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爱情》与《金婚》,你更喜欢哪个?

作者:猴姆说

作为两个同样热门的婚姻剧,有关这两个剧集谁更好的议论,从未停止过。

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说说两者的差别。

我是今年才看了《父母爱情》。

这部剧的演员跟编导都不错,算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可是给我的感觉,像童话多过像史诗,就像你不能说《恶作剧之吻》不好,但总也不能拿它去比《乱世佳人》。

《父母爱情》与《金婚》,你更喜欢哪个?

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个剧所谓的“父母爱情”,讲的并不是我们父母那一辈的爱情,而是父母那一辈里极少数人的爱情。就像你不能拿蒋介石追宋美龄的故事说是《爷奶爱情》一样。

之所以拿它跟《金婚》比较,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共性,都是借着一对夫妻的生活,牵连出一个家庭的变迁,一个国家的变迁。

可是看《父母爱情》时,很多地方我是没有共鸣的。

像《金婚》,它对于我这种老工业城市长大的孩子,非常有感触——双职工家庭、车间、筒子楼,虽然讲的不是我家乡的事情,可是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当中的熟悉痕迹。

《父母爱情》与《金婚》,你更喜欢哪个?

《父母爱情》它有个非常取巧,甚至狡黠的地方。

就是它又想这样,又想那样。

因为新中国百废待兴,其实人民生活水平还没有那么的高。可是剧集(或原著作者)又想传达给观众一种两个人婚姻很幸福的感觉,所以只好将江德福定位成一个军官,在那个年代,也是享有更多物质资源的阶层——连推动两个人在一起的大功臣,都是只有江德福才能托关系搞到,为安杰侄子治病的药。

但同时,后面中国有过一段较为混乱的时期,高阶层的人反而首当其冲可能中招,为了这个事情,就只好将两人长时间的安排在岛上,过着几乎世外桃源的日子,政治关系相对来说比内陆简单。既能远离政治漩涡,又能保持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维持这种美好的“爱情”,子女的资源与大多数当时的老百姓比,也是极为优越的,文革期间,能大手笔的一次买10盒桃酥。这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甚至你有钱都买不到。

《父母爱情》与《金婚》,你更喜欢哪个?

的确,这种生活很幸福。

但更多的人是没有这种好运的,当然也没有那么大的噩运。

那段特殊时期,问问家里的老人,并没有过多的受到影响——因为家里都是工人,也没什么出身可言,只是多喊喊口号、儿女更反叛一些罢了。这也是《金婚》里对那段时期的塑造方式,其实是很合理的,只不过套到高级军官身上自然不合理,所以他们只能上岛。

当然,光是桃花源中人还不够。

因为外部条件给你打好了,但带孩子本身也是个累活儿啊。

没事,小姑子帮你带。

《父母爱情》与《金婚》,你更喜欢哪个?

这个设定又把爽点提高了一层——既有带孩子的人,而小姑子最终又能中年出嫁,不用像普通家庭一样,找老婆婆带孩子,而老婆婆老了又得自己伺候。这是直接伺候完把人送出门了,可以说是全无拖累,起初偶尔的纷争,也无非是给剧情加一点火花,远远不会激起一地鸡毛。

而《金婚》就真实得多——婆媳矛盾总在细微之处见到。毕竟两个女人生长环境不同,且血缘上不是母女,却要以母女关系维持,长期住在一个屋檐下,没有矛盾也是不大可能的。

但同时,也没有大的矛盾。只是磕磕绊绊,最终仍然彼此理解,没有像其他家庭剧一样,对准一个人开火——要么婆婆是个狗畜生,要么儿媳妇丧尽天良。

没有,两个都是好人,生活在一起,也会有矛盾的。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之处。

而出轨梗也是《金婚》被一些观众诟病的点。认为这样的男主角无可救药。这点不多加评论,只能看你站在谁的立场上,因为无论如何,最终这个轨是没有出成的,到哪里也无法判定这是出轨。如果不是安排佟子自己说出来,甚至连一个精神出轨的帽子都无法确凿。

《父母爱情》与《金婚》,你更喜欢哪个?

可是精神出轨到底算不算出轨?这个问题就太难分辨了,就像精神资本家是不是资本家一样。也许够恶心,可道德与法律更多是约束你的行为,精神上的事情主观性太强,我就算天天精神上认为我是别人的父亲,也没人会真的管我叫句爹。

何况三线的事业也的确是因妻子的缘故,遭到了影响,双方都有解不开的心结,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情况极多。

男主女主都有各自的毛病,也有无数的矛盾,仍然一起度过了五十年。曾有过爱情,曾有过恨意,终于转化成亲情。

许多观众可能认为这样的爱情太残忍,但他们却忘记了,这部剧讲的是婚姻。现代婚姻虽然大多由爱情,可最终爱情所占的比重,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之前跟非常喜欢《父母爱情》的剧友交流过,大部分的理由都是两个主角人好,愿意互相理解,走近对方。而且对我的“特权论”加以反驳,认为这是一种锦上添花,归根结底,两个人能幸福的过一辈子,是缘于两个人的好。

《父母爱情》与《金婚》,你更喜欢哪个?

这点我是不敢苟同。因为两人能够真的结婚,江德福的身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试问哪怕安杰真的开了天眼,见面一眼就看出江德福的各种特质:对老婆好、忠诚、有责任感。难道就会为此而动心吗?

不,没有军装的包裹,如果江德福只是个普通二婚工人,安杰是不可能与他结合的。这不是因为安杰势利,而是因为他没有年轻时候的安杰所想要的配偶特质:比如英俊、浪漫、有文学修养。

跨越阶层的恋爱,最本质的阻碍不在于阶层本身,而是在于阶层所带来的三观不同。换句话说,如果江德福长得像赵丹,且是一个破落名门之后,也许更能打动安杰的芳心。

在这样的前提下,江德福的职位给了他很大的便利——不要忘记,如果不是因为侄子生病,而江德福可以用自己的关系搞到特效药,那两人其实当时就已翻脸。这药是最大的媒人。

这样的设定,又如何说,“哪怕江德福是个普通人,他们也会很幸福呢”?

这也是我对《父母爱情》有微词的地方。因为过于让人无法代入,尤其是一部带有现实意义的剧集。它所讲的东西只属于极少数人。

梦不是不好,只是与现实相比,多少带了幻想的色彩。就像无论《射雕英雄传》写的如何好,在现实意义上,还是不能跟《水浒传》相比,因为过于让你知道那是场梦。

还是举一下金婚的例子,我想只要家里是工人出身的,无论父辈是普通工人还是厂长,看这部剧的时候,都容易联系到自己家的生活。因为工人太多了。

可是“建国功成名就、文革完美规避、父母男帅女美、感情琴瑟和谐”的高干家庭,全中国能有多少呢?

太少了。

当然,我不反对任何推崇父母爱情的人。因为好坏自有公论。拿特别好的跟特别烂的比,大家还能分出高低。比如你说拿周杰伦跟薛之谦比,那一下子分得出高低。

但要是拿周跟宇多田光比,那或许讨论的声浪就很容易变成谁也不服谁了。因为都很优秀,有得比。

所以,你喜欢《父母爱情》也是对的,喜欢《金婚》也是对的。只能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剧需求,所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啤酒虽然苦,但喝了感觉畅快过瘾。有人会不喜欢那个味道,觉得奶茶好喝。但没必要因为这件事起多大的争执,因为归根结底,它们是两种不相干的东西。

不喜欢某一种,证明你不适合它。