麦克阿瑟奠定了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的政治基础。我们知道麦克阿瑟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踏进了日本的国土,成为日本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如果将日本天皇比作皇帝的话,那么麦克阿瑟就是太上皇。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不过,麦克阿瑟在日本施行的一系列政策获得了日本民众极大支持,比如保留日本仁裕天皇的地位,赦免众多日本战犯(助长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为日本民众进行战后家园重建并提供资金和食物,但是最要命的麦克阿瑟为了美国的利益竟然保留日本靖国神社。但是等等这些举措成就了麦克阿瑟在1951年之时,因反对美国总统杜鲁门政策被撤职回美国时,在机场两旁受到日本众多民众给予英雄式的夹道欢送。

但是在麦克阿瑟将军回美国后,日本民众对其的敬仰之情一夜之间化为烟云,因为在麦克阿瑟在向美国参议院连续三天的陈述中,他将日本人描述成了“十二岁的男孩”。可惜的是日本人却不理解的麦克阿瑟的言意,认为这是这只狐狸终于露出了尾巴,他打从心里看不起日本人。然而,麦克阿瑟的真正意图是表达日本人像孩童一样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模式、新思想,但笨拙的陈述方式最后竟成了恶语中伤。用现在网络语来讲,就是“麦克阿瑟:我太难了!”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日本漫画家中泽启治的漫画《赤足小子》中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在西方人的眼里,特别是以战胜国的优越感,认为日本就如同孩童般轻易控制,不成熟,只能依赖大家长美国的守护才能存活。可惜的是这种幻觉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破灭了,日本工业急速发展,日制产品如轿车、电子产品开始走出低谷、占领全球市场,而且科技强国的理念使得日本的产品成为创新和质量保证的标签。当然此时的日本动漫界也开始恢复了生气,比如在1959年最初的周刊漫画杂志《周刊少年sunday》和《周刊少年magazine》创刊;号称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也开始崭露头角;日本动画界誉为“怪人”的动画大师大藤信郎于1952年摄制完成彩色版的《鲸鱼》成为首部获得国际大奖的日本动画片……

这个“十二岁的男孩”开始在全方面“长大”了。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动漫开始进入成熟期,并在80年代扭曲的日本漫画和动画形象开始向国外传播,为何说扭曲呢?因为此时的日本动漫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恶心等元素,但是日本诸多民众却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地阅读,这种现象饱受西方人的诸多诟病。所以在1987年的《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这样调侃道:“日本的成年人仍在读漫画并沉浸在幻想之中”。可见当时西方对于日本沉迷于漫画而无法自拔的想象是带有不理解与批判的

你知道吗?“漫画”这个词的英语翻译“manga”在牛津词典的解释是“日本漫画(常有暴力或性内容)”。从括号内容中的加以解释就可以知道manga这个英语词汇本身就包含有贬义之意,这也是西方人早期对日本漫画存在“偏见”的证明之一。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1983年,美国漫画研究学者弗雷德里克·肖特在自己所著的《manga!manga!》中对“漫画”所蕴含的含义进行了解释,他最早主张“man”(漫)的意思是“情非所愿”或者“不由自己”,而“ga”就是图画、画本,而在后来肖特又一次对“man”进行表述说含有第二层意思,即“道德上的败坏”,也因此“manga”被翻译为“道德放纵的图画”。在美国漫画界有一定声誉的肖特,加上西方对于日本漫画上的偏见,以及媒体报纸上的大肆宣传,日本漫画从此在西方人眼里更加坚定地被认为是不遵循道德规范的图画。

麦克阿瑟口中“十二岁男孩”日本、西方眼中日本“道德放纵”图画导言:正文01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被他口中称为“十二岁的男孩”的日本02“长大”了的日本与西方人眼中日本“道德放纵的图画”枫木君的结语:

1944年美国对日本人排外的宣传画

其实,以上枫木君讲述了两段相关日本历史的故事,一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对二战后日本重建的深远影响;二是日本漫画如何逐渐发展成为被西方人所嫌弃的文化。从道格拉斯口中我们知道,二战后的日本如同孩童般喜欢探索新事物,易于接受新模式、新思想,从而为战后的重建、经济的复苏等奠定重要基础。而当时日本漫画的发展,虽然不受西方人所待见,但无异于是民众对于动漫文化领域探索的一个缩影。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日漫发展至今天已是日本在许多动漫爱好者心中的一个重要标签和印记。

ps:以上内容由“枫木君动漫”原创首发,我是枫木君,一个游荡于二次元世界的动漫探索者,喜欢就关注,更多精彩动漫资讯邀您分享!

参考资料:保罗·格拉维特《日本漫画60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